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護持還是包庇?──談「在家人不得舉僧過」(1)

看板Buddhism作者 (從菩提樹下走過)時間15年前 (2008/10/16 19:21), 編輯推噓10(10018)
留言28則, 1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多數的人認為:在家人舉僧過乃是惡口、妄語,乃譭謗僧寶得無量重罪。 即使是破戒的惡行比丘,由於剃除鬚髮披服袈裟,進止威儀同諸聖賢, 在家者皆應守護,恭敬供養,不得輕視、呵斥、糾舉惡行比丘。 這裡有三個觀念必須釐清, 第一是「惡口及妄語」、 第二是「僧寶」、 第三是「白衣可否舉僧過?」。 ---------------------------------------------------------------------- ※如實如法如律糾舉壞法惡行僧過,不等於惡口、妄語,更不等於毀謗三寶 有些人以為「在家人舉僧過乃是惡口、妄語」,實際上這是錯誤的認知。 「妄語」指的是「不真實的話」,諸如謊言、捏造、毀謗等都屬於妄語。 「惡口」則是「令人惱怒的粗鄙語」,諸如髒話、詛罵、惡言等都算是惡口。 然而糾舉惡行比丘過錯,是以聖戒、佛所說所教就犯戒比丘所犯真實發生惡行進行糾舉, 因此並不屬於「惡口」、「妄語」,更談不上「毀謗僧寶」。 「毀謗」乃是顛倒事實毀人聲譽,屬於妄語的一種。 譬如說稱世尊是創世主,這是謗佛; 扭曲佛所說、佛所教,故意誤導他人此乃佛法,這就是謗法; 以憑空捏造的罪名加諸僧眾僧寶,這就是謗僧。 因此若如實的依法如律的糾舉壞法惡行比丘,並非毀謗僧寶── 所謂的「僧寶」所指的是四雙八輩(四向四果)之士,也就是:    向須陀洹、得須陀洹果,    向斯陀含、得斯陀含果,    向阿那含、得阿那含果,    向阿羅漢、得阿羅漢果 ── 佛教裡所講的僧寶,並非單指出家人, 一般凡夫出家眾則稱作比丘(尼)、僧,三人以上則稱作僧眾、和合眾、僧伽, 而破戒的惡行比丘者,如犯波羅夷者當下即喪失僧籍, 既非僧、又怎麼會是「僧寶」呢?   實際上,在《律藏》當中,多有記載白衣居士訶責比丘行為不如法不如律, 如在《十誦律》( 大正T23 No.1435 )中便紀錄的不少比丘行為不端正遭白衣訶責, 故世尊制定種種戒律-- 譬如比丘塗抹髮油、或身體塗香、或穿戴首飾、或妝染面目、或穿戴頭飾、 或手捉金錢、或舉止散亂、或遊戲喧鬧、或袒胸出入居士家、或踢物倒地、 或蹲形行走、或蹲坐居士家、或蓋頭覆面、或叉腰搖擺、或搖頭晃腦、 或下露形體、或飲食大笑、或作淫事、或偷盜財寶等等,記載之多不勝舉凡。 世尊雖制定居士不得合聞比丘布薩、不得合聞僧律, 亦教比丘不得向未受戒之白衣居士說僧律, 但世尊並沒有禁止白衣居士糾舉比丘惡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17.246.176

10/16 21:30, , 1F
先補血好了...
10/16 21:30, 1F

10/16 22:19, , 2F
無論如何,比丘(尼)屬三寶,都不能毀謗
10/16 22:19, 2F

10/16 22:20, , 3F
畢竟是現出家相,也是在修行,無法十全十美
10/16 22:20, 3F

10/16 22:21, , 4F
因此看到出家人行為不良,就裝做沒看見就好
10/16 22:21, 4F

10/16 22:24, , 5F
況且人家行為不好,也和你的因果沒關係
10/16 22:24, 5F

10/16 22:25, , 6F
因此裝做沒事就好,這是慧律法師再三提醒的
10/16 22:25, 6F

10/16 22:39, , 7F
不過我還是比較認同chuit的說法
10/16 22:39, 7F

10/16 22:39, , 8F
裝作沒看到 感覺太過消極
10/16 22:39, 8F

10/16 22:40, , 9F
畢竟現在的假僧人太多了...
10/16 22:40, 9F

10/16 22:40, , 10F
有相就要敬,難怪附佛外道有機會消滅佛教
10/16 22:40, 10F

10/16 22:44, , 11F
有個問題 佛說對惡性比丘是默擯之
10/16 22:44, 11F

10/16 22:50, , 12F
默擯比較像沉默的驅逐 而不是糾舉@@
10/16 22:50, 12F

10/16 22:53, , 13F
沒找出過錯又如何默擯呢?
10/16 22:53, 13F

10/16 23:48, , 14F
實際上 佛制必須先糾舉 糾舉不聽才默擯
10/16 23:48, 14F

10/17 00:17, , 15F
請問何謂"如實"、"依法"糾舉?
10/17 00:17, 15F

10/17 00:18, , 16F
這種問題想到就覺得很複雜,容易牽蛛絲XD
10/17 00:18, 16F

10/17 00:19, , 17F
所以我的看法很簡單,應世之為,就要以此應
10/17 00:19, 17F

10/17 00:20, , 18F
世之舉所產生之結果來論,
10/17 00:20, 18F

10/17 00:54, , 19F
戒律本身不複雜 人心複雜多了
10/17 00:54, 19F

10/17 05:36, , 20F
阿彌陀佛,還是保守點比較好
10/17 05:36, 20F

10/17 12:01, , 21F
糾舉的功能留給僧眾 在家人就管自己
10/17 12:01, 21F

10/17 12:04, , 22F
僧不僧 俗不俗 這就是現代的佛教啊
10/17 12:04, 22F

10/17 15:24, , 23F
想批評不會找不到理由 人身難得啊
10/17 15:24, 23F

10/17 15:25, , 24F
我們檢討自己比較快也一定如法不是嗎
10/17 15:25, 24F

10/17 21:00, , 25F
維護三寶 人人有責
10/17 21:00, 25F

10/18 23:40, , 26F
若已證須陀洹至阿那含果, 而尚未出家, 亦能算
10/18 23:40, 26F

10/18 23:40, , 27F
僧寶嗎?
10/18 23:40, 27F

10/19 02:06, , 28F
算 僧寶的定義在於向果 不在衣服上
10/19 02:06, 28F
文章代碼(AID): #18zoFIiG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