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語] 達賴喇嘛尊者:五蘊,十二處,十八界 (17)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4年前 (2019/11/05 21:56), 4年前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1
: 補充:心識是無常法,心識剎那轉變,心識的續流無始亦無終 : 摘自:尊者達賴喇嘛:2018年7月30日《入菩薩行論》從第七品開始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Xl7cZMuLBI
: 在外道的經典裡面,有說到了「常、一、自主的我」(身心五蘊之外有個常一自在我) : ,由此而來去成辦前後生的。佛教的典籍破除了常、一、自主的我,因為認為,身心之外 : 如果有個我的話,將會有諸多的過失,所以說到了身心之外沒有我。… -------------------------------------------------------------------------------- 補充:薩迦耶見 [1] 摘自:《心類學》雪歌仁波切 http://www.lamrimworld.org/ 《集論》(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唐玄奘法師譯)云:「於五取蘊有二十句薩迦耶見,謂 計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如是計受、想、行、識是我,我有識等,識 等屬我,我在識等中。於此諸見,幾是我見?幾是我所見?謂五是我見,十五是我所見」 首先,我們要抓到的重點是「薩迦耶見乃輪迴之根本」。這個輪迴的根本,會一直不 讓我們脫離五取蘊的狀態,換言之,只要有我執存在,就無法脫離五取蘊的宿命。 五取蘊的取,即「輪迴」之意,也可以說「受到業與煩惱的控制」、「由業與煩惱造 出來的」。[2] 由業與煩惱造出來五蘊(五取蘊)之後,它是我們所要取受的、所要成熟的,它是我們 要接受的(所以有時候又翻為五受陰)。因此,果報出來的時候即變成「五取蘊」。 五取蘊的「取」字,有時我們解釋為「所取」,有時則解釋為「能取」,本身這二種 都可以解釋。 所取而言,業與煩惱造出來的五蘊,即曰「所取」;能取而言,業與煩惱造出來的這 個有漏的五蘊本身有一種體性,即「會不斷的再給我們有漏的五蘊」、「會不停的讓我們 造業、生起煩惱」,此有漏的五蘊本身就有這種體性(會不停地讓我們造業、生起煩惱) ,因為有這種體性,所以,它的後面一定會有所取的五蘊。 五取蘊,既是所取也是能取,意指「它是因,也是果。」又是因(能取)又是果(所取) ,就變成永遠沒有一個結束,也就是「會不斷再輪迴」之意。因此,從五取蘊的「取」字 這裡,即知它又是因又是果,也就代表「輪迴」的意思。此即五取蘊的意義。 那麼,該如何解釋五蘊與我之間的關係呢?五蘊,與「我」有關,但是,這個關係是 「依五蘊上假名安立一個我」的關係。 我,只是假名安立,而非自性存在、能獨立實質有。然而,雖然我的體性是非自性存 在、非能獨立實質有,但凡夫眾生如我等,卻不如此看待,我們總是誤解了我跟五蘊之間 的關係。因為誤解,所以很執著;因為執著,結果就一直不停的流轉生死輪迴,一直不斷 地取這個五蘊,故曰五取蘊。 由此可知,我執與五取蘊(輪迴)有關係。關係是什麼呢?即我執所緣的我,與五蘊 中間有一個關係,但我們在完全不清楚的情況下而錯認了它們的關係,這種認錯的見解, 即薩迦耶見。   薩迦耶見,也有人譯為「壞聚見」。五蘊就叫「壞聚」。聚,即五蘊,而壞,則是薩 迦耶見,即錯誤之意。怎麼樣錯呢?也就是把五蘊看成是很堅固、不容易壞滅的,而且, 也將依五蘊而存在的我視為能獨立實質有、有自性的一種我,這種錯誤的見解,即曰壞聚 見。換言之,薩迦耶見你所想的「五蘊」或「聚」是堅固的、不會壞的,但實際上,這五 蘊很容易毁壞,一點都不堅固啊。現在你們懂了吧?薩迦耶見是完全不清楚五蘊與我之間 的關係而有的一種錯誤見解,故名壞聚見。   你們要知道,有時我用「五取蘊」,有時則用「五蘊」,這二個不一樣喔!有些人會 誤以為五蘊和五取蘊是一樣的,其實不然。 (註:<攝類>:五蘊和五取蘊,二者有三句差別。) 五蘊而言,佛也有五蘊,因為佛也是補特伽羅;但五取蘊來說,則只有輪迴裡面才有 。因此,講補特伽羅,就代表是五蘊(補特伽羅是依於自身五蘊安立的士夫),而非五取蘊 。但現在,我們是五蘊跟五取蘊都連在一起…站在一起,但這不代表五取蘊結束時,五蘊 也一併結束。五蘊一直會在(五蘊的續流會一直持續下去),但五取蘊,則有結束的一天。   總之,我們對「我」執著,視之為有自性(細的補特伽羅我執)、能獨立實質有(粗 的補特伽羅我執),這個時候,我們是先在五蘊上執著,接著在我上執著,而且,二種執 著是連結在一起的,並非前面是前面,後面又是另外一個新的東西。不是這樣子的。   五蘊上的執著與我上的執著連在一起,是什麼樣子呢?《集論》談到了四個,即「色 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色受想行識五蘊裡,每一蘊都是如此。以色蘊 為例,我與色蘊都是在有關係的當中執著,而不是沒有關係下的執著。 《入中論》科判裡,你們有注意的話會發現,我與蘊在體性異的情況下也會有一種執 著、我執。所以《入中論》就提到了五種我執,第一「色是我」,第二則是「我與蘊體性 異之下的一種我執」,第三是「我有諸色」,第四是「色屬於我」,第五是「我在色中」。 其中,第二種「我與蘊體性異之下的執著」,乃外道的主張,他們認為我與蘊體性異 的情況下我是有自性的 [3]。因為這屬於外道的看法,所以,《集論》就沒提這點,僅談 到我與蘊體性一之下的四種我執,即「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   「色是我」這種執著,比較簡單,大家容易理解。但第二(我有諸色)跟第三(色屬 於我),就有點麻煩了,因為,對我們內心的想法而言,這二個道理有點難以區別,但實 際上,就內心的執著來說,這二種是不一樣的。 「我有諸色」意思是我與色法「同時存在」、「同時有具備」,沒有前後之別;「色 屬於我」,則是「色法依賴我、依靠我」的意思。執著的時候,就不一樣。接著,「我在 色中」,即「我依賴色法」,這比較容易理解。   無論如何,雖然我與色蘊有體性一的關係,但此關係的同時,還是有一個「能獨立實 質有的我」的執著。《集論》屬唯識宗的觀點,因此,現在不談「自性有」這部分。 總之,我是能獨立實質有的執著,由何而來?它是受到什麼影響而有的呢?這是由於 ,(認為)蘊本身是實質有,而我與蘊乃體性一的關係,所以,我自然也是實質有了。實際 上,蘊與我,有點不一樣。比如說,手在這裡,我們可以很清楚的指出來,然而,我在哪 裡?卻指不出來了。因為,我,有時是心的感覺,有時是頭腦的感覺,有時甚至無法指出 來…,因此,我是一種名言安立的法,但我的手,則不然!手是實際上可以指出來的。所 以說,五蘊本身是實質有,但我則非實質有(假有)。 (註:假有是相對實有而言。下部宗認為假必依實,假有的我依於實有的五蘊而安立) 但現在,因為五蘊是實質有,所以就影響到我也變成實質有了,為什麼會如此?這是 受到「我與蘊體性一」的關係所致。因此,我與蘊體性一的關係下,會產生我是能獨立實 質有的這種執著。我們要知道,我與蘊體性一,這沒有錯,然而,若是在體性一的情況而 執著我也是能獨立實質有,那就不對了。[4] 「色是我,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這四種執著裡,第三與第四相互對照下 很容易理解。色屬於我,即色依賴我之意;我在色中,則是我依賴色的意思。但對照「我 有諸色」與「色屬於我」,則很容易搞錯,因為看起來實在差不了多少。但實際上,還是 有差別的。我有諸色,即我與色同時存在;色屬於我,則是色依賴我,也就是先有我後有 色依賴我。可以理解嗎?色蘊理解了,其他的受想行識等蘊,也可依此類推,都一樣的。 問:您說…我有諸色,即我跟色其實是同時存在,也就是說要不這二個同時存在,要 不然同時不存在,是這個意思嗎?那色屬於我,您說是色蘊依賴我。所以,我若不存在, 色蘊也不會存在。那後面的我在色中,則是反過來。可以這樣理解嗎? 答:嗯…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這三個,乃「我所的薩迦耶見」,色是我, 則是「我執的薩迦耶見」。後三者,都是我與蘊連在一起的執著,即我所的薩迦耶見。   所以,我所的薩迦耶見執著的時候,就可如你所說的,可將我與蘊區分為同時或不同 時。若同時,則是第一個(我有諸色);不同時,即後面兩個(色屬於我及我在色中)。 問:體性一,跟廖老師翻的「體一」和「同體」,意思是一樣的嗎? 答:一樣。(兩個法的體性一,指兩個法在同一個施設基上同時觀待而有。) 《集論》云:「如是計受想行識是我,我有識等,識等屬我,我在識等中。於此諸見 ,幾是我見?幾是我所見?謂五是我見,十五是我所見。」P12 五蘊裡,每一個蘊都可以區分出這四個執著。第一個「色是我」,乃「我執的薩迦耶 見」,即「我見」;而後三個「我有諸色、色屬於我、我在色中」,則是「我所的薩迦耶 見」,即「我所見」。我所見有三(在每一蘊上有三種五所見),乘以五,即有十五個我 所見;我見有一(在每一蘊上有一種我見),乘以五,即五個我見。大概是這樣。 問:您剛剛說,五取蘊只有輪迴才有,五取蘊結束後五蘊都還存在,那為什麼無色界 的眾生就沒有色蘊呢? 答:應該這樣子說,無色界的眾生只是暫時沒有色蘊而已,並不代表他永遠都沒有色 蘊。說是無色界的眾生,就只是暫時是無色界而已,因為他還在三界輪迴之中。但無色界 最後,也是成佛嘛,他成佛的話,一定有五蘊,一定有五方佛,所以也會有色蘊。 問:他為什麼沒有色蘊呢? 答:他只是暫時沒有色蘊而已。為什麼呢?應該這樣子說,無色界的眾生呢,好的色 蘊沒有出現,壞的色蘊也暫時停掉了,大概是這樣的一個階段。 色蘊可分為「有漏」與「無漏」二種。無漏的色蘊,成佛才會有,但有漏的色蘊,則 存在於欲界與色界之中。因此,無色界的眾生,既沒有無漏的色蘊,也沒有有漏的色蘊。 雖然無色界裡沒有有漏的色蘊,但這只不過是暫時的一種現象,不代表他們將來完全 都不會有色蘊,不是的。就像我們吧,過去生也都去過無色界,然後,又從無色界回來而 有現今的色蘊。因此,色蘊來說,只是到無色界那邊暫時停掉而已,不能說永遠都沒了。 對於無色界的眾生而言,有漏的色蘊為什麼會結束(暫時結束)呢?這是因為他一直反 感種種樂受、享受。當他由初禪、二禪…一直往上走的時候,對於外在的色聲香味觸,甚 至連內心的感受、樂受,都十分反感、討厭(上二界當中,四禪以上唯有捨受)。定力愈高 ,就愈反感,甚至完全不能接受。這個時候,連外在的色聲香味觸,都會暫時停掉。 ------------------------------------------------------------------------------ [1] <心類>:心王與心所的分類,薩迦耶見屬於心所當中的煩惱心所。 [2] 五取蘊,即三苦當中的行苦。三苦:苦苦、壞苦、行苦,行苦指由業和煩惱不由自主 結生相續的苦,即五取蘊苦。業和煩惱屬於集諦,集諦為因,感得五取蘊苦諦的果。 [3] 外道的主張,他們認為我與蘊體性異的情況下,我是有自性的。 外道主張,遠離五蘊身心之外有常、一、自主的我,屬於外道才有的遍計我執。 《入中論自釋》:「頌曰:『我非有色、色非我、色中無我、我無色。當知四相通諸 蘊,是為二十種我見。』五蘊無我,然薩迦耶見由四種相執蘊為我,遂成二十種薩迦耶見 。若謂應作五相觀察,《中論》亦云:『非蘊不離蘊,彼此不相在,如來不有蘊,何處有 如來。』此成五分,云何只說二十種見耶?…《中論》中說第五異品,當知是為破外道宗 (破除外道執離蘊之外與蘊異體的常、一、自主之我)。」 [4] 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我的遍計執與俱生執 摘自:尊者達賴喇嘛:2018年7月30日《入菩薩行論》從第七品開始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Xl7cZMuLBI
在外道的經典裡面,有說到了「常、一、自主的我」(與身心五蘊異體的情況下有常 、一、自主的我),由此而來去成辦前後生的。佛教的典籍破除了常、一、自主的我,因 為認為,身心之外如果有個我的話,將會有諸多的過失,所以說到了身心之外沒有我。 與身心的性相不相順的我(外道以補特伽羅能獨立實質有我的基礎之上,更進一步增 益出來的常、一、自主之我),不只沒有以外;與身心相順在身心體內的「補特伽羅獨立 之實質有的我」(不須要依賴觀待蘊體,就能夠獨自成立起來的我),也是不存在的。 所以,與身心相順的(與蘊同體),補特伽羅獨立之實質有的我執,這個就是屬於俱生 執;但與身心不相順的(與蘊異體),這種的補特伽羅獨立之實質有的我執,屬於遍計執。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72962160.A.E5B.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11/06/2019 11:42:03

11/07 07:58, 4年前 , 1F
隨喜
11/07 07:58, 1F
文章代碼(AID): #1TmNzmvR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