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法語] 人在愛慾之中,獨來獨往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4年前 (2019/07/17 02:43), 4年前編輯推噓5(5019)
留言24則, 5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21/26 (看更多)
阿含經有個難陀遠離貪愛女色的故事。 《增壹阿含經》卷第九〈慚愧品〉第十八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難陀不堪行梵行,欲脫法衣,習白衣行。 …爾時,世尊如屈伸臂頃,從彼山不現,便至三十三天。爾時,三十三天上諸天普集 善法講堂,去善法講堂不遠,復有宮殿,五百玉女自相娛樂,純有女人,無有男子。 爾時,難陀遙見五百天女,作倡伎樂,自相娛樂,見已,問世尊曰:「此是何等,五 百天女作倡伎樂,自相娛樂?」 …世尊告曰:「云何,難陀!彼玉女何所言說?」 難陀報曰:「彼玉女各作是說:『我等各無夫主,聞有世尊弟子善修梵行,命終之後 ,當來生此。』」 世尊告曰:「難陀,汝意云何?難陀!汝意云何?」 難陀報曰:「爾時,即自生念:『我是世尊弟子,又且復是佛姨母兒,此諸天女盡當 與我作妻。』」 …爾時,世尊便作是念:「我今當以火滅難陀火。」猶如力人屈伸臂頃,世尊右手執 難陀臂將至地獄中。 爾時,地獄眾生受若干苦惱。爾時,彼地獄中有一大鑊,空無有人。見已,便生恐懼 ,衣毛皆竪,前白世尊曰:「此諸眾生皆受苦痛,唯有此釜而獨空無人。」 世尊告曰:「此者名為阿毘地獄。」爾時,難陀倍復恐怖,衣毛皆竪,白世尊曰:「 此是阿毘地獄,而獨自空,亦無罪人?」 世尊告曰:「汝難陀自往問之。」是時,尊者難陀便自問曰:「云何,獄卒!此是何 獄?此是何獄空無有人?」 獄卒報曰:「比丘當知,釋迦文佛弟子名曰難陀,彼於如來所,淨修梵行,身壞命終 ,生善處天上,於彼壽千歲,快自娛樂。復於彼終,生此阿毘地獄中,此空鑊者即是其室 。」 時,尊者難陀聞此語已,便懷怖懅,衣毛皆竪,即生此念:「此之空釜,正為我耳。 」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曰:「願受懺悔,我自罪緣,不修梵行,觸嬈如來。」 爾時,尊者難陀便說此偈: 「人生不足貴,天壽盡亦喪;  地獄痛酸苦,唯有涅槃樂。」 爾時,世尊告難陀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涅槃者最是快樂。難陀!聽汝懺悔 ,汝愚、汝癡,自知有咎於如來所。今受汝悔過,後更莫犯。」 爾時,世尊屈伸臂頃,手執難陀,從地獄不現,便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難陀曰: 「汝今,難陀! 當修二法。云何為二法?所謂止與觀也。 復當更修二法。云何為二法?生死不可樂,知涅槃為樂,是謂二法。 復當更修二法。云何為二法?所謂智與辯也。」 爾時,世尊以此種種法向難陀說。 是時,尊者難陀從世尊受教已,從坐起,禮世尊足,便退而去,至安陀園。到已,在 一樹下結加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思惟如來如此言教。是時,尊者在閑靜處,恒思 惟如來教,不去須臾。所以族姓子,以信牢固出家學道,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 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尊者難陀便成阿羅漢。 ------------------------------------------------------------------------------ [1] 此段經文,難陀由貪愛女色,復見貪愛女色的過患之後,精進行道的故事。 [2] 難陀捨離貪愛女色之後,世尊教導他應修行: 「當修二法,云何為二法?所謂:『止』與『觀』也。 復當更修二法,云何為二法?『生死不可樂』,『知涅槃為樂』,是謂二法。 復當更修二法,云何為二法?所謂:『智』與『辯』也。」 [3] 初學者容易產生的誤區,有些經文說遠離欲,有些經文說增長欲,如何取捨? 1.欲界的欲,指五欲塵,五欲塵為色、聲、香、味、觸。遠離欲,即遠離對於五欲塵 的貪愛追求。 如《八大人覺經》說:「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此處所說的欲,以欲界來說,指對於五欲塵的追求,佛法教人多重視內心良善的品質,不 是只耽著在外在色聲香味觸的五欲。 2.欲心所的欲,屬於別境心所的欲,通善、惡、無記三性,與不善心所一起作用的欲 是不善欲,如欲加害他人,應捨離;與善心所一起作用的是善法欲,應增長。 《雜阿含877經》: 「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正斷,何等為四? 1已起惡不善法斷,生欲、方便、精勤… 2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 3未起善法令起,生欲、方便、精勤… 4已起善法增益修習,生欲、方便、精勤…」 南傳《增支部》: 「諸比丘!此比丘應如是思擇:我未斷惡不善法耶?是夜命終當為我之障礙。 若如是知,則彼比丘為斷其惡不善法故,當起增上欲,精進、勇健、勢猛… 諸比丘!此比丘應如是思擇:我未斷惡不善法耶?是晝命終當為我障礙。 若如是知,則彼比丘為斷惡不善法故,當起增上欲,精進、勇健、勢猛…。」 此處經文所說的欲,所希求的,不是對五欲的追求(五欲中的觸處包括男女的貪愛)。 四正斷的欲,欲有希求的目標,與心王相應的別境心所當中,欲心所的作用是希求。 內心意欲善、意欲遠離不善,希求善法增長,以及希求遠離不善法,都是欲心所的作用。 四正斷(四正勤)的欲,希欲、希求、希願的目標:1.希求已生的惡不善法令斷、2.希 求未生的惡不善法不起、3.希求未生的善法令起、4.希求已生的善法增長。 這樣的欲--希求--是有良善目標的善法欲。 又如《無量壽經》:「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1.前者的愛欲,指對世間五欲的貪愛追求,導致三有輪轉,於生死中獨生獨死、獨去 獨來,自己造作的有漏業也沒有人能夠幫自己承擔。2.後者的努力修善,欲何待乎?了解 世間的貪愛追逐無實義,捨離對於世間的貪愛追逐之後,應該由希求善法的善法欲,努力 修善。此段經文前後兩個欲字,用法有別。 [4] 五欲(色法)的分類,欲心所(心法)的差別,可學習《攝類學》《心類學》幫助認識。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63302591.A.FF0.html

07/17 08:19, 4年前 , 1F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07/17 08:19, 1F

07/17 08:32, 4年前 , 2F
kiss網友若有看不懂的地方可發問,學習佛法要多發問討論
07/17 08:32, 2F

07/17 08:41, 4年前 , 3F
好唷~~感謝C大
07/17 08:41, 3F

07/17 08:45, 4年前 , 4F
剛文中加註的地方有作補充,可再細看一遍。
07/17 08:45, 4F

07/17 08:56, 4年前 , 5F
這種離欲的例子都是舉出家眾、是出家的標準。現在社會中
07/17 08:56, 5F

07/17 08:56, 4年前 , 6F
的在家眾、如何談這方面呢?
07/17 08:56, 6F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7/17/2019 09:00:46

07/17 09:02, 4年前 , 7F
那就要看自己的願意了,佛法比較不重視外在五欲物質的追
07/17 09:02, 7F

07/17 09:02, 4年前 , 8F
求,佛法比較重視內心的良善品質,如慈心、悲心、智慧等
07/17 09:02, 8F

07/17 09:05, 4年前 , 9F
(當然出家的生活本身就遠離居家的環境,比較容易做到對外
07/17 09:05, 9F

07/17 09:07, 4年前 , 10F
在物質追求的遮止;但一般在家人也可思惟只重視追求外在
07/17 09:07, 10F

07/17 09:08, 4年前 , 11F
物質、不重視內心的過患,往提升內心品質的方向多作努力)
07/17 09:08, 11F

07/17 10:06, 4年前 , 12F
(例如如果自己內心品質不佳,總是想著男女情愛,那麼閱讀
07/17 10:06, 12F

07/17 10:07, 4年前 , 13F
經文教理時,可能就會因為不佳的內心品質導致錯解其義,
07/17 10:07, 13F

07/17 10:08, 4年前 , 14F
所以提升自己內心的學習很重要。)
07/17 10:08, 14F

07/17 11:05, 4年前 , 15F
感謝r大的提問,順便幫我解惑~~
07/17 11:05, 15F

07/17 13:23, 4年前 , 16F
就…經營與人的相處也是一個在家的功課。
07/17 13:23, 16F

07/17 13:31, 4年前 , 17F
維摩詰居士的生活應該算是在家人一個遙不可及的範本
07/17 13:31, 17F

07/17 13:43, 4年前 , 18F
以前我自己也有類似疑惑,也是透過學習才得到釐清,才有
07/17 13:43, 18F

07/17 13:43, 4年前 , 19F
進步。
07/17 13:43, 19F

07/17 16:45, 4年前 , 20F
阿彌陀佛!
07/17 16:45, 20F

07/17 21:51, 4年前 , 21F
另外rro網友說的沒錯,佛經開示的對象有僧俗不同的差別
07/17 21:51, 21F

07/17 21:52, 4年前 , 22F
像是有些法師說法的對象有時是他的寺院的僧眾,如以前末
07/17 21:52, 22F

07/17 21:54, 4年前 , 23F
學在看宣化的開示錄許多是在對他的出家弟子講話,對像是
07/17 21:54, 23F

07/17 21:56, 4年前 , 24F
出家僧眾,所以如果是在家居士在閱讀時也要知道這些差別
07/17 21:56, 24F
文章代碼(AID): #1TBXg__m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TBXg__m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