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 捨與得

看板Buddhism作者 (H-H-H-H-H-H-H-H-H-H-H-H)時間11年前 (2013/01/25 15:07), 編輯推噓2(202)
留言4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7.[其它] 一、當板友選擇[其它]標題時,得自行修改標題,如新聞、轉錄、活動、法會、禪修等。 二、開放佛板板友[自介],格式不限,可自說學佛因緣與發願等等,一切隨喜。(唯仍請 勿自讚毀他。) ---------------以上閱讀完請按 ctrl+d 刪除後開始正文----------------------- [心得]未滿,所以選[其它] 以下正文 ----------------------------------------------- 數日之前,組織請了位師父,利用中午時間來為我們 說法,受益許多,正信的活動,真的多參加多有益處 然而,印象最深刻的,到今天還記在心上,想到一定 要跟板眾們分享的則是會後的請益對話。 那天師父說法完畢,開放對談的時間,有位師妹提出 了個大哉問: 請問師父,我們知道要捨得,佛法講因果,有捨才有得, 但是,我一直捨,一直給,一直當好人,一直分享,一 直吃虧,但是卻沒有改變,想跟師父請益。 師父聽懂師妹的問題,嘗試用前因今果來開釋,也鼓勵 這位師妹可以多念南無阿彌陀佛,多接近三寶,也就是 多到廟堂禮佛。 此外,有師兄也補充到,捨得捨得,並不是為了得才去 捨,如果是目的是為了得到才去做了些什麼,那不是佛 曰之捨得。 相信,同樣的問題,也可能是板眾心裡想要詢問的, 到底「捨得」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碰到挑戰的時候,那該 如何是好? 身為弟子的我,當下是有點點想法也想發言,但是想到 才疏學淺,不見得發言得體,並沒有再繼續執念,一定要 把自己心裡面的看法說出來。 只不過,近日一些緣份不斷的觸及,也許是可以再這個 地方分享,隨喜隨緣,也是才疏學淺,希望多向師兄姐 請法請益。 關於學妹的困擾,直覺想到的是「守、破、離」這三個字, 這三個字是來自人生學習的過程,假如,修行也是個學習, 那麼也應該受用。 所謂的「守、破、離」其意義是學習的三大階段: 守:就是在有規範、有限制的範圍內學習; 破:打破規矩,打破一切的規矩,開始對規範產生懷疑 離:規範的對錯,已經不再是那麼絕對,到離的境界,已經 是等同能夠融會貫通一切道理,已經到了觀自在菩薩所 講的: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已經到了這種「真實」 境界 光只有「守」,沒有走到更高的境界「破、離」,那就是非常 熟悉經典,卻無法通暢其中道理,相對的,光只講就破、離, 也只會落得離經叛道、虛而不實、沒有內涵的狀況,因此,每 個階段都重要 師妹,是很虔誠的佛教徒,碰到的狀況,就剛剛好是從「守」 開始到「破」的境界,事實上,真的就是如此,光只有看見 表面的「捨」、「得」,聽從規範去執行,現實生活中真的 會碰到諸多難題,甚至會懷疑到底「捨」、「得」是不是對的 當開始對規範感到懷疑,多半的人會開始害怕,會開始對信仰 覺得不那麼真實,甚至開始不信任,這就是過不了「破」的 這關 觀自在菩薩說得非常明白,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真實不虛 的道理,真的就如同經典所說,師父所闡釋,而這個「破」 就是這樣一個必經的過程 對這位師妹來說,如果她有來看到這篇,想要鼓勵師妹的是, 這個階段,妳可以開始質疑經典,質疑每句師父的話,但是, 要切身去體驗,而不必太早放棄,或是開始感到懷疑,因為, 真實不虛,就真的是真實不虛,是真正經得起考驗,而考驗 也是真實不虛的一環,要真的去「破」才會更了解真實不虛 事實上,弟子對「捨與得」的看法,就僅認為這二字實際上 就是一個道理無二,捨即是得,得即是捨,根本就沒有不同, 舉最簡單的例子,當我們想要孝敬父母,假如父母已經不在, 為時已晚,想捨(給)都捨(給)不了,孝順,是父母在世,才 能夠做的事情 但是,我們說我們孝順父母,是捨,是付出,但實際上,我 們也在得到,就像上面的例子,對於父母已經不在人世的兒 女,想要有(得)可以孝順的機會,都無法得(有)到 捨得、捨得,根本上就是一模一樣的,世間萬物就是如此, 諸法無二,又云,允二不執中,都是同樣的道理 最後,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也祝福 大家 平安喜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9.182.152

01/25 15:25, , 1F
佛教對在家人而言~不是生活方式~不能硬要套用~否則就會
01/25 15:25, 1F

01/25 15:26, , 2F
變成不食人間煙火的"凡夫",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是有區分的
01/25 15:26, 2F

01/25 19:06, , 3F
推(Y),孝順父母,以我現在的感覺像是在修佈施及忍辱XD
01/25 19:06, 3F

01/26 09:09, , 4F
父母、家人只是舉例,諸事皆同,諸因諸果皆同
01/26 09:09, 4F
文章代碼(AID): #1H0Yy_RJ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