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顏回

看板Buddhism作者 (ttt)時間11年前 (2012/10/08 19:27), 編輯推噓24(240230)
留言254則, 1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年紀漸長,開始對人、事、物的看法逐漸改變。 以前小時候讀論語時,有關於顏回的文章很少,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還有另外一篇是 孔子對子貢說自己不如顏回,「吾與汝弗如也」。 當時並不覺得這個顏回有什麼了不起,對於他能被尊稱為「復聖」也頗不以為然。 老實說,我當時無法理解他窮成這個樣子,吃穿都成問題了,到底在樂什麼? 但現在的想法卻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非常的佩服他,甚至於覺得孔子說自己不如顏回, 並非是自謙之詞。 很多人進入社會後自立,會羨慕那些有錢人,尤其是那些身價上億、十億、甚至百億 的好野人,覺得他們可以過著不用為錢煩惱的生活,自己望塵莫及。其實這些個好野人, 到了一定年紀後,內心是很苦悶的,為什麼會這麼說?因為他們開始意會到,現在擁有 的億萬財富,在撒手人寰後,將化為烏有,不再屬於他。你或許會說至少他享受了 幾十年,但其實幾十年眨眼即過,對這些有錢人來說,更是如此。 現在的台灣社會貧富差距極為嚴重,有許多的有錢人是炒房致富,手上擁有幾十間 的豪宅,卻仍不知足。「廣廈千間,夜眠七呎,良田萬畝,日食三餐」。這些投機客, 有這麼多房子,晚上睡覺也只能佔有七呎之地,其他的房子空在那邊。擁有萬畝良田又 如何,一天不也只能吃三餐嗎?炒作房產導致房價飆漲讓年輕人買不起房子,這果報 又在哪裡呢? 所以不需要去羨慕有錢人,他們並不值得羨慕。我們既然學佛,回過頭來看看 釋迦牟尼佛,他沒有自己的房子,只有幾件衣服,一個缽,過著乞討的生活。 在現在的功利社會,恐怕沒人會對這種人多看一眼吧。但佛陀的樂,有多少人 能夠體會呢?或許顏回會是其中之一吧。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69.142.62

10/08 19:43, , 1F
古云:『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10/08 19:43, 1F

10/08 19:44, , 2F
南無阿彌陀佛
10/08 19:44, 2F

10/08 19:45, , 3F
小時老爸常三天兩頭就來一句「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
10/08 19:45, 3F

10/08 19:45, , 4F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教育會影響人很
10/08 19:45, 4F

10/08 19:46, , 5F
深,雖然小時後背得可能只是教條,但有這個落印在往後會提
10/08 19:46, 5F

10/08 19:47, , 6F
醒自己。
10/08 19:47, 6F

10/08 19:49, , 7F
環境會影響人很大,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如果只有死背
10/08 19:49, 7F

10/08 19:50, , 8F
教條很難體會其中的道理,很多事都要經歷過自己有所體會。
10/08 19:50, 8F

10/08 19:52, , 9F
看著世間繁華落盡加上如實修學佛法就會逐漸契入覺醒,如同
10/08 19:52, 9F

10/08 19:53, , 10F
《菩提道次第廣論》說:「願剃除髮已,守持糞掃衣,樂住阿
10/08 19:53, 10F

10/08 19:54, , 11F
蘭若,何時能如是。目視軛木許,手執瓦缽器,何時無譏毀,
10/08 19:54, 11F

10/08 19:55, , 12F
於家家行乞。何時能不貪,利養及恭敬,淨煩惱刺泥,為村供
10/08 19:55, 12F

10/08 19:57, , 13F
施處。希願用草為座,臥無覆處,霜露濕衣,以粗飲食而能知
10/08 19:57, 13F

10/08 19:58, , 14F
好文必推 真正的快樂是平淡中見真樂
10/08 19:58, 14F

10/08 19:58, , 15F
足,以法喜樂存活寢臥。以妙觀慧滅除我執,三有根本能生一
10/08 19:58, 15F

10/08 19:59, , 16F
切惡見之因,背棄三有(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有歡樂。」
10/08 19:59, 16F

10/08 20:10, , 17F
因果通三世,佛說布施得財富,若見人福報大不應心生嫉妒,
10/08 20:10, 17F

10/08 20:11, , 18F
而要隨喜其往事所修善業;若見人迷失在福報中,則要警惕自
10/08 20:11, 18F

10/08 20:13, , 19F
己看看自己是否也如此?比如思惟輪迴苦,善觀因果、因緣。
10/08 20:13, 19F

10/08 20:13, , 20F
往世
10/08 20:13, 20F

10/08 20:28, , 21F
佛門中常說:「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10/08 20:28, 21F

10/08 21:00, , 22F
您再仔細看,會發覺儒家與佛教在世間法上的共通點很多
10/08 21:00, 22F

10/08 21:01, , 23F
對於佛教的"聖戒成就"方面,竟然與儒家"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08 21:01, 23F

10/08 21:02, , 24F
定義一樣,真是令人讚嘆,可見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10/08 21:02, 24F

10/08 21:08, , 25F
有關"聖戒成就"的定義,可搜尋雜阿含經(一○四四)
10/08 21:08, 25F

10/08 21:12, , 26F
(末學說的小時是學齡前,牙牙學語讀三字經錄下的錄音帶好
10/08 21:12, 26F

10/08 21:13, , 27F
像也還在)
10/08 21:13, 27F

10/08 22:19, , 28F
釋道佛有一些地方相通
10/08 22:19, 28F

10/08 22:19, , 29F
10/08 22:19, 29F

10/08 22:23, , 30F
當然入世的部份會有很多是相通的.但核心教義差別很大啊~
10/08 22:23, 30F

10/08 22:24, , 31F
五教合一可能嗎?
10/08 22:24, 31F

10/08 22:26, , 32F
有錢不值得羨慕,很多都是機關算盡而得,枱面下很多是見不得光
10/08 22:26, 32F

10/08 22:27, , 33F
的.但追求財富的人其實未必是在於財富本身,而是追求過程中所
10/08 22:27, 33F

10/08 22:29, , 34F
經歷的刺激感,有些可能是世俗所推崇的,例如熱情,成就感,出人
10/08 22:29, 34F

10/08 22:29, , 35F
頭地,贏得尊敬等等..但這些的確與佛法不太能相契.
10/08 22:29, 35F

10/08 22:31, , 36F
至於有不有錢,會不會致富,就不用扯到什麼三世因果去了.最好
10/08 22:31, 36F

10/08 22:31, , 37F
坐在家裏什麼都不幹,前世善緣自動帶錢給你.<-又不是三歲兒童
10/08 22:31, 37F

10/08 22:34, , 38F
.中大樂透,純粹是機率(不然就是人為舞弊,30年前大家樂時代),
10/08 22:34, 38F

10/08 22:34, , 39F
不要再扯什麼神明賜財,佛祖保佑了.扯太遠了.
10/08 22:34, 39F
還有 175 則推文
10/09 21:29, , 215F
"世間法"上,如孝道,佛與儒家說的相近(除身體髮膚),在
10/09 21:29, 215F

10/09 21:30, , 216F
"聖戒成就"方面,與儒家是一模一樣。
10/09 21:30, 216F

10/09 21:30, , 217F
不過佛教講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裡更及於眾生,不限於人。
10/09 21:30, 217F

10/09 21:31, , 218F
金剛經:"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10/09 21:31, 218F

10/09 21:33, , 219F
確實是,戒律是慈悲的實踐,可以由仁的概念基礎去做體會,
10/09 21:33, 219F

10/09 21:35, , 220F
克己復禮,如此一來多少也可避免對於戒律只是拘束的誤解。
10/09 21:35, 220F

10/09 21:39, , 221F
佛法講慈悲的層次,「緣生大悲→緣法大悲→無緣大悲」就更
10/09 21:39, 221F

10/09 21:41, , 222F
深廣究竟,不同的學說內涵去做參照,也可以幫助自己學習。
10/09 21:41, 222F

10/09 21:44, , 223F
目前個人是經過抉擇後,要專心在佛法上,經驗告訴自己不專
10/09 21:44, 223F

10/09 21:45, , 224F
注的話無法深入。每個人因緣不同,依個人情況去做取捨。
10/09 21:45, 224F

10/09 21:48, , 225F
儒釋道的經典都博大精深,尤其佛經如海,我輩很難全修,能
10/09 21:48, 225F

10/09 21:49, , 226F
修其一已屬難得。我也如同c大一樣,對比之後,覺得佛法慈悲
10/09 21:49, 226F

10/09 21:49, , 227F
,佛陀不捨艱難說法49年,深入淺出,無論世間法、出世間法,
10/09 21:49, 227F

10/09 21:49, , 228F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終歸一佛乘,覺得此方為
10/09 21:49, 228F

10/09 21:50, , 229F
究竟,故近年來深入專精在此,儒道先放著,待日後有能力去
10/09 21:50, 229F

10/09 21:50, , 230F
分辨融通其教義。
10/09 21:50, 230F

10/09 21:58, , 231F
隨喜~ ps.關於經、論的問題,過去個人的做法也是以讀經為
10/09 21:58, 231F

10/09 21:59, , 232F
主,現在有不同體會,這篇不妨參考看看http://ppt.cc/wnnI
10/09 21:59, 232F

10/09 22:00, , 233F
(過去自己讀經以為懂意思了,後來更深入參研後才發現多只
10/09 22:00, 233F

10/09 22:01, , 234F
是自己的意思,而誤把"自己的意思"當作懂了,誤讀很多。)
10/09 22:01, 234F

10/09 22:07, , 235F
讀教科書也是需要參考書輔助的,否則人人都考一百分了,
10/09 22:07, 235F

10/09 22:10, , 236F
如同算數學題一樣,先算過一遍,不懂再看解答,先讀過一遍,
10/09 22:10, 236F

10/09 22:10, , 237F
不懂再看解答。但解答也並不一定是對的,否則解答的人就是
10/09 22:10, 237F

10/09 22:10, , 238F
"佛"的境界了。
10/09 22:10, 238F

10/09 22:11, , 239F
不過如上述說的,先有一個完整的概念是對的,深入淺出、法次
10/09 22:11, 239F

10/09 22:11, , 240F
法向。
10/09 22:11, 240F

10/09 22:13, , 241F
如果站在全體佛法而言,佛典三藏十二部為:「契經、應誦、
10/09 22:13, 241F

10/09 22:13, , 242F
記別、諷誦、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法、
10/09 22:13, 242F

10/09 22:14, , 243F
論議。」在《解深密經》中佛陀告訴彌勒菩薩於此善聽善受、
10/09 22:14, 243F

10/09 22:15, , 244F
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要通達的話若先有高度概括
10/09 22:15, 244F

10/09 22:16, , 245F
性的論著作為基礎,對於整體佛法有一架構的認識是比較方便
10/09 22:16, 245F

10/09 22:17, , 246F
的鑰匙,如A大所說的深入淺出、法次法向,不過"經、律、論
10/09 22:17, 246F

10/09 22:18, , 247F
"三藏都要觀顧就是了。
10/09 22:18, 247F

10/09 22:24, , 248F
今晚幾乎都花在網路聊天上了,晚安~
10/09 22:24, 248F

10/10 00:22, , 249F
有空可至置底聊天
10/10 00:22, 249F

10/10 01:02, , 250F
還有一些魏晉時代隱逸名流高人 他們的境界也是很好
10/10 01:02, 250F

10/10 01:02, , 251F
陶淵明 也是 其實人要不斷放下!!
10/10 01:02, 251F

10/15 06:49, , 252F
隨喜!
10/15 06:49, 252F

08/13 11:25, , 253F
"三藏都要觀顧就是了。 https://muxiv.com
08/13 11:25, 253F

09/17 06:00, , 254F
能在漢傳廣為流傳,當然 https://daxiv.com
09/17 06:00, 254F
文章代碼(AID): #1GShYt0x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