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太上感應篇192【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

看板Buddhism作者 (不要五四三)時間7年前 (2016/08/07 12:52),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太上感應篇192【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 神已隨之。】  2000/4/17  新加坡淨宗學會  檔名:19-012-0192   諸位同學,大家好!請掀開經本,從第一百二十二節看起,這是《感應篇》總結。這 一段我們在科題裡面是「推本念初」第五: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   這兩句話絕對不是勸善的話,決定不是危言聳聽的話,是真實的道理,是實實在在的 事實,我們一定要明瞭、要記住,所謂是「舉頭三尺有神明」。『心』是講的念頭,念善 ,雖然你還沒有做到,你有個善念,你善行還沒有能顯現得出來,可是諸佛菩薩、天地神 明已經看到了。一個人通常講練氣功的,他能看氣,在中國也有不少特異功能的,他能看 到人的光。確確實實不但是人,任何一個物體,它都有氣,它都有光,心善的光好,光明 顯,光的色彩好。過去有些特異功能的人告訴我,佛菩薩的光是金色的,金光。黃光、白 光,都好。灰色的光,黑色的光,就很不好,那是心胸險惡、邪惡。所以一般他能看到, 辨別這個人是善人、是惡人。這些具有特異功能的人,普遍有一個特色,心地清淨。我們 也曾經跟他們交談過,「你這個能力會不會失掉?」他說「會,隨著年齡增長,慢慢就失 掉了。」為什麼?他這個社會上的事情知道太多,心地被污染了。所以多半有這個能力的 人都是年輕人,二十歲左右,二十歲以前,三十歲以後就很少了。只要他能保持著清淨心 ,這個能力就能保持;一旦被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染污,這個能力立刻就喪失。這個道理 正確,跟我們佛法裡面講的禪定、三昧,所以你能夠得定,你能得三昧,這個能力是本能 ;換句話說,一切眾生個個都有的。我們能力為什麼喪失掉?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妄想分 別執著把我們的本能喪失掉,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印光大師一生當中極力提倡《了凡四訓》,《了凡四訓》這部書是教我們認識因果, 深信因果,是教我們這個的。斷惡修善,善惡的標準,他老人家為我們提出《感應篇彙編 》,提出《安士全書》。這三樣東西看起來好像都不是佛法,實在講能救現前的社會,能 救眾生的災難,比佛經效果還來得快,還來得顯著。為什麼?佛跟我們講善惡標準是散在 許許多多經論裡頭,你要看很多經論,你才懂得。他這個是把這些業因果報全部集中起來 ,你讀這一部書,等於讀了幾百部書。尤其是《彙編》的註解,在中國講的儒釋道所說的 善惡標準,全都蒐集在這個地方,這是一部好書。對現代人來說,可惜是文字深了一點, 雖然極力的把它簡化、淺化,畢竟還是文言文。所以我們這一次有這麼一個緣分,大家在 一起做一次研究討論,研究討論所取的註子還是極少數。如果註子完全來講,那要很長的 時間。所以註解很多,我們往往只取一條兩條,重點意思跟大家介紹出來。   這是講我們起心動念,諸佛菩薩跟天地神明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人可以欺騙愚昧 的眾生,不能欺騙佛菩薩,不能欺騙神明,你造的善惡業,決定有果報。註解一開頭,「 拈出心字,示人以善惡之幾,欲人知謹於源頭處也」。這才是從根本修起。轉惡為善,要 懂得從根源處轉,根源是起心動念,從這個地方轉,這是上上乘人,純善之人,必得諸佛 護念,龍天善神保佑。學佛的人也知道要斷惡修善,往往境界現前把持不住,還是去作惡 了。這個原因在哪裡?第一個是讀經太少,佛法薰修的力量敵不過煩惱習氣,因素在這個 地方。所以佛在根本教學當中,教導我們讀誦大乘,天天要讀經,讀經是親近佛菩薩,聽 佛菩薩教誨。我們每天讀《感應篇》,這是親近世出世間大聖大賢,這是超越一個宗教。 我們今天在新加坡接觸九大宗教,九大宗教都是勸人斷惡修善,所以我們讀《感應篇》, 信《感應篇》,依《感應篇》來修正自己的過失,就能夠得到九大宗教的神聖保佑你。我 們為什麼不幹?   過失當然有,凡夫!天天懺悔。我教同學們,早晨早課讀經提醒自己,記住佛菩薩的 教誨,今天一天哪些當做的,哪些不當做的。當做、不當做在起心動念,哪個念頭可以起 ,哪個念頭不可以起;哪一句話可以說的,哪一句話不可以說的;哪一樁事可以做的,哪 些事情不能做的,要在這裡下功夫,真修!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講的「真幹」!一定要約 束自己。晚課懺悔、反省,我這一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有沒有違背聖人的教誨?有沒有 昧著自己的良心,欺騙佛菩薩,欺騙眾神,欺騙眾生?如果要幹這樣的事情,果報必在三 途。自己前途自己曉得,用不著問人。過去有人問過我,「我會不會墮地獄?」我說你會 不會墮地獄,我不知道,你多看看佛經,你就曉得了。如果是毀謗三寶、破和合僧,我就 勸他,你去讀《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你就知道你會不會墮地獄了,不必問人,問自己 比什麼都清楚。   註解裡面引用佛經說,「三界無別法,唯是一心作」。《華嚴經》上講的,大乘經上 佛常說,十法界依正莊嚴,一切眾生,「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我們自性裡頭流露出 來的。明白這個道理,虛空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我們為一切眾生服務,就是為自己服 務。如果只知道自私自利,把眾生遺忘掉了,那是自己害自己,為自己個人自私自利,這 是六道輪迴的根。本來沒這個東西,為什麼會變現出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我講得很多,是 從妄想分別執著裡頭變現出來的。假如我們沒有執著,輪迴就沒有了;沒有分別,十法界 就沒有了,四聖法界沒有了;妄想沒有了,一真法界四十一個位次沒有了,果報是究竟圓 滿佛。所以六道是三樣東西變現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四聖法界我們講的聲聞、緣 覺、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是妄想分別變現的,他沒有執著。一真法界四十一位法身大 士,這四十一個位次是妄想變的,他們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佛在經上給我們講得這麼 清楚,這麼明白。   佛教導我們終極的目標是教我們證得究竟佛果,究竟佛果之證得,最重要的是個「認 知」,觀念轉變過來。認知什麼是事實真相?真實的認知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自己。你有 這個認知,你的慈悲心才真正發出來,大慈大悲,對一切眾生無條件的尊重,無條件的愛 護,無條件的協助,自自然然能夠捨己為人,這裡頭有個大道理在。凡夫迷,迷在哪裡? 不了解事實真相,嚴重的執著自私自利,這壞了!自私自利執著到嚴重的程度,就決定是 地獄;能夠稍微放寬一點,從地獄出來了,在餓鬼道、畜生道,理跟事我們一定要懂。這 裡引用得好,又說「能隨緣染淨,遍造十法界」,說明十法界怎麼來的?十法界是隨染淨 緣而造的。所謂染緣,染是執著,是見思煩惱。見思煩惱頭一個是「身見」,執著身是我 ,我們一定要捨棄,再也不幹這個傻事情了。   再過兩天,上海那邊有個團要來,我們幾乎是每一個星期從外面都有團來。他們打電 話問我,想帶一點東西給我,我說我什麼都不要了,如果你們想帶,我們這邊同學很多, 帶一點東西供養同學們,我什麼都不要了,萬緣放下,身心世界、世出世法統統放下。只 要有一樁放不下,就是累贅,你往生沒有把握;統統放下了,往生有把握,隨時可以走, 隨處可以走。你說多自在!這個我們一生沒空過,其他全是假的。人與人之間,人與一切 眾生之間,就是一個「緣」字,為什麼不與眾生結善緣?為什麼跟眾生結惡緣?所以順境 逆境、善人惡人,決定不放在心上,你心就清淨了。善人,我們尊敬、讚歎;惡人,我們 尊敬,不讚歎。普賢菩薩教給我們的,「禮敬諸佛」裡面不分善惡,統統要禮敬,決定要 尊重。但是讚歎,「讚歎如來」,如來是什麼?善的,與性德相應的言行我們讚歎;與性 德不相應的不讚歎,就這麼一點點差別。供養,惡人我們也要供養他,不能不供養,平等 供養。他有苦難,我們還是盡心盡力幫助他,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一律平等對待, 你一定要懂得這個道理。   這裡講得好,作佛、作眾生,作天堂、作地獄,都是一念之間。一念善,人作佛、作 天堂;一念惡,作地獄,所以十法界的升沉都在一念之間。這裡頭他又引用憨山大師一句 話,「念從起處須看破,事未至時莫妄生」,這兩句話說得好,所以真正用功在這裡。「 惡念起時,一刀斷絕,則業根當下消除,妄念何處安著,超凡入聖之幾,全在於此」。這 幾句話我們要記住。真正修行人在我們眼前有榜樣,只要我們眼根清淨,你就能看見。新 加坡大眾曉得許哲居士,她的錄像我們做成了光碟,諸位同修回去,每個人都帶一片回去 。   長春那邊常慧法師我邀請她來了,她現在正在辦手續,我請她到這邊念佛堂給大家做 個榜樣。她念佛已經四百多天沒有睡覺,完全依照夏蓮居老居士《無量壽經》會集本修學 ,我們看她的行持,最低限度她得「念佛三昧」。她今年六十五歲,給我打電話,我聽她 的聲音像三、四十歲的人一樣,那邊同修告訴我,她的身體輕飄飄的。她所修的念佛法門 ,就是《華嚴經》吉祥雲比丘所傳的法門,「佛立三昧」。她是繞佛經行,沒有坐下來, 沒有躺下來,四百多天了,一天吃一餐,身心清淨,一個妄想都沒有。我讓她到這兒來給 大家看看,念佛的見證,她能做得到,任何一個人都能做到。你做不到的原因是什麼?妄 念太多,妄念叫身體沉重,妄念沒有了,身體是輕的,要真幹!不要自欺欺人,這個最重 要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64.148.79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70545525.A.2F6.html

08/07 16:06, , 1F
南無阿彌陀佛
08/07 16:06, 1F

08/07 19:47, , 2F
南無阿彌陀佛!
08/07 19:47, 2F

08/08 06:30, , 3F
南無阿彌陀佛
08/08 06:30, 3F

08/08 17:04, , 4F
阿彌陀佛!
08/08 17:04, 4F
文章代碼(AID): #1NfhvrBs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