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義] 《宗義寶鬘略講》(2)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5年前 (2018/12/14 09:39), 5年前編輯推噓1(1017)
留言18則, 2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1/1
摘自:《宗義寶鬘略講》見悲青增格西 轉自: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佛學課 http://chienching.blogspot.com/ 佛陀成佛四十九天後,在瓦拉那西初轉法輪,向五比丘弘法,現在看到的資料是說說 法的對象是五比丘,但是這是在講人類方面,如果將天人、阿修羅等加進來講,講法的對 象就很多了。之後,二轉法輪、三轉法輪。這三轉法輪都是佛親口說的,而且講的都是空 性,但是三個內容並不相同,因此才有四宗。 四宗是有部宗、經部宗、唯識宗、中觀宗,很明顯的,唯識宗來自於三轉法輪,中觀 宗來自於二轉法輪,有部宗、經部宗則是來自於初轉法輪,所以四宗是直接從佛陀三轉法 輪的經典中出來的。既是如此,大乘如唯識宗、中觀宗,在內容上,在佛陀時代就有了。 這個說法與現在的研究有很大的差異。當然,中觀宗是龍樹菩薩開創的,唯識宗是無著菩 薩開創的,就宗派來說,或許可以如現代所說,是世尊涅槃之後才出現,但是在內容上, 佛陀三轉法輪時就都有了,因此,四宗都是佛說的。 佛陀示現涅槃後,佛經有過三次集結。第一次是佛陀示現涅槃後,當時很多佛陀的弟 子,如舍利弗尊者、目犍連尊者等,都隨著佛陀離開。本來有許多阿羅漢可以將佛陀說過 的話一字不漏地背下來,但是因為阿羅漢們相繼離開,能背出經文的人越來越少,所以教 法要延續下去就有了困難,因此大迦葉尊者要結集佛經。 當時未生怨王贊助集會,他召來四百九十九位阿羅漢。那時阿難尚未成為阿羅漢,這 是因為阿難經常跟在佛陀身邊,每個要見佛陀的人都要透過他,對他也很恭敬,他也因此 很難斷除慢心。大阿羅漢們知道阿難知道很多教法,但是因為阿難不是阿羅漢,這樣教法 無法結集,所以就把阿難找來,以種種理由為藉口,如阿難縫製佛陀的法衣時,將衣服壓 在膝蓋下,是不恭敬的舉動,還給佛陀喝污濁的水等,將他趕出僧團。阿難難過地離開之 後,就到森林裡好好思惟佛陀的話,馬上證悟了。 阿難證得阿羅漢果後,阿羅漢們立刻去迎接他回來,也就湊足了五百阿羅漢之數。當 時,四百九十九位阿羅漢就把自己袈裟脫下鋪著當做法座,請阿難上座,並請阿難把聽到 的法唸出來。阿難尊者就講出「如是我聞……」。 總之,阿難尊者聚集的是經藏。接下來,由優婆離尊者聚集律藏,由大迦葉尊者聚集 阿毗達摩,這是第一次集結。佛經第一次集結時,持法者(教主)是大迦葉尊者,在完成佛 經集結之後,大迦葉尊者也涅槃了。 大迦葉尊者將教法託付給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將教法託付給麻衣尊者,麻衣尊者將教 法託付給近隱尊者,近隱尊者將教法託付給底底迦羅尊者,底底迦羅尊者將教法託付給黑 尊者,黑尊者將教法託付給善見尊者,這七代持法的祖師在藏文裡面經常會提到。 第二次結集,是在佛涅槃後一百一十年。因為戒律的方面出了一點問題,教法有點被 汙染,當時就有札巴阿羅漢,他召集七百個阿羅漢,針對十個污染點做出駁斥,還清佛陀 的教法。 第三次結集有好幾個說法,一種說法是,佛涅槃後一百三十七年,當時魔化現成阿羅 漢,講了很多奇怪的佛法,導致佛法衰敗,有個比丘召集僧眾,打敗魔,還原佛陀的教法 。另一說是,大概也是差不多的年代,當時上座部(年長的法師)和大眾部二派意見不合, 二派之後又變成四派,四派又變成十八派。這些派別的出現是因為細節上面有爭論,譬如 念誦戒律時,某部派認為只能用梵語,有些部派認為可以用俗語等。後來因為看到經文提 過夢兆,顯示十八派雖然各自有不同的觀點及做法,但都可以達到成就,也就是說十八派 都是無垢的清淨教法,從而也就和睦共處。這是第三次集結。 這三次集結都是屬於小乘法這個部份的集結,大乘法的集結在歷史上則較不易見。大 乘法是由彌勒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等菩薩集結。密續主要是由金剛持、空行母集結 。所以說佛經有過三次集結,都是在談小乘法集結的情況,大乘法方面不是如此,大乘法 是由大菩薩們集結。也因如此,當時,對一般的人講的都是三次集結的內容,那是很多阿 羅漢都知曉的,很多人共同在修的內容。密乘,甚至是大乘,是高知識份子才學的內容, 只有少數人才修,所以整體上也鮮少人知。尤其是密乘,因為是遇到有緣人才傳,雖然也 是代代傳下來,但是因為是隱密地傳法,就更少人知道。所以歷史上有關大乘或密乘的記 載並不多見,一直要到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時代,大乘才開顯出來。 為何稱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是大車軌呢?因為他們開創了中觀宗與唯識宗。所謂開創 並不是發明,是指原本只有少數人行走的羊腸小路,二位菩薩將它開闢成為車行大道,這 樣的情況稱為大車軌。我的意思是,有關大乘或密乘,若要從石碑、遺址來判斷,有可能 可以追溯到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時代,但是要再追溯上去,可能就找不到什麼證據了。但 是那也只是找不到證據,找不到不代表不存在。大乘教法是代代傳下來的,當時的大乘是 真正的大乘,密乘也是真正的密乘,是弟子夠資格才傳法,不夠資格是不傳的,也因此就 很少人知道。 最主要要說的是,現代許多人的說法與西藏幾千年傳統的說法不同,傳統的說法是: 雖然四宗有層次上的差別,但是四宗同時來自於佛陀,都是清淨的教法。對這點應該要有 所知曉,不然與現代人的說法混淆在一起並不好。雖然不必立即接受上述所說的,但是弄 清楚傳統的觀點與現代人的觀點的差異,自己認為哪邊有道理,就接受它,就可以了。雖 然偈文本身沒有提到上述的這些內容,但是理解偈頌時,必須要了解這些。 【敬禮補位彌勒無能勝,佛智總集文殊妙音尊, 世尊所記龍樹及無著,第二佛陀父與子三尊。】 前說四宗的來源是佛陀,接下來是禮讚持法者。 「補位彌勒無能勝」:「補位」非指一生補處,藏文是指如王位的代表或繼承者。 「無能勝」是名稱,彌勒菩薩因為修慈心,從而有了「彌勒」之名,從未成佛至成佛 都是用此名,此是強調慈悲的力量。 「佛智總集文殊妙音尊」:三世十方諸佛智慧合集化為文殊尊。 「世尊所記龍樹及無著」:世尊授記龍樹菩薩、無著菩薩能無謬地發揚大乘教法。 「第二佛」指宗喀巴大師。 這段是說四宗之河是源自於佛陀,但是是透過彌勒菩薩、文殊菩薩及佛陀授記的龍樹 菩薩、無著菩薩及宗喀巴大師父子三尊,將教法傳承下來。同時也在禮敬將清淨教法傳下 來的祖師。 【若達宗義將見內外教義諸差別,諸碩學前能持最勝善說之原則, 公正之士樹起絕妙美譽之白幡,智者孰不勤辨自他宗派之真義。】 此是勸聽。 「諸碩學前能持最勝善說之原則」:此處不是「原則」,原文要表達的是,可以有「 諸碩學前能持最勝善說」的表現。 一般我們在大學者面前是沒有置喙的餘地,學了這個宗義之後,可以在學者面前善說 。整句是說:若通達宗義的話,就能清楚內道、外道的教理及內容,而且可以在學問淵博 的學者面前善說,也會擁有美譽。因為有諸多的好處,所以有心的人為什麼不來學宗義。 問:這個頌文說修學的目的是要樹立善說的美名,這個理由很奇怪?答:因為佛陀的 教法強調全知,所以能在智者面前善說是好事。當然重點是,能清楚內、外道之差別。清 楚了解怎樣的行為、觀點才是佛陀的本意,才是如法的修行等。 【為令同儕易受持,故集聖賢諸雋語, 宗義撮要今當說,明達志士請恭聽。】 此是立宗。 為了自己及他人都能更容易了解佛法,自己雖然不是懂很多,但是集聚了諸聖賢的善 說而宣說宗義精要的部份,因此,有智慧及有希求心的人應該來聽聞此法。 「明達」即《廣論》所說的具慧;「志士」即《廣論》所說的希求。 這邊是說,作者是為了利益自他而宣說,不是為了其他的目的,但是聽聞此法是有條 件的,即要具備《廣論》所說正直、具慧、希求三項。 【復次,不眷顧現世名聞、利養、恭敬而一心追求解脫的人們,應該在了解清淨的無我正 見的方法上努力。因為,如果缺乏深奧的無我見解,無論如何修習慈心、悲心和菩提心, 都不能拔除痛苦的根本。這些話,至尊宗喀巴也曾經說過:「若無通達實相慧,雖修出離 菩提心,不能斷除三有本,故應勵力悟緣生(花開見佛悟無生,如實通達空性的智慧)。」 為了斷除歧見,確立無我的精粗層次,茲賅攝內外宗派之教義,並略說如後。】 此段講希求的內容。若要追求解脫道,就應該努力學習空性,因為若缺了空性,任何 方式都無法超脫輪迴。這並不是說不必學習佛說的其他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 必須修學的,這點經論常常在講。但是要有為了空正見而修學八萬四千法門的想法,要以 修學空性為主。[1] 第二章 總說佛教及外道之宗 (....待續....) ------------------------------------------------------------------------------ [1] 四法印的次第:諸行無常→有漏皆苦→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三摩地王經》:「雖善修正定,不能破我想,後為煩惱亂,如外道修定。若觀法無 我,觀已善修習,是證涅槃因,非餘能寂滅。」涅槃寂靜無二門,通往涅槃寂靜的道路, 沒有第二條道路,故說無二門,沒有兩條道路,唯一的道路是通達無我的勝慧。《入菩薩 行論》:「此前諸要目(此等一切支),佛為智慧說。故欲息苦者,當啟空性(無我)慧。」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44751589.A.F33.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12/14/2018 10:01:59

12/14 11:57, 5年前 , 1F
不瞭解四宗,決定無法瞭解心經,連四宗基礎都無,亦沒
12/14 11:57, 1F

12/14 11:57, 5年前 , 2F
有依登地菩薩著作解,隨己分別亂解,誤人不利己,當學
12/14 11:57, 2F

12/14 11:57, 5年前 , 3F
習宗義!
12/14 11:57, 3F

12/14 11:57, 5年前 , 4F
隨喜
12/14 11:57, 4F

12/14 16:07, 5年前 , 5F
感恩。
12/14 16:07, 5F

12/14 16:07, 5年前 , 6F
系列文第一篇就有提到 #1S3vz-ST 《宗義寶鬘略講》(1):
12/14 16:07, 6F

12/14 16:08, 5年前 , 7F
「搭配四宗的基道果內容,就可以變成佛法,若不能與四宗
12/14 16:08, 7F

12/14 16:09, 5年前 , 8F
的內容連上,就不能稱為佛法。」例如,外道的四禪八定沒
12/14 16:09, 8F

12/14 16:10, 5年前 , 9F
有出離心、菩提心攝持,也沒有四宗的內涵,所以不能變成
12/14 16:10, 9F

12/14 16:11, 5年前 , 10F
佛法;佛教即使同樣修持四禪八定,但有出離心、菩提心的
12/14 16:11, 10F

12/14 16:12, 5年前 , 11F
攝持,也有四宗內涵,所以能夠稱為佛法。戒定慧都是如此
12/14 16:12, 11F

12/14 16:14, 5年前 , 12F
外道也有戒定慧,但是外道並沒有因戒得定、依定開慧的解
12/14 16:14, 12F

12/14 16:15, 5年前 , 13F
脫,佛法有不共外道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所以佛教
12/14 16:15, 13F

12/14 16:16, 5年前 , 14F
的戒定慧三學能夠成為三增上學,而獲得解脫乃至一切種智
12/14 16:16, 14F

12/14 16:17, 5年前 , 15F
達賴喇嘛尊者也常提醒,若沒有菩提心與空正見的內涵,則
12/14 16:17, 15F

12/14 16:18, 5年前 , 16F
佛教的密乘與外道法無異,必須要有不共的菩提心與空正見
12/14 16:18, 16F

12/14 16:19, 5年前 , 17F
才與佛法有關。四宗是學習空正見的基礎,故當學習宗義,
12/14 16:19, 17F

12/14 16:20, 5年前 , 18F
而攝類學、心類學等又是宗義的基礎,有系統的學習很重要
12/14 16:20, 18F
文章代碼(AID): #1S4mdbyp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