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的分類 節錄自 瑪欣德尊者-阿毗達摩講要(下)

看板Buddhism作者 (Mindfulness)時間8年前 (2016/07/01 14:04), 8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五、業的分類 接下來我們將通過學習業的分類來瞭解業的運作。 一種業: 思即是業。 佛陀說:「我說思即是業(Cetanahau kammau vadami)。」 以心所來說,只有一種心所——思——才能稱為業。 兩種業: 1.善業(kusala kamma)——由善思造作的。 2.不善業(akusala kamma)——由不善思造作的。 除了善業與不善業之外,還有沒有第三種業?例如無記業? 我們複習一下心的分類就會有答案。 心依本性可以分為四類: 1.不善心, 2.善心, 3.果報心(vipakacitta), 4.唯作心(kiriyacitta)。 其中,不善心與善心都能造業,果報心與唯作心都屬於無記(abyakata),不能造業。 因為果報心是只能體驗由過去所造之業成熟的心,純粹只是承受、體驗, 其本身不能造業,所以不能說果報心是業。 唯作心也純粹只是做,而不會留下任何業的痕跡,所以也不能稱為業。 因此,果報心和唯作心都是無記,不能叫做業。 心也可以分為三種: 善心、不善心和無記心。 假如非要把無記心裡的思也算作業的話,則也可以稱為無記業。 所以,正確的說法是:心有善心、不善心和無記心三種,但業卻只有善業和不善業兩種。 三種業: 1.身業(kayakamma) 2.語業(vacakamma) 3.意業(manokamma) 身業是通過身門所造作的行為, 語業是通過語言所造作的行為, 意業是通過心念所造作的行為。 換言之,身業是通過身表(kayavi??atti)表達出來的善或不善思, 語業是通過語表(vacavi??atti)表達出來的善或不善思, 意業是呈現在意門裡的善或不善思。 這三種業是依所表現的門來說的。 這三業當中,意業最重。 佛陀在世時,有一種裸體外道叫耆那教(Jainism)。 他們認為三業當中身業最重,即造作身體行為的果報最重。 但佛陀說意業為最重。 因為有些行為並沒有動機,沒有動機的行為是不構成業的。 但是,當你極度憎恨一個人時,儘管還沒有付諸身體的行動或通過語言表達, 但你在心裡已經造了很強的業。 例如一個人想殺死自己的仇人,但是找不到機會,儘管如此,他已經造了業。 所以說,身業與語業唯有在意業(思,即動機)的操縱下才構成業。 善業、不善業都一樣。 沒有思的主導,只是身體行動或語言將不能造業。 然而,即使沒有身或語的表達,純粹的意念也是造業。 正如佛陀在《法句》第1頌中說: sManopubbaogama dhamma, manosennha manomaya; manasa ce padunnhena, bhasati va karoti va; tato nau dukkhamanveti, cakkauva vahato padau.u 「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邪惡意,或說或行動, 如此苦隨彼,如輪隨獸足。」(Dhp.1) 對於受蘊、想蘊、行蘊三種名蘊,意(心識)走在它們的前面。 意是它們的主人、首領,唯有意才能完成造業。 如果一個人擁有貪婪等三種意惡行,才會說出虛妄語等四種惡語, 或者造作殺生等三種身體的惡行。 當他所做的這些身語意三種惡業成熟, 墮落四惡趣或投生為暗愚之人等的痛苦將會跟隨著他, 猶如牛車的輪子緊跟隨著牛的腳印一樣。 佛陀又在第2頌中說: sManopubbaogama dhamma, manosennha manomaya; manasa ce pasannena, bhasati va karoti va; tato nau sukhamanveti, chayava anapayina.u 「 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清淨意,或說或行動, 如此樂隨彼,如影隨於形。」(Dhp.2) 對於受、想、行三種名蘊,意(心識)走在它們的前面。 意是它們的主人、首領,唯有意才能完成造業。 如果一個人擁有無貪等三種意善行,以此意行而造作四種語善行和三種身善行。 當他所做的這些身語意三種善業成熟,就能投生到天人善趣。 善業能帶來快樂,猶如影子緊跟著身形一樣。 因此在三業當中,意業是最重要的。 四種業: 業可以依產生的作用、成熟的時間、成熟之地和成熟的先後順序而分為四類, 每一類又各分為四種,因此共有16種業。 圖表2:四類四種業總覽 依產生的作用 依成熟的順序 依成熟的時間 依成熟之地 1令生業 重業 現法受業 不善業 2支持業 慣行業 次生受業 欲界善業 3阻礙業 近死業 後後受業 色界善業 4毀壞業 已作業 無效業 無色界善業 -- 願眾生遠離一切煩惱 願眾生沒有身體上的痛苦 願眾生沒有心理上的痛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7.212.3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67353044.A.E69.html ※ 編輯: EvolutionWin (59.127.212.34), 07/01/2016 14:04:57
文章代碼(AID): #1NTWVifB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