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音樂與三摩缽提已刪文

看板Buddha作者 (隨喜功德)時間1年前 (2023/04/08 23:09), 1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引述《APttUser (隨喜功德)》之銘言: : 之前看板Buddha的前輩、師兄有提及:"用行法次第的原理來說,淨土就是明心見性者, : 藉由「三摩缽提(sama^patti)」製幻的方式,用性光團所創造出來的。 : ......(以下略) : 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參「禪」,有時透過語言、文字表達,可能與表達者原本的意思有所差距、不究竟, : 可能需要透過「以心印心」來傳達。 : 但表達者與接受者之間,有時也需要默契,以利於交流。 : 文字是這樣,旋律也是如此,影視作品亦復如是。 : By the way, 真珠美人魚,原本叫做「人魚的旋律(Mermaid Melody)」 : 香港的翡翠電視台把它翻譯為《唱k小魚仙》 : https://youtu.be/LUThx7YVwOM?t=41
: 補充:密教的四種事業的法,叫作「息、增、懷、誅」。 : 息就是息災;增就是增益;懷就是懷愛,敬愛、祝福的意思;誅就是降伏、調伏。 : https://youtu.be/Tgg4Lvehqv4?t=454
: 今天臨時起意,讀了一點《佛說維摩詰經》,內容中提及,稍微有點感觸。 : 維摩詰心想:「我生病了,大慈悲的世尊怎麼不派人來向我問疾呢?」 : 佛陀感應到了維摩詰的想法,於是問眾多弟子,誰能代表佛陀、前去慰問這位居士呢? : ......(以下略) : 佛教音樂(聖嚴法師-大法鼓 0152) : https://youtu.be/c-qPwSIyra8
如何用耳根之利學習梵唄,但不貪著音聲? https://www.instagram.com/p/CqwDuPfrhjo/ 通常聽到動聽的歌聲,人的心就會跟著聲音波動,特別是悅耳的旋律或是感人的歌詞,往 往都讓人陷入各種想像的情境裡,無法自拔。而梵唄卻是透過音聲讓心恢復清淨和安定, 活在當下。 保持覺醒 一念悟即佛,一念迷即眾生,保持覺醒的覺察力,對修行來說非常重要。學習梵唄,要能 不因美聲動心,而能用於修心,關鍵便在於身心合一,清楚自己所用的方法,能觀照當下 的身心狀態。 用聲音鍊心 當身心清楚而放鬆,漸漸便能融入全體莊嚴的音聲海。例如依著所唱誦的經文、懺文,思 惟法義或隨文觀想,以此讓心保持專注不散亂。在唱誦梵唄時,不只是看著法本口誦,耳 朵也要專心聽,除了自己的聲音,也要聽法器、維那法師與大眾的梵唄聲。 如此全心全意,自能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不但不會起貪戀心,反能善用聲音鍊心。 作者:法鼓文化編輯部編著 摘自︰《梵唄50問》 >>https://bit.ly/3lHiXvp -- gogolee0210: 但是要特別注意,楞嚴經: 貪明為罪,是人罪畢遇精為形,名魍魎鬼。 ... 「阿難!彼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三摩地中心愛圓明,銳其精思貪求善巧。爾時天魔候得其便 ,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不覺是其魔著,自言謂得無上涅槃, 來彼求巧善男子處敷座說法。其形斯須或作比丘令彼人見,或為帝釋或為婦女或比丘尼, 或寢暗室身有光明。是人愚迷惑為菩薩,信其教化搖蕩其心, 破佛律儀潛行貪欲,口中好言災祥變異,或言如來某處出世,或言劫火或說刀兵, 恐怖於人令其家資無故耗散,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 弟子與師俱陷王難。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gogolee0210: 所以我們應老實練氣脈明點,由基礎的拙火、寶瓶氣 去轉化精氣神,化為神光,再用心意去凝煉。而不是直接貪明、貪光, 否則容易被飛精趁虛而入。 gogolee0210: 是啊,所以楞嚴經又說: 阿難!如是十種禪那現境,皆是想陰、用心交互故現斯事,眾生頑迷不自忖量, 逢此因緣迷不自識謂言登聖,大妄語成墮無間獄。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 ,遍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那十種禪那現境,有空可以找出來看一下,警惕自己引以為鑑。 出處:《楞嚴經》卷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6.59.237.16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680966591.A.38A.html ※ 編輯: APttUser (116.59.237.160 臺灣), 04/08/2023 23:14:16 ※ 編輯: APttUser (116.59.237.160 臺灣), 04/08/2023 23:17:46 ※ 編輯: APttUser (116.59.237.160 臺灣), 04/08/2023 23:20:17 ※ 編輯: APttUser (116.59.237.160 臺灣), 04/08/2023 23:27:46 ※ 編輯: APttUser (116.59.237.160 臺灣), 04/08/2023 23:30:13
文章代碼(AID): #1aCOE_EA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