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日宗仁波切:學習《攝類學》的利益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8年前 (2015/12/19 17:52), 8年前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轉自:台北市藏傳佛典協會(Tibetan Text Society)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 甘丹赤巴日宗仁波切講學習《攝類學》與《量論》的利益 http://ttslecture.blogspot.tw/2014/02/blog-post_23.html ■《攝類學》的學習方式 為了讓孩童們也能參與學習,《攝類學》一開頭使用較為簡單的主題:顏色、寶瓶、 柱子等等,透過這些簡明易懂的主題來練習「理應是」、「理應不是」、「因為是....之 故」和「周遍」等基礎理路思考,因此一開始先使用一些通俗的例子來練習。 所謂的「句」(三句、四句的句,藏語讀音近似「畝」)有「邊」的意思,乃是探討 主題在範圍上屬於哪一邊。辨別兩法是相違、同義、三句還是四句。 三句的話要有是彼二者、要有一者不被另一者周遍,四句的話則兩者互相不被對方周 遍,要分析兩者之間屬於哪種關係。 舉個例子來說:顏色和白色二者是三句。此三句為: 一、是顏色和白色二者(是彼二者)。 二、是顏色而不是白色者(是甲而不是乙者)。 三、不是顏色和白色二者(非彼二者)。 但辯經時有特殊的講法: 在辯論一、「是彼二者」的時候,會講:「若是顏色,不被不是白色周遍之句」和「 若是白色,不被不是顏色周遍之句」。 在提到二、「是顏色而不是白色者」時,會講「若是顏色,不被是白色周遍之句」。 在討論三、「非彼二者」時,會改講「若不是顏色,不被是白色周遍之句」。 安立「若是顏色,不被是白色周遍」這句比較容易,但在安立「是彼二者」和「非彼 二者」時,不用這種說法,改以「若是甲,不被不是乙周遍」以及「若不是甲,不被是乙 周遍」來做問答,有助於理解和熟悉周遍關係。 ■學習《攝類學》的目的 這樣的練習,主要是要幫助理解《大般若經》中三式的建立,為了幫助了解三式的周 遍——於順品中有、於不順品中無。學習《攝類學》,是為了要確切的理解三式,先掌握 量理的基礎和方法。 《攝類學》也把很多的難處、重點整合後簡化,以助學習。一開始先使用一些通俗的 例子來練習,讓學習者知道:「喔!原來周遍關係是這麼一回事啊!」 由淺至深的再學習常、無常、果因相、相違因相,不定因相等等的周遍方式。好好學 會正因相的三式,對相違因相、不定因相等的架構自然也能理解。 由於《釋量論》非常艱難,先以《攝類學》作為先行的基礎,也因為《現觀》和《中 觀》的內容非常深奧,不容易懂,沒先學《攝類學》很容易產生誤解,故應先學好《攝類 學》的理路。 ■學《攝類學》對修行的利益 很多人因為自己不懂,說學《攝類學》跟修行無關,真正懂的人不會講這種話。因為 不懂,覺得很難,看了頭暈,所以才會說這個不需要、不重要,覺得只要正襟危坐來修行 還比較容易一些。 但真要修行,學習理路是必要的,沒有理路的話,不會有經了解過後獲得的信心。 隨隨便便聽上師開示,產生一些信心是有的,但這類的信心不會堅定。因為沒有理路 ,信心很容易就退失,不容易生起堅信。 有好的思維理路的話,不會只生時有時無的信心,而能生起堅定不搖、經了解過後獲 得的信解,行持的部分也會變好,這很重要。 宗大師在《廣論》中提到:有很多人把佛經、《般若經》、《釋量論》當成「講」時 用的法,而不是「修行」時用的法。 認為修行的法是修持本尊、持咒、觀想本尊,這些才是主要修行的法,其他都只是講 說用的、跟外道辯論用的,這是非常大的錯誤。大論如果都只是講說用的法,跟修行無關 的話,那這些論典會變得一點意義都沒有了。 「講說、成就」二者就好像《俱舍論》中所說:「佛正法有二,以教、證為體。」 佛的正法有教法和證法二者,教法是因,證法是果。 所謂的「教法」是對三藏的義理做聞、思,自己聞、思、執持,自己先學習,理解後 講解給別人聽。所謂的「證法」是在經過聽聞、思維後已得定解的意義上串習的意思,唯 獨這二者而已,沒有這些以外的佛法。 佛法攝集於教法和證法二者,在法上分析觀察是教法,經過分析、決斷後去修持、串 習是證法。這兩者一樣重要,不能只重視其一,而輕視另一者;只取其一卻放棄另一項。 要有良好的修行,要先分析、決斷要修的法,決斷後要進而修持、串習,這樣才會圓滿。 ------------------------------------------------------------------------------ 佛法的修行,「聞思修」次第一貫,聞思是修的一分,以聞思所得的法義,內心緣此 法義定解所得的義共相,安住其上不分別修,稱為止修(奢摩他/止),對於聞思所得的 法義,分析觀察思擇法義的內涵,稱為觀修(毘缽舍那/觀)。 佛法的止觀修習(止修、觀修),以佛法三藏十二經教,正確認識其義理內涵與次第 ,於佛法內涵能夠通達深廣細膩,且次第無誤,依之止修、觀修,趣向解脫。要了解佛法 經論的正理內涵,則有賴於正確的聞思,以聞思所得進行止修、觀修,聞思修次第一貫。 「修」是反覆串習、薰習之意。把容易相應於無明我執煩惱勢力習氣的心,透過法的 串習、反覆薰習的力量,使之轉於善與容易相應於正理的智慧,這種過程,稱為「修」。 聞思也是修,依於正確的聞思,才有依此產生正確的止修、觀修,聞思修次第一貫。 修習,並非只是聽聽他人所說,看看經論所寫而已。因為無論別人怎麼說,經典如何 記載,也無法調伏我們的內心。必須透過經論上所說,與依於經論具格善知識所指導的多 去聽聞,針對以上反覆的觀察,透過正理的思惟觀察分析抉擇,從內心生起符義的伺察識 ,乃至透由伺察識抉擇正因產生定解的比量,反覆串習,如此對於調伏內心才有幫助。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50518764.A.F19.html ※ 編輯: cool810 (123.205.66.248), 12/19/2015 17:53:12

12/19 21:14, , 1F
隨喜
12/19 21:14, 1F

12/20 06:47, , 2F
12/20 06:47, 2F
文章代碼(AID): #1MTIZiyP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