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佛陀說人身難得能夠修行的因緣 (5)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4年前 (2020/04/23 19:26), 4年前編輯推噓5(503)
留言8則, 5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1
: 補充:八難,修學佛法的八種障難,又稱作:八不聞時節、八不閑、八無暇 : CBETA T1,No.0026《中阿含經》世尊告諸比丘:「人行梵行而有八難、八非時也,云何為 : 八?…1.生地獄中,…2.生畜生中,…3.生餓鬼中,…4.生長壽天中,…5.生在邊國,… : 6.聾瘂如羊鳴(六根不完具),…7.有邪見及顛倒見,…8.若時如來不出於世…。」 : CBETA T12,No.0326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由此業障,覆蔽身心,生於八難:或墮 : 1.地獄2.傍生3.鬼趣,或生4.邊地及彌戾車,或生5.長壽天,6.設得人身諸根不具,7.或 : 起邪見撥無因果,8.或厭諸佛出興于世。」 -------------------------------------------------------------------------------- 接續前文 #1Ud4fvcE (Buddhism) 暇滿人身——遠離八無暇(學佛八難),具有十圓滿 摘自:CBETA B10,No.0067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二〈道前基礎〉 第三、思惟極難得者。 如是暇身如《事教》中說:「從惡趣死復生彼者,如大地土;從彼死沒生善趣者,如 爪上塵。從二善趣死生惡趣者,如大地土,從彼沒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塵。」故從善趣、 惡趣二俱難得。[1] 若作是念,彼由何故如是難得?如《四百頌》云:「諸人多受行,非殊勝善品,是故 諸異生,多定往惡趣。」謂善趣人等,亦多受行十不善等,非勝妙品,由是亦多往惡趣故。 又如於菩薩所起瞋恚心,一一剎那,尚須經刧住阿鼻獄,况內相續現有往昔多生所造 眾多惡業,果未出生,對治未壞,豈能不經多刧住惡趣耶? 如是若能决定淨治往昔所造惡趣之因,防護新造,則諸善趣雖非希貴,然能爾者,實 極稀少。若未如是修,則定往惡趣,既入惡趣,則不能修善,相續為惡,故經多刧,雖善 趣名亦不得聞,故極難得。 《入行論》云:「我以如是行,且不得人身,人身若不得,唯惡全無善。若時能善行 ,然我不作善,惡趣苦蒙蔽,爾時我何為?未能作諸善,然已作眾惡,經百俱胝刧,不聞 善趣名。是故薄伽梵,說人極難得,如龜項趣入,海漂軛木孔。雖剎那作罪,尚住無間刧 ,况無始生死,作惡豈善趣?」 若作是念,由受惡趣苦盡昔惡業已,仍可生樂趣,故非難脫也。即受彼苦之時,時時 為惡,從惡趣沒後,仍須轉惡趣,故難脫離。如云:「非唯受彼已,即便能脫離,謂正受 彼時,復起諸餘惡。」 如是思惟難得之後,應作是念,而發欲樂攝取心要,謂若使此身為惡行者,是徒耗費 ,應修正法而度時期。 如《親友書》云:「從旁生出得人身,較龜處海遇軛木,孔隙尤難故大王,應行正法 令有果。若以眾寶飾金器,而用除棄吐穢等,若生人中作惡業,此極愚蒙過於彼。」《弟 子書》中亦云:「得極難得人身已,應勤修證所思義。」 此又如大瑜伽師謂慬哦云:「應略休息。」答云:「實當如是,然此暇滿,實為難得 。」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瑪卡喀,甚為壯麗,次為敵人所刧,經久失 壞。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極痛惜,後有一次聞說其房為主所得,自不能走,憑持一矛逶 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瑪卡喀,甯非夢歟。今得暇滿,亦應獲得如是歡喜而修正法。」 乃至未得如是心時,應勤修學。 如是若於暇身能發一具相取心要之欲樂,須思四法。其中須修行者,謂一切有情皆唯 愛樂而不愛苦,然引樂除苦亦唯依賴於正法故。能修行者,謂外緣知識,內緣暇滿,悉具 足故。此復必須現世修者,現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滿之身極難得故。須於現在而修行者, 謂何日死無决定故。其中第三能破推延於後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雖於現法定須修行, 然於前前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後後修行,亦可不趣懈怠。總攝此二為應速修,作三亦 可,是則念死亦與此係屬,然恐文繁,至下當說。 如是若由種種門中正思惟者,變心力大,故應思惟如前所說。若不能者,則應攝為如 何是為暇滿體性、現竟門中利大道理、因果門中難得道理,隨所相宜從前說中取而修習。 其中因門難獲得者,謂僅總得生於善趣亦須戒等修一淨善,特若獲得暇滿具足,則須 淨戒而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為結合等眾多善根,現見修積如是因者極為希少,比 此而思善趣身果,若總若別,皆屬難得。由果門中難獲得者,觀非同類諸惡趣眾,僅得善 趣亦屬邊際;觀待同類諸善趣眾,殊勝暇身極屬希少。如格喜鐸巴云:「殷重修此,餘一 切法由此引生。」故應勵力。 ------------------------------------------------------------------------------ [1] 此段經證,亦見於宗喀巴大士的《入中論善顯密意疏》:「如《阿笈摩》說:從善趣 惡趣死,墮惡趣者如大地土。從二趣死而生善趣者如爪上塵。」 阿笈摩=阿含經。《雜阿含442經》:「世尊以爪甲擎土已,告諸比丘:於意云何?我 爪甲上土為多?此大地土多?…如甲上土,如是眾生、人道者,亦復如是。」 [2] <攝類>:「人身」與「暇滿人身」,二者有三句差別。 獲得人身不周遍是暇滿人身,獲人身要有五戒十善的因緣,在此基礎之上,獲得暇滿 人身,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云:須淨戒為根本,施等助伴,無垢淨願結合等眾多善根。 (註:佛制別解脫戒,人身才可以獲得比丘戒等別解脫戒體,其他道之身不得比丘戒。) [3] 趣入佛法的轉心四種思惟:思惟人身暇滿難得、念死無常、三惡趣苦、深信業果。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87641201.A.B9C.html

04/23 19:44, 4年前 , 1F
瞎龜浮木
04/23 19:44, 1F

04/23 19:48, 4年前 , 2F
傳說中有一隻盲眼的海龜,幾萬年才會浮出海面,而碰巧遇
04/23 19:48, 2F

04/23 19:48, 4年前 , 3F
到一顆漂流的樹木。這緣分是不是很難得呢~
04/23 19:48, 3F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4/23/2020 19:48:50

04/23 19:51, 4年前 , 4F
記得本板po文:#1K0fy1ax [讀經]《中觀根本慧論》 (1)
04/23 19:51, 4F

04/23 19:53, 4年前 , 5F
當中第一段也引用大海中盲龜項遇浮木穿孔的譬喻典故。
04/23 19:53, 5F

04/23 19:56, 4年前 , 6F
人身難得、中土難生、佛法難聞。
04/23 19:56, 6F

04/24 01:03, 4年前 , 7F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04/24 01:03, 7F

04/27 10:13, 4年前 , 8F
南無阿彌陀佛
04/27 10:13, 8F
文章代碼(AID): #1UeNjnkS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