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住][註釋書][正念的四個練習] 28-29頁

看板Buddhism作者 (不可有一絲惡念)時間14年前 (2009/09/20 00:03), 編輯推噓4(51149)
留言155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page 27================================ 良好的禪定必須具備四個條件: 第一 你必須熱忱的精進 第二 你必須修習正念 第三 你必須增長定力 第四 你必須理解與了知 良好的禪定不能缺少這四個要件 藉由說:[熱忱 正知 正念] 佛陀指示你如何禪修 如何觀察事物 如何看好自己的呼吸 腹部的起伏與其他身體的活動 以及你的感受 心識與諸法(dhammas) 因此 在禪修時 以精進來支持正念 是很重要的 如此才能生起足夠的定力去洞見事物的本質 "去除對世間的貪慾與憂惱" (大念住經原文) (以下是本書開始解釋這原文) 佛陀在此說的"世間"是指身體--五取蘊 { 註 五取蘊 [蘊] 意指 [積集] 五蘊即組成人身 心的五種要素 : 一 色蘊 : 色即物質 包括四大種(風火水土)及其所造之色 二 受蘊 : 受即感受 包括眼觸等...所生的苦 樂 捨等感受 三 想蘊 : 想即思想與概念 是通過眼觸等...對周遭世界的辨識 包括記憶 想像等 四 行蘊 : 行即意識的活動 包括一切善 惡 的意志活動 五 識蘊 : 識即認識判斷的作用 由六識辨別六根所對的境界  這五蘊是被四種取 欲取 邪見取 戒禁取 我論取 所執取的目標 所以又稱為五取蘊 } "貪欲" 意指渴愛 貪求或執著 "憂惱" 意指惡欲 嗔 恨 或沮喪 藉由這些話語 佛陀指示我們必須去除的煩惱  他指出禪修的結果 熱忱 正知 正念的結果 以及擁有禪定的結果 當你精進 正念 具有禪定與智慧時 你就能去除貪欲與憂惱 去除貪與嗔這兩個較粗的煩惱蓋 共有五蓋 { 註: 五蓋: 蓋是指會阻止未生起的善法生起 以及使已生起的善法不能持久的心所 欲欲 瞋恚 昏沉睡眠 掉舉惡作與疑 (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法) 即是會障礙禪定生起的五蓋 } 這兩蓋是較粗的 當能去除這兩個較粗的煩惱蓋時 你也將能去除其餘三蓋 當你正知自己的呼吸 或腹部起伏 或感受 或其他身體的活動時 那時將沒有渴愛與執著 也沒有瞋恚與憎恨 在每個剎那中 你都能將這些心所從內心中去除 有兩種"去除" "剎那去除" 與 "暫時去除" 在 "剎那去除" 中 煩惱在剎那間被去除 在前一剎那 它們不存在 但後一剎那 可能會再出現 它們只是剎那間被去除 並騰出善法的空間 "暫時去除" 是指除去一段時間 比剎那去除的時間還要長 馬哈希法師解釋 "暫時去除" 如下: [ 當禪修者持續觀察每個身心現象 並正知其為無常 苦 無我與不淨時 精進 正念與定 會在他心中生起 因為這樣 心會變得很微細 即使在非觀察的對象上 貪與嗔也不會生起] 即使當他在休息時 粗的貪與嗔也不會在心中生起 以至於他會認為粗的貪與嗔完全無法生起 就這樣 這種調伏煩惱的狀態也出現在非觀察的對象上 以觀察當下對象的事實而言 即名之為 "暫時去除" 因為禪支 { 註: 禪支 : 諸禪由稱為"禪支"的心所而分別 通過逐一捨棄較粗的禪支 增強定力以提升較細微的禪支 即能進入較高的禪定 初禪有 尋 伺 喜 樂 一境性 等五禪支 第二禪有 喜 樂 一境性 第三禪有 樂 一境性 第四禪有 捨 一境性 } 出現在每一個觀察活動上 [ 這是貪與嗔的暫時去除 每次禪修者觀禪時 他經歷這兩種去除 在被觀察對象上的剎那去除 與在非觀察對象上的暫時去除 為了得到這兩種去除的利益 禪修者必須練習觀身 觀察每個當下明顯的身體現象 這就是佛陀的意思 ] 馬哈希法師的禪修指導在第三部會有更詳細的說明 現在 當你專注於呼吸時 例如心中注意 "入 出" "入 出" 在達到穩定的定以前 會有若干的剎那定 然後你會分心 在專心 然後再分心 如此反覆不已 那時你可說是"剎那"地去除貪 憂 前一刻 你去除煩惱 下一刻 它們可能又再次在心中出現 一段時間之後 當你修行進步 能將心放在禪修對象上較長的時間 就能暫時去除煩惱 亦即去除一段較長的時間 =============================page 29 end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7.137.131

09/20 08:37, , 1F
禪修和腹部的起伏哪有什麼關連?怪.....
09/20 08:37, 1F

09/20 08:39, , 2F
樓上雖然只是情緒性地噓文 但也有剛好誤
09/20 08:39, 2F

09/20 08:40, , 3F
打誤撞到問題的核心!! 對馬哈希體系的
09/20 08:40, 3F

09/20 08:41, , 4F
觀腹部起伏來修內觀 在南傳佛教圈子內也
09/20 08:41, 4F

09/20 08:44, , 5F
是大有人在質疑 當然目前馬哈希體系的
09/20 08:44, 5F

09/20 08:44, , 6F
四念處禪法是南傳佛教圈中的主流之一
09/20 08:44, 6F

09/20 08:45, , 7F
台灣也跟在西方國家之後開始在近年來推
09/20 08:45, 7F

09/20 08:46, , 8F
展 像本書就是這一類的指導資料
09/20 08:46, 8F

09/20 08:49, , 9F
但不知中文有無關於"質疑觀腹部"及相關
09/20 08:49, 9F

09/20 08:49, , 10F
論辯的資料??? 很想找到這方面系統性的
09/20 08:49, 10F

09/20 08:49, , 11F
文章來看
09/20 08:49, 11F

09/20 09:58, , 12F
可以參考#1AT-zlyd "觀腹部起伏"只是一種方便
09/20 09:58, 12F

09/20 09:59, , 13F
法, 重點在於從觀腹部起伏來達到四界分別觀,
09/20 09:59, 13F

09/20 09:59, , 14F
來清楚分辨名色.
09/20 09:59, 14F

09/20 10:32, , 15F
感謝^^
09/20 10:32, 15F

09/20 11:06, , 16F
四念住是實修寶法,建議Evo大應接觸練習
09/20 11:06, 16F

09/20 11:06, , 17F
EVA大
09/20 11:06, 17F

09/20 11:07, , 18F
佛法知識若未經實修的驗證,如空中樓閣
09/20 11:07, 18F

09/20 11:22, , 19F
對當代內觀方法的分析 17408篇
09/20 11:22, 19F

09/20 17:13, , 20F
身念處本來就可以有很多練法
09/20 17:13, 20F

09/20 17:14, , 21F
像泰國隆波通法師的正念動中禪是關照
09/20 17:14, 21F

09/20 17:15, , 22F
手部動作 行禪是關照走路動作
09/20 17:15, 22F

09/20 17:15, , 23F
此外任何身體會動的部位都可以當作關照
09/20 17:15, 23F

09/20 17:16, , 24F
目標
09/20 17:16, 24F

09/20 20:58, , 25F
請問h大, 隆波通法師示範的經行(影片:
09/20 20:58, 25F

09/20 20:58, , 26F

09/20 20:59, , 27F
)就是一般人修習時的正常速度嗎?
09/20 20:59, 27F

09/20 21:01, , 28F
按照隆波通法師的練法,速度不能太快
09/20 21:01, 28F

09/20 21:02, , 29F
也不能太慢,就是一般人走路的速度
09/20 21:02, 29F

09/20 21:02, , 30F
不用像馬哈希的修法要刻意放慢速度
09/20 21:02, 30F

09/20 21:03, , 31F
也不用標記,重點就是關照腳在"動"
09/20 21:03, 31F

09/20 21:07, , 32F
只需要觀照到腳在動, 而不需要觀照"動"的四界
09/20 21:07, 32F

09/20 21:08, , 33F
性質嗎? 馬哈希禪法的經行倒也不是刻意放慢,
09/20 21:08, 33F

09/20 21:08, , 34F
而是因為禪修者必需要觀照到腳步運動中的四界
09/20 21:08, 34F

09/20 21:09, , 35F
性質, 便自然會放慢腳步, 否則步伐太快, 對初
09/20 21:09, 35F

09/20 21:09, , 36F
學者來說很難觀照到這些性質.
09/20 21:09, 36F

09/20 21:11, , 37F
動中禪關心的重點就只有"動",好像是風
09/20 21:11, 37F

09/20 21:12, , 38F
其他四界的性質就沒有很關心
09/20 21:12, 38F
※ 編輯: SkyElder 來自: 61.57.137.131 (09/20 23:03)
還有 77 則推文
09/23 18:23, , 116F
動中禪只觀移動,移動是很粗顯的性質
09/23 18:23, 116F

09/23 18:24, , 117F
簡單明瞭集中火力,所以不需要慢慢走
09/23 18:24, 117F

09/23 18:24, , 118F
一開始也比較容易練
09/23 18:24, 118F

09/23 18:25, , 119F
但是馬哈希的行禪要觀察比較多東西
09/23 18:25, 119F

09/23 18:26, , 120F
移動,冷熱,輕重,還有其他性質都要觀察
09/23 18:26, 120F

09/23 18:27, , 121F
所以馬哈希的禪法需要慢慢走仔細觀照
09/23 18:27, 121F

09/23 18:29, , 122F
你用動中禪的走路速度觀四界當然比較
09/23 18:29, 122F

09/23 18:29, , 123F
沒有效果
09/23 18:29, 123F

09/23 18:31, , 124F
我想動中禪只觀移動的用意除了比較簡單
09/23 18:31, 124F

09/23 18:32, , 125F
容易入門之外,集中火力觀察移動比較
09/23 18:32, 125F

09/23 18:33, , 126F
容易鎖定目標,正念比較不會中斷
09/23 18:33, 126F

09/23 18:33, , 127F
如果走路時還要想這到底是地水風還是火
09/23 18:33, 127F

09/23 18:34, , 128F
這樣有可能會產生妄念
09/23 18:34, 128F

09/23 18:35, , 129F
動中另外一個好處是,如果你在日常生活
09/23 18:35, 129F

09/23 18:35, , 130F
中用馬哈希禪法的速度動作,別人可能會
09/23 18:35, 130F

09/23 18:36, , 131F
覺得你這個人怪怪的
09/23 18:36, 131F

09/23 18:36, , 132F
但動中禪的動作速度和平常速度一樣
09/23 18:36, 132F

09/23 18:36, , 133F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練
09/23 18:36, 133F

09/24 00:30, , 134F
在行禪時當然是不會去分辨這些現象是哪一界,
09/24 00:30, 134F

09/24 00:31, , 135F
觀照時只要如實覺知是冷熱輕重就好, 做進一步
09/24 00:31, 135F

09/24 00:32, , 136F
的分析是多餘的. 至於h大所說的日常生活走路時
09/24 00:32, 136F

09/24 00:32, , 137F
的觀照, 的確很難去注意到細微的四界性質, 我
09/24 00:32, 137F

09/24 00:33, , 138F
採用的方式就是只觀照左右腳的動; 如果不是那
09/24 00:33, 138F

09/24 00:34, , 139F
麼趕時間, 步調只要稍稍放慢一些(大約是散步的
09/24 00:34, 139F

09/24 00:35, , 140F
速度)便可以觀照到移動腳步的作意, 當然這些都
09/24 00:35, 140F

09/24 00:36, , 141F
無法像密集禪修時觀照的那麼細微就是.
09/24 00:36, 141F

09/24 00:55, , 142F
另外您所說"馬哈希的行禪要觀察比較多東西"其
09/24 00:55, 142F

09/24 00:56, , 143F
實與我的認知有些落差, 馬哈希行禪強調的是要
09/24 00:56, 143F

09/24 00:56, , 144F
去觀照動作過程中的性質, 但性質並不一定會一
09/24 00:56, 144F

09/24 00:57, , 145F
起出現, 就算有一起出現, 也只需要集中觀察最
09/24 00:57, 145F

09/24 00:58, , 146F
明顯的性質就可以了. 而依經論對心路過程的分
09/24 00:58, 146F

09/24 01:00, , 147F
析, 要同時觀照到多個目標似乎是沒辦法的. 兩
09/24 01:00, 147F

09/24 01:00, , 148F
種觀照法的差別, 主要還是在"巨觀"與"微觀"上,
09/24 01:00, 148F

09/24 01:01, , 149F
比如在坐禪開始時會觀"坐", 首先是觀整體坐姿,
09/24 01:01, 149F

09/24 01:02, , 150F
這就是"巨觀", 但靠近去觀照, 會發現有個更明
09/24 01:02, 150F

09/24 01:03, , 151F
顯的目標:"觸", 所以接下來會把"視野"縮小去觀
09/24 01:03, 151F

09/24 01:03, , 152F
觸, 而在觸的裡面可能又有不同的四大性質或者
09/24 01:03, 152F

09/24 01:04, , 153F
覺受, 在馬哈希禪法來說這些都是可以觀照的所
09/24 01:04, 153F

09/24 01:05, , 154F
緣, 只要把握幾個原則: 能觀多細就觀多細, 觀
09/24 01:05, 154F

09/24 01:05, , 155F
照最明顯的目標.
09/24 01:05, 155F
文章代碼(AID): #1AjG3MuV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