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帕奧禪師開示 - 如何成為一個好的禪修者

看板Buddhism作者 (Awareness)時間9年前 (2014/11/06 17:46),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帕奧禪師開示 - 如何成為一個好的禪修者? (摘錄自“ 顯正法藏 ”) 問51:如何成為一個好的禪修者? 答51:要成為一個好的禪修者,最重要的是要立定正確的禪修目標。 如果禪修的目標正確,你的禪修態度也就正確。 如此就能一直走在正道上,不會被誤導而走入歧途。 那麼,禪修的正確目標是什麼呢? 佛陀在親自授人比丘戒的許多場合裡清楚地宣示了禪修的目標。他說: 「善來,比丘。法已善說,堅持梵行以究竟離苦。」 因此,究竟離苦就是你禪修的正確目標。 要達到此目標,你必須滅除一切煩惱,因為煩惱是苦的原因。 有十種煩惱,即貪欲、瞋恨、愚痴、傲慢、邪見、懷疑、昏沉、散亂、無慚、無愧。 你必須謹記在心:你的任務就是要將這些煩惱徹底滅除。 然而,在你的禪修力量還不夠強之前,至少你應當努力避免受到這些煩惱控制。 要滅除一切煩惱就必須修習戒、定、慧三學。 不過,在禪修的路上有許多陷阱與岔路;如果不小心謹慎, 你可能會由於修行上的部分成就而落入煩惱的陷阱及走上歧途。 這就是佛陀之所以開示《小心材譬喻經》 (Majjhima Nikaya, Caeasaropama Sutta)的緣故。 他開示說: 「在此,某個族姓之人基於信心,捨離家居生活而出家,心裡想: 『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之害,我是苦的受難者、犧牲者。 這一切眾苦的終點必定能被了知。』 如此出家之後,他得到供養、恭敬與名望。 他樂於那供養、恭敬與名望,而且認為目標已經達成。 由於這個緣故,他如此地讚美自己與輕視別人: 『我擁有供養、恭敬與名望,而其他那些比丘則默默無聞、微不足道。』 所以他不激發修行的意願, 也不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供養、恭敬與名望更高超與殊勝的其他境界; 他退縮與懈怠。 我說這個人就像需要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聳立大樹, 卻忽略大樹的心材、邊材、內樹皮與外樹皮而砍下樹枝與樹葉, 認為它們就是心材而帶走的人。 如此,無論此人將它們用在哪一種必須用心材來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標都將無法達成。」 這是《小心材譬喻經》當中提到的第一種禪修者, 由於他對供養、恭敬與名望感到驕傲自滿,所以他落入煩惱的陷阱與走上歧途, 因而無法達到禪修的真正目標。 接著佛陀開示第二種禪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養、恭敬與名望。他不樂於那供養、恭敬與名望;他的目標尚未達成。 他不因此而讚美自己與輕視別人,而是激發修行的意願,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供養、 恭敬與名望更高超與殊勝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縮也不懈怠;於是他得到戒行的成就。 他樂於那戒行的成就而且認為目標已經達成。 由於這個緣故,他如此地讚美自己與輕視別人: 『我持戒清淨,品行良好,而其他那些比丘則持戒不清淨,品行惡劣。』 所以他不激發修行的意願,也不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戒行的成就更高超與殊勝的其他境界 ;他退縮與懈怠。」 佛陀說這種禪修者就像將外樹皮誤認為是心材的人。 由於他對戒行的成就感到驕傲自滿,所以他落入煩惱的陷阱與走上歧途, 因而無法達到禪修的真正目標。 接著佛陀開示第三種禪修者如下: 「他得到供養、恭敬與名望。他不樂於那供養、恭敬與名望; 他的目標尚未達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他樂於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標尚未達成。 他不因此而讚美自己與輕視別人,而是激發修行的意願,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戒行的成就 更高超與殊勝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縮也不懈怠;於是他得到定力的成就。 他樂於那定力的成就,而且認為目標已經達成。 由於這個緣故,他如此地讚美自己與輕視別人: 『我能夠專注,心力集中,而其他那些比丘則不能專注,心神渙散。』 所以他不激發修行的意願,也不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定力的成就更高超與殊勝的其他境界 ;他退縮與懈怠 。」 我說這個人就像需要心材……卻忽略大樹的心材與邊材而砍下內樹皮,認為它就是心材而 帶走的人。如此,無論此人將它用在那一種必須用心材來做的工作上, 他的目標都將無法達成。 在此,婆羅門,某個族姓之人基於信心,捨離家居生活而出家, 心裡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之害,我是苦的受難者、犧牲者。 這一切眾苦的終點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後,他得到供養、恭敬與名望。 他不樂於那供養、恭敬與名望;他的目標尚未達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 他樂於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標尚未達成……他得到定力的成就。 他樂於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標尚未達成。 他不因此而讚美自己與輕視別人,而是激發修行的意願,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定力的成就 更高超與殊勝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縮也不懈怠;於是他成就知見。 他樂於那知見,而且認為目標已經達成。 由於這個緣故,他如此地讚美自己與輕視別人: 『我具有知見地生活,而其他那些比丘則沒有知見地生活。』 所以他不激發修行的意願,也不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其他境界; 他退縮與懈怠。我說這個人就像需要心材……卻忽略大樹的心材而砍下邊材, 認為它就是心材而帶走的人。如此,無論此人將它用在那一種必須用心材來做的工作上, 他的目標都將無法達成。 在此,婆羅門,某個族姓之人基於信心,捨離家居生活而出家, 心裡想:『我遭受生、老、死、愁、悲、苦、憂、惱之害,我是苦的受難者、犧牲者。 這一切眾苦的終點必定能被了知。』如此出家之後,他得到供養、恭敬與名望。 他不樂於那供養、恭敬與名望;他的目標尚未達成……他得到戒行的成就。 他樂於那戒行的成就,但是目標尚未達成……他得到定力的成就。 他樂於那定力的成就,但是目標尚未達成……他成就知見。 他樂於那知見,但是目標尚未達成。 他不因此而讚美自己與輕視別人,而是激發修行的意願,付出精進以求達到比知見更高超 與殊勝的其他境界,既不退縮也不懈怠。   然而,婆羅門,什麼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其他境界呢? 在此,婆羅門,比丘遠離欲樂與不善法,進入並安住於具有尋、伺及因遠離而生之喜、 樂的初禪。 這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境界。 再者,由於尋與伺的平息,比丘進入並安住於有自信與一心而無尋、 伺及具有因定而生之喜、樂的第二禪。 這也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境界。 再者,由於喜也逐漸消失,比丘安住於捨心,具有正念與正知,還由身感受快樂, 進入並安住於第三禪。 關於第三禪,聖者們宣說:「具有捨心與正念者有一個安樂的住處。」 這也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境界。 再者,由於捨棄樂與苦及先前喜與憂的消失,比丘進入並安住於具有不苦不樂及由於捨 與念而淨化的第四禪。這也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境界。 再者,由於完全超越色想、由於有對想的消失及由於不注意差異想, 比丘覺知「虛空是無邊的」而進入並安住於空無邊處。 這也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境界。    再者,藉著完全超越空無邊處,比丘覺知「心識是無邊的」而進入並安住於識無邊處。 這也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境界。    再者,藉著完全超越識無邊處,比丘覺知「無所有」而進入並安住於無所有處。 這也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境界。    再者,藉著完全超越無所有處,比丘進入並安住於非想非非想處。 這也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境界。    再者,藉著完全超越非想非非想處,比丘進入並安住於想與受之寂滅。 藉著以智慧來徹見,他滅除了諸漏。 這也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境界。 上述這些都是比知見更高超與殊勝的境界。    婆羅門,我說這個人好比是需要心材、找尋心材、四處尋求心材而找到一棵具有心材的聳 立大樹,只砍下大樹的心材,知道它是心材而帶走的人。 如此,無論此人將它用在那一種必須用心材來做的工作上,他的目標都能達成。    因此,婆羅門,此梵行生活不以供養、恭敬與名望作為它的利益, 不以戒行的成就作為它的利益,不以定力的成就作為它的利益,不以知見作為它的利益, 而以此不可動搖的心解脫作為它的目標、心材與終點。    世尊如此開示之後,婆羅門賓伽羅果加對世尊說: 「善哉!大師喬達摩,善哉!大師喬達摩,大師喬達摩以種種方式顯示佛法, 猶如使向下覆蓋之物翻轉向上,使隱藏不顯之物展露顯現,為迷路之人指示正道, 在黑暗中擎舉明燈,使明眼人得以見物。我歸依大師喬達摩、歸依法、歸依比丘僧團。 從今日起,願大師喬達摩憶念我為終身歸依的在家信徒。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26.41.223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uddhism/M.1415267187.A.3B9.html

11/08 07:28, , 1F
Sadhu
11/08 07:28, 1F
文章代碼(AID): #1KMqDpEv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