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觀影後的一些體悟

看板Buddhism作者 (喬少)時間6年前 (2017/12/15 23:20), 編輯推噓2(203)
留言5則, 2人參與, 6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動畫電影《COCO夜總會》裡,有關祭祀的觀念,其實跟華人的習俗有點相似。 - -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愛敬之至矣,禮節文貌之盛矣,苟非聖人,莫之能知也。聖人明知之,士君子安行之,官人以為守,百姓以成俗。(《荀子·禮論》) - - 荀子說,祭祀,是表達人們對死者思慕之情的方式,是忠信愛敬之德的極致,是禮節文飾的極盛,如果不是聖人,是不能理解其中的精義所在的。聖人明白其中的意思,士君子安心去實行它,祭祀之官則以之為職守,百姓則以之為習俗。 我們拜祖先,就是表達思慕之情。 電影中「亡靈節」的習俗,認為陽世親友的思念,能讓亡者精神永存,真正的死亡,是這世上已經沒有人記得你,此時在靈界的靈體,就會煙消雲散。 當年我對長輩堅持祭祀的儀式頗有微辭,認為人都死了,不去關心還活著的人,只會在年節時打電話來催促關切祭祀活動進行了沒,牲禮準備充足與否,根本就是迷信又愚昧。 甚至意氣用事,與長輩親友口角衝突多次。心中憤憤不平,不明白他們究竟在想什麼。 其實,長輩的堅持,也不過就是那份思慕之意無可宣洩,他們可不懂什麼哲學義理或宗教神學,就是認為心中那豐沛的情感,得透過什麼來表達出來,而祭祀活動,就是那出口。 「士君子安行之」那是要義理通透了,以仁心去行那祭禮,半分勉強也無,沒想到,我要到年近不惑,才漸漸懂得這層道理,漸漸心安,不再憤懣苛責親友將儀式看得比活著的人重要。 電影中逝去的親友,會在亡靈節當天,踏過貫穿陰陽兩界的花橋,開心地回來探望陽世的親人。沒想到讓我在電影院裡痛哭的竟是這一幕,當時腦海中浮現父母的笑容,他們踏過花橋,回來看我‧‧‧‧‧‧ 只要仍思念著他們,他們一直都在,家人永遠是最重要的。 這是電影要傳達的。 電影很美,很感人。可惜人生並不盡然如此,逝去的只能活在回憶中,只能在心中思慕。怨憎會、愛別離,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諸行無常,是人生實相,我們只能接受它。 至少我所認知的佛法告訴我,只要仍有我執貪愛抓取,痛苦就不會消失。自我頑固地認為,這是我的,我所有的,滿足了我所意取的,就感到歡喜;不能滿足內心想抓取的,事事不如己意時,就感到憤怒生氣,求不得苦。 我們的心智,每個當下都在這樣運作著。掙脫不了,在需求被滿足與不被滿足中,渡過每一天,這就是輪迴。 如果不能自覺,不能反省,不能照見這一切都只是暫時性的因緣聚合(照見五蘊皆空),就不可能得到自在。 唯有不斷練習接受眼前正發生的一切,不迎不拒,坦然受之,泰然處之,將心清明地體察於當下每一瞬,才稍稍有覺悟的可能。 傳統小說中有一道士要煉仙丹,尋一欲求仙道之人守丹爐,要求他無論出現什麼幻象境界考驗都不可出聲,諸般幻境那人都撐過了,唯獨最後幻境:惡匪欲將其初生之子捽之於地時,大喊出聲!! 道士嘆曰,終究無法解開「親情」的結縛。 當年古典小說的老師提問,捨去親情之後,還能算得上是人嗎?如果成仙的代價,是捨去人性,你會願意嗎? 這是儒、道兩家的辯證。 電影強調親情,令人鼻酸,然則佛陀教導我們的,除了無常之外,還有「無我」,捨去的其實不只是親情,是要連最最最難割捨的「自己」都要放下,那才是真正最難解開的死結!(身見結) 而我們,都還困在這名為,「自我」的結縛中,喜怒哀樂、輪迴不已,不得解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0.28.160.128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13351255.A.222.html

12/15 23:57, 6年前 , 1F
如果沒辦法捨棄,就會永遠輪迴了,不斷受無盡痛苦煩
12/15 23:57, 1F

12/15 23:57, 6年前 , 2F
惱冤孽牽纏,輪迴長劫,沒有終止的一日。
12/15 23:57, 2F

12/15 23:57, 6年前 , 3F
廣欽法師說過,就算貪戀世間一支草,都要再來輪迴。
12/15 23:57, 3F

12/15 23:57, 6年前 , 4F
下輩子也不知還有沒有機會再遇到佛法。。
12/15 23:57, 4F

12/16 21:55, 6年前 , 5F
阿彌陀佛!
12/16 21:55, 5F
文章代碼(AID): #1QC-XN8Y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