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類] 何謂「非擇滅」?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8年前 (2016/03/02 19:23), 8年前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常法的事例,如:無為的虛空、擇滅、非擇滅、補特伽羅無我。 「擇滅」是四聖諦裡所說的第三個聖諦「滅聖諦(苦滅聖諦)」。「擇滅」跟「滅諦 」是同義詞。擇滅的「擇」是「思擇慧」,也就是透過個別思考了解無我的智慧,或者說 了解無我的般若。透過了解無我的智慧(思擇慧),(以緣無我空性慧的止觀雙運三摩地 為不共增上緣)斷除所斷的煩惱以及種子,所證得的就是滅諦,也叫擇滅。 這種了解無我的般若,當我們在現觀無我的狀態下(例如見道根本定智無間道與見道 根本定智解脫道),它能夠斷除所斷的煩惱及其種子,當每斷一個煩惱及其種子,就會得 到一個滅諦。無我慧本身是無常法,但是透過無我慧,斷除所斷的煩惱及其種子,這個斷 除的部份,它是一個常法,亦即,斷除一個煩惱及其種子所得的滅,它本身是歸到常法。 「非擇滅」並不像擇滅一樣是透過思擇慧,或是經由無我慧斷除煩惱及其種子而證得 的,所以它只能被稱為是假名的滅,真正的滅是擇滅。 舉個例來說,比如我們現在的眼識,它能夠看見黃色,看見黃色的眼識,在這同時就 沒有辦法看見青色,所以我們可以說,看見黃色的眼識生起的同時,它障礙了同時看見青 色的眼識,因此對於可以看見青色的眼識來講,就說得到非擇滅。 這種非擇滅,並不是透過思擇慧或者透過無我慧,去斷除所斷品的煩惱及其種子而證 得的,只是被其它的緣所障礙(缺緣)而沒有辦法產生,所以叫作非擇滅。 例如內心放空讓煩惱暫時不會生起,這是種非擇滅;原本有肚子餓的感覺,因為跟人 講話忘了肚子餓的感覺,這也是種非擇滅;修定讓煩惱暫時不現起,也是種非擇滅;原本 在聽某個聲音,因為轉去專注看一個東西,離開原本的聲音,這時耳根識無法再對原本的 聲音產生現量,此時聲音的續流對他來說因此中斷了,也是種非擇滅。非擇滅不是真正的 滅,是由暫時缺緣(離境)沒辦法產生,在修行上這種非擇滅不能證得真正的證量功德。 再舉個例子,不論是大乘行者或是小乘行者,當他進入了資糧道,進一步到達加行道 。加行道有四個階位,其中的第三個階位,也就是加行道的煖、頂、忍、世第一法當中的 第三個忍位的時候,不論是小乘行者或者大乘行者,到了加行道的忍位時,行者已經不會 再墮三惡趣。但是這個行者不墮三惡趣,並不是因為他現觀無我慧去斷除所斷品的煩惱及 其種子讓行者不墮三惡趣,是因為透過到達忍位之時,行者百分之百就不會墮惡趣。 在這個階段(加行道忍位),行者不會投生於三惡趣的這種滅也叫作非擇滅,由於忍 位的力量阻擋了投生惡趣的引業,但是煩惱還未斷除,因為它並不是透過無我慧斷除所斷 品的煩惱及其種子所證得的,所以行者在這時候還是凡夫,還不是聖者。因為要透過無我 慧斷除所斷品的煩惱及其種子,必需要聖者的階段,也就是見道位的階段才有辦法。 當一個行者在加行道的忍位時(凡夫位),透過忍位的力量,阻擋了行者墮三惡趣, 而不是透過無我慧斷除所斷品之煩惱及其種子的力量,不投生於三惡趣,這種就是所謂的 非擇滅。 經過加行道煖位、頂位,證得加行道忍位時,原先加行道煖、頂二位之信、精進、念 、定、慧等五根,轉變為加行道忍位之信、精進、念、定、慧等五力的力量,不會再墮入 三惡趣。五力的心所和五根的心所,完全相同。不同的是,正式具相的五根證量,是從加 行道煖位之上直到佛位,而正式具相的五力證量,是從加行道忍位之上直到佛位。 加行道的體性,是證得緣無我空性慧的止(奢摩他)、觀(毘缽舍那)雙運三摩地的 智慧。加行道煖、頂二位之信等五根,其證量的力道尚能被對治品違害;加行道忍位以上 之信等五力,無法被對治品違害,無法被障礙等所違害,由具足此力的緣故,故稱五力。 為何五力不為違逆品所違害?因為加行道忍位時,由已獲無我慧不共之止觀禪定的證 量增上,由此力能令於加行道忍位之後不墮三惡道,有如是之力作防護,並且由於具有通 達無我空性慧的緣故,諸所應對治品,不能對加行道忍位之上的信等善法作妨害、障礙。 當行者經由凡夫位的加行道,經加行道凡夫位的煖、頂、忍、世第一法,到達聖者見 道位,見道位有無間道與解脫道,見道位解脫道的階段,是透過現觀無我慧去斷除所斷品 的煩惱,這時候的所斷品是遍計的煩惱及其種子,所得到的滅就是擇滅,是真正的滅諦。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56917828.A.413.html ※ 編輯: cool810 (123.205.70.235), 03/02/2016 20:52:04

03/04 22:51, , 1F
謝謝,名詞(認知上特)定義真的很重要
03/04 22:51, 1F
文章代碼(AID): #1Mrir4GJ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