Re: [地道] 身見,又稱為薩迦耶見,見道時斷除 (11)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4年前 (2020/06/15 21:12), 4年前編輯推噓7(7051)
留言58則, 3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1
: 摘自:《入菩薩行論》第八品 靜慮 達賴喇嘛尊者教授 : 首先,先是緣空性的比量(以比量通達空性),之後慢慢的串習觀修,之後是緣空性 : 的現量,那時候是現證空性,以道地而言就是見道位(見道根本智是現量空性的智慧)。 : 當見道位的聖者現證空性時,所斷的煩惱是屬於遍計煩惱的部分,之後,再透過修道 : 的現證空性的智慧,慢慢的斷除油然而生的煩惱──俱生煩惱。(薩迦耶見(身見)有遍計 : 執與俱生執,見道根本定智斷除遍計執薩迦耶見,修道根本定智斷除俱生執薩迦耶見。) ------------------------------------------------------------------------------ 無明我執的薩迦耶見(身見),要靠瑜伽現量才能斷除,聖者才有現證無我空性的瑜伽現量 摘自:《宗義建立》洛桑卻配格西教授 廖本聖老師翻譯 見諦法師編輯 以下介紹擇滅,擇滅也就是四聖諦裡所說的第三個聖諦「滅聖諦」(滅諦)。擇滅跟 滅諦是同義詞。(擇滅是心識上依於現證無我的瑜伽現量(道諦)斷除所斷的離繫(滅諦)。) 這個擇滅的「擇」字面上來看是「思擇慧」。擇這個字解釋開來就是思擇慧,換句話 講就是無我慧,也就是了解無我的智慧,或者說了解無我的般若(現證無我的實相般若) 。透過這個了解無我的智慧,斷除所斷的煩惱以及種子,所證得的就是滅諦,也叫擇滅。 這種了解無我的般若,當我們在現觀無我(現證無我的實相般若)的狀態下,它能夠 斷除所斷的煩惱及其種子,當每斷一個煩惱及其種子,就會得到一個滅諦(擇滅)。 無我慧(現證實相般若的智慧屬於道諦)本身是無常法,但是透過無我慧,斷除所斷 的煩惱及其種子,這個斷除的部份(滅諦),它(滅諦)卻是一個常法。 也就是說,斷除一個煩惱及其種子所得的滅(滅諦),它(滅諦)本身是歸到常的事 物當中(常法的定義:非剎那性與法的同位。常法的事例:滅諦、補特伽羅無我)。 非擇滅並不像擇滅一樣是透過思擇慧,或是經由無我慧斷煩惱及其種子而證得的,所 以它只能被稱為是假名的滅(名稱上取名的滅),真正的滅是擇滅(具定義的滅)。 非擇滅只能算是假名的滅(名稱上取名為滅,不是具定義的滅),因為它(非擇滅的 滅)並不是透過思擇慧或是無我慧斷煩惱及其種子而證得的。有關於非擇滅的講法,只有 毗婆沙宗的宗義才會這麼說的,在其它的三部宗義裡沒有這樣的講法。 舉個例來講,比如我們現在的眼識,它能夠看見黃色,看見黃色的眼識,在這同時就 沒有辦法看見青色,所以我們可以說,看見黃色的眼識生起的同時,它永遠障礙了同時看 見青色的眼識,因此我們可以說,對於可以看見青色的眼識來講,我們就說得到非擇滅。 這種非擇滅,並非透過思擇慧或者透過無我慧,去斷所斷的煩惱及其種子而證得的, 只是被其它的緣所障礙而沒有辦法產生(例如看見黃色的眼識生起的同時,障礙了同時看 見青色的眼識,此時對於可以看見青色的眼識來說被滅除了),所以叫作非擇滅。 再舉個例子來講,不論是大乘行者或是小乘行者,當他進入了資糧道,進一步到達加 行道,加行道有四個階位(加行道四善根位:煖、頂、忍、世第一法),其中(加行道) 的第三個階位,也就是加行道的煖、頂、忍、世諦一法當中第三個忍位的時候,不論是小 乘行者或者大乘行者到了加行道的忍位時,行者已經不會再墮三惡趣了。 但是這個行者(到達加行道忍位)不墮三惡趣,並不是因為他現觀無我慧去斷所斷及 其種子讓行者不墮三惡趣,是因為透過到達忍位之時,行者百分之百就不會墮惡趣。 在這個階段(加行道忍位),行者不會投生於三惡趣的這種滅叫作非擇滅,因為它並 不是透過無我慧斷除所斷及其種子所證得的,所以行者在這時候還是凡夫,還不是聖者。 因為要透過無我慧斷所斷及其種子,必需要聖者的階段(聖者現證無我空性的瑜伽現 量根本智才有辦法斷除煩惱種子),也就是見道的階段(見道獲得實相般若的瑜伽現量)。 所以這時候,行者不投生於三惡趣,純粹是因為忍位的力量,而阻礙了他墮於三惡趣 ,這時候不投生於三惡趣的情況,就是非擇滅。 見道位(見道是現證實相般若的瑜伽現量)有無間道跟解脫道,當行者到達見道位解 脫道的階段時,是透過現觀無我的慧去斷所斷的煩惱,這時候的所斷是遍計的煩惱及其種 子,所得到的滅(伴隨見道解脫道心識上的滅)就是擇滅(具定義的滅,也就是滅諦)。 (註:見道之前,雖然已經有比量通達空性,甚至有修空性的止觀雙運,但都還沒有 斷除無明煩惱種子的能力,只能夠暫時壓伏煩惱。 等到獲得瑜伽現量現證空性,現證空性的根本智才有能力斷除無明煩惱種子。現證空 性根本智的瑜伽現量,只有聖者心續中才有,聖者心續中獲得現證實相般若的瑜伽現量屬 於道諦,依於瑜伽現量現證空性(實相)根本智的道諦,才有能力斷除無明的煩惱種子。見 道時斷除的是無明遍計我執的煩惱及其種子,斷除之後,生生世世不會再有遍計我執。) ------------------------------------------------------------------------------ [1] <攝類>:「滅諦的滅」與「生滅的滅」二者相違 滅諦,是由道諦(現證無我實相般若的瑜伽現量)斷除所斷的滅,即四聖諦的滅諦, 依道諦斷除所斷的滅諦,聖者心續才有。無常生滅的滅是後剎那自然滅的滅,不是滅諦。 [2] 要現證空性,首先要於空性產生比量(事勢比量)的證知(文字般若),再加以止、 觀串習(觀照般若),當能夠用現量而非比量證知無我空性,獲得了聖者的瑜伽現量 (實相般若),依於聖者現證實相般若的瑜伽現量(道諦)才能夠斷除所斷獲得滅諦。 [3] 摘自:達賴喇嘛《覺燈日光》 滅諦功德是怎麼形成的呢?第一次獲證滅諦是在見道解脫道。見道無間道現證空性的 智慧(即現證實相般若的智慧)正對治見道所斷,所以在第二剎那見道解脫道才有辦法證 獲第一次滅諦。所以先有道諦,後有滅諦,這個道諦是現證空性的智慧(屬於瑜伽現量)。 要怎麼形成現證空性的智慧(現證實相般若屬於瑜伽現量的根本智)?必須先通達空 性(事勢比量通達空性,文字般若),成辦緣空性的止觀雙運(觀照般若),接著長時間 反覆觀修,慢慢地稀釋淡化緣空性時所產生的二相(空性義共相),等到能夠以現量而非 比量的方式看到空性,就叫作現證空性的智慧(實相般若,瑜伽現量現證空性的智慧)。 現證空性之前要以比量一再串習空性(先以事勢比量通達空性)。在修空性時,有所 謂義共相,這個義共相要透過加行道(止觀雙運)的煖、頂、忍、世第一法慢慢稀釋,最 後才現證空性(現證空性的見道,屬於聖者瑜伽現量的智慧,是現證實相般若的智慧)。 (註:見道位聖者現證空性的瑜伽現量,所斷的煩惱屬於遍計我執煩惱的部分,之後 ,再透過修道位現證空性的瑜伽現量,慢慢的斷除油然而生的煩惱屬於俱生我執煩惱。最 後,當沒有剩餘的斷除完俱生我執煩惱之時,獲得無學道的滅諦,無學道的滅諦即涅槃)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92226768.A.CB4.html

06/16 00:02, 4年前 , 1F
什麼是瑜珈現量?
06/16 00:02, 1F

06/16 00:03, 4年前 , 2F
現證空性的意思是什麼?
06/16 00:03, 2F

06/16 00:03, 4年前 , 3F
我都不懂,真的沒讀書,不要笑我
06/16 00:03, 3F

06/16 07:27, 4年前 , 4F
這半個月來本版才剛po了系列文可跟讀:
06/16 07:27, 4F

06/16 07:27, 4年前 , 5F
《心類》:量與非量—現量:瑜伽現量 (1)~(10)
06/16 07:27, 5F

06/16 07:54, 4年前 , 6F
《心類》:量與非量—現量:意現量 (1)~(4)
06/16 07:54, 6F

06/16 07:55, 4年前 , 7F
《心類》:量與非量—現量:根現量 (1)~(3)
06/16 07:55, 7F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6/16/2020 07:56:17

06/16 09:17, 4年前 , 8F
謝謝
06/16 09:17, 8F

06/16 13:50, 4年前 , 9F
隨喜
06/16 13:50, 9F

06/16 14:44, 4年前 , 10F
比量的部份也有po系列文:
06/16 14:44, 10F

06/16 14:44, 4年前 , 11F
《心類》:量與非量—比度,比量 (1)~(8)
06/16 14:44, 11F

06/17 10:42, 4年前 , 12F
“現”即「離分別」,“量”是「新起非欺誑之了別」
06/17 10:42, 12F

06/17 10:42, 4年前 , 13F
。具備“現”與“量”二個特色,才是「現量」。
06/17 10:42, 13F

06/17 10:42, 4年前 , 14F
這句我完全看不懂,看到大動無明妄念
06/17 10:42, 14F

06/17 10:43, 4年前 , 15F
我文言文閱讀力算是還可以,結果我完全看不懂
06/17 10:43, 15F

06/17 10:43, 4年前 , 16F
我業障重
06/17 10:43, 16F

06/17 10:45, 4年前 , 17F
為什麼這文章的用字要那麼不直接?不懂
06/17 10:45, 17F

06/17 10:45, 4年前 , 18F
離分別?新起非欺誑之了別?這是什麼?
06/17 10:45, 18F

06/17 10:55, 4年前 , 19F
對不起,我再多花時間瞭解
06/17 10:55, 19F

06/17 11:00, 4年前 , 20F
相宗綱要說:「對所緣境,無分別心,逼附境體,顯現量
06/17 11:00, 20F

06/17 11:00, 4年前 , 21F
知,此則現量是也。
06/17 11:00, 21F

06/17 11:02, 4年前 , 22F
這個敘述比較好懂,上面寫的我能力不足,動了無明妄念
06/17 11:02, 22F

06/17 11:02, 4年前 , 23F
深感報歉
06/17 11:02, 23F

06/17 11:02, 4年前 , 24F
抱歉
06/17 11:02, 24F

06/17 13:26, 4年前 , 25F
要多聽聞思惟,佛法不是文學,要拋開過去文學的慣性思惟
06/17 13:26, 25F

06/17 13:28, 4年前 , 26F
此系列文關於量與非量的介紹,是從底下開始:
06/17 13:28, 26F

06/17 13:29, 4年前 , 27F
#1Um6yIak [心類] 七種心類:量與非量 (心的性相)
06/17 13:29, 27F

06/17 13:30, 4年前 , 28F
#1UmHOcmY [心類] 七種心類:量與非量 (七種心類)
06/17 13:30, 28F

06/17 13:30, 4年前 , 29F
#1Unnj63K [心類] 《心類》:量與非量—現前.現量
06/17 13:30, 29F

06/17 13:30, 4年前 , 30F
#1Unoc1ok [心類] 《心類》:量與非量—無分別知與分別知
06/17 13:30, 30F

06/17 13:32, 4年前 , 31F
系列文是接續上面四篇,要先看過以上四篇
06/17 13:32, 31F

06/17 13:43, 4年前 , 32F
(此處的現指現前了知,例如五根知是現前了知對境的覺知)
06/17 13:43, 32F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6/17/2020 14:18:08

06/17 14:38, 4年前 , 33F
文字是要讓人看懂,文句能通順才能文以載道,法義懂不
06/17 14:38, 33F

06/17 14:38, 4年前 , 34F
懂是另外一回事,講法義而文字鋪陳讓人不懂是讀的人文
06/17 14:38, 34F

06/17 14:38, 4年前 , 35F
字造詣不夠,是法慢?
06/17 14:38, 35F

06/17 14:38, 4年前 , 36F
你每句都看懂?這裡很多句子是不通的
06/17 14:38, 36F

06/17 14:40, 4年前 , 37F
我回去查原文,字義清楚通順,反而........
06/17 14:40, 37F

06/17 14:40, 4年前 , 38F
現前是什麼當然知道
06/17 14:40, 38F

06/17 14:41, 4年前 , 39F
離分別?新起非欺誑之了別?這是什麼?
06/17 14:41, 39F

06/17 14:41, 4年前 , 40F
我自己也不是初學就懂,都是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學習思惟
06/17 14:41, 40F

06/17 14:41, 4年前 , 41F
這是什麼中文?
06/17 14:41, 41F

06/17 14:41, 4年前 , 42F
離分別?新起非欺誑之了別?這是什麼?
06/17 14:41, 42F

06/17 14:42, 4年前 , 43F
並且結合生活經驗的觀察,才逐漸懂得這些教授的義理內涵
06/17 14:42, 43F

06/17 14:42, 4年前 , 44F
不是義不懂,是文字敘述,你不懂我的中文嗎?
06/17 14:42, 44F

06/17 14:42, 4年前 , 45F
離分別?新起非欺誑之了別?這是什麼中文
06/17 14:42, 45F

06/17 14:43, 4年前 , 46F
要寫文言文就好好寫,寫這是什麼中文
06/17 14:43, 46F

06/17 14:43, 4年前 , 47F
佛典是翻譯的語文,如果懂得其義理內涵,會知道這樣翻譯
06/17 14:43, 47F

06/17 14:43, 4年前 , 48F
回到我又動無明妄念
06/17 14:43, 48F

06/17 14:44, 4年前 , 49F
賴給翻譯?玄奘法師會哭
06/17 14:44, 49F

06/17 14:44, 4年前 , 50F
並沒有錯,如同剛剛說過的,必須要透過耐心的聞思學習,
06/17 14:44, 50F

06/17 14:45, 4年前 , 51F
這不是一蹴可機,末學在板上有po過不少學習資源,可參考
06/17 14:45, 51F

06/17 18:03, 4年前 , 52F
《辨析量論意義之攝類建立——理路幻鑰》(楊化群翻譯):
06/17 18:03, 52F

06/17 18:05, 4年前 , 53F
p100「新起非欺誑之了別,為量之性相。」(量分現量與比量
06/17 18:05, 53F

06/17 18:06, 4年前 , 54F
現量再加上離分別不錯亂的條件,意謂不是透過義共相了知)
06/17 18:06, 54F

06/17 18:08, 4年前 , 55F
本版po文《心類學顯要善說》(倉忠仁波切教授):「已離分
06/17 18:08, 55F

06/17 18:09, 4年前 , 56F
別且不錯亂之新、不欺誑的了知是現量的性相,分類有四.」
06/17 18:09, 56F

06/17 18:11, 4年前 , 57F
這兩本教科書中文用字上稍有差別,但是內涵上一致。
06/17 18:11, 57F

06/17 18:13, 4年前 , 58F
推文中補推的那四篇教科書課文,要先看過,再看系列文。
06/17 18:13, 58F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6/17/2020 18:16:12
文章代碼(AID): #1UvtFGoq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