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語] 密勒日巴 教小牧童覓心

看板Buddha作者 (ROAD)時間1年前 (2022/07/01 11:50), 1年前編輯推噓2(206)
留言8則, 3人參與, 1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密勒日巴大師歌集> 第十二篇 牧牛童覓心的故事 張澄基 譯 一天,有兩個牧童前來朝見尊者,其中較年輕的一個問道 :「師傅啊 ! 你難道沒有伴侶么?」 尊者道:「我有伴侶呀!」 牧童道:「他是誰? 是怎樣的一個人物呀?」 尊者道:「我的伴侶名字叫做『菩提心』。」 牧童:「他現在在那裡哩?」 尊者:「他現在在一切種識的房宅中。」 牧童:「什麼叫作一切種識的房宅呀?」 尊者:「那就是我自己的身體啊。」 年長的那個牧童說道:「這位師傅說的話不能説明利益我們,我們走吧!」 年輕的牧童說道:「所謂『識』者,是否指我們的心,而身體就好像是這個心的房屋一樣 呢?」 尊者道:「不錯,正是如此。」 牧童道:「人們的房屋中,有的只有一個人居住; 有的卻有許多人住在一起。 身體內所含的心是一個呢? 還是有許多呢? 若是有許多,是怎樣生活在一起呢?」 尊者:「心是否只有一個,或是有好幾個,你自己去觀察吧!」 牧童:「好! 我回去就開始觀察。」 第二天那個年輕的牧童又回到尊者的面前說道: 「師傅啊! 昨天晚上我仔細觀察此心是一是多,究竟所謂『心』者是怎麼回事? 我發覺『心』只有一個。 想要殺它也殺不死; 想趕它也趕不走; 想抓住它也抓不著; 壓制它也壓不住; 安置它,它也不肯停留; 放它跑去,它也不走; 收集它,它也不集攏 ; 看它又看不見什麼; 觀察它也無什麼結果。 如果說它是有的,想使它出現,它也不出現; 若說它是「無」,它又明明的現前。 這個『心』好像是明明朗朗的,空空蕩蕩的,微微細細的,奔跑無羈的桟。 究竟心是什麼,我實在不知道;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請師傅開示我吧!」 為答其問,尊者歌道: 「護畜牧童聽我言: 糖漿之味甚美好,雖聞其味甚甘甜,若未親嘗不能知,甘甜二字僅意境, 親用舌嘗乃真知,現比境界不同故。 如是心之自性者,若憑他人來指示,只現片刻非真見 若能依使刹那現,努力觀覓此心性,乃能決定真實相,汝應如是住汝心。」 牧童說道:「那麼就請您傳給我指示心地入門的方法,今天晚上,我就努力地尋覓此心性 !」 尊者說道:「好吧! 你今晚就靜心誠意的去觀察你的自心是什麼顏色? 是白的嗎? 還是紅的? 還是其他任何種顏色的? 再觀察心的形狀是怎樣的? 是長形的呢? 還是圓形? 還是其他任何一種形狀? 再內觀自身,從頭到腳心,看看它住在何處?」 第二天早晨太陽升起時,牧童趕著牛羊來看尊者。 尊者問道:「昨天晚上,你用功去尋覓自心了嗎?」 牧童說:「是的,我尋覓了。」 尊者說:「你尋覓的結果如何呢?」 牧童說:「我發覺此心是明明朗朗的,變動不停的,不可捉摸,無任何顏色及形相。 當它與眼睛合作時就能視,當它與耳朵合作時就能聽; 與鼻合作時就能嗅; 與舌合作時則能嘗味和說話; 與腳合作時則能走路; 上動則下搖。 現在的這個身體各器官都像是『心』的奴隸一般,身體之器官都健康舒樂時, 『心』就令他們去作種種的事情而謀取利益; 當身體老邁或病衰了,或是遭到了傷害, 『心』就會像拋棄揩屁股的石頭一樣,捨棄此身,逕行離去。 『心』像個圖小利的滑頭人,身體為它殷勤服務侍候得好好的,也留它不住; 當身體給它痛苦時,它就會自起抵抗,準備離去; 當晚間睡著時,它就會與身體分開。 這個『心』真是辛苦忙碌得很 啊! 我也是因為這個『心』所以才吃盡一切痛苦的呀!」 尊者聽了,向他歌道: 「牧童小友聽我歌,此身實況甚難言,介乎有識無識間; 心識常為大罪人,今嘗惡趣之極苦,何不斷舍輪迴根,直趨解脫安樂城。 汝若有意行此道,我當為汝作引導! 」 牧童答道:「是的,師傅啊! 無論如何請您常護念於我,予以慈悲攝受!」 尊者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牧童道:「我叫惹巴桑耶加 (意為:佛護居士)。」 尊者:「你今年多少歲呀?」 牧童:「今年十六歲了。」 於是尊者就傳他皈依戒,及簡扼的開示皈依(三寶)之種種功德和利益, 並對他說道:「在今晚以前你要繼續念誦皈依文,不可間斷。 今天晚上你要(靜坐觀察)那個求皈依者是你的身體呢? 還是你的心? 明天早上來告訴我觀察的結果。」 第二天一大早牧童就來了, 向尊者說道:「師傅啊! 昨夜我觀察,求皈依者是身呢? 還是心呢? 結論是二者都不對。 身體各部位,從頭至腳皆有不同的名稱, (因此是許多不同的個體)。 我又想:『求皈依者』可能是身體各部份之總合,但是等到身心分離以後, 這個身體就名為『屍體』了; 所以身體不能說是『求皈依者』。 『屍體』也終於會潰散消滅,那時連『屍體』的名字也不存在了。 於是我又觀察,『求皈依者』是不是心呢? 如果叫做『心』,就不能說是『求皈依者』,因為如果把『心』的名稱換成是『求皈依者』 ,那就又不能叫做『心』了。 如果說過去的叫做『心』,而未來的叫做『求皈依者』,那麼在命名『求皈依者』時, 過去、未來兩種心皆已消逝,因此我們就必需要命名(兩種不同的) 『現在心』和『未來心』。 如果說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的『心』總合起來命名為『求皈依者』, (那麼心就是常住不變的實體),心就不會有死亡。 如此則過去未來一切世,無論投生於六道中之任何一道, 只叫他做『求皈依者』即可,(不必叫它做『心』了)。 再說,前生作了些什麼,我也不記得,來生會做什麼,我也不知道; 去年及昨日之心已經逝去; 明天的心還沒有出現,現在的心亦(剎那)次第變遷 毫不停留。 (我實在對此事搞不太清楚),請上師慈悲開示我吧!」 為答其問,尊者歌道: 「通達無我實相之上師,我以三門殷重敬祈請,加持我及我之諸弟子, 令皆通達無我之實相! 祈以大悲攝受令彼等,皆從我執境中得解脫! 護畜牧童聽我言,執持吾我此心識,深觀於彼不見『我』; 若能修持大手印,無見之見必能得。 若欲修持大手印,需植深厚之法基,誠信善慈必具足,努力培植諸善根。 大手印道之先件,需信輪迴因果法; 若欲出現大印果,應求上師傳灌頂,以及口訣並引導,並使自身成良器, 乃能容受深口訣。 修大手印之弟子,必需廣積道資糧,苦樂皆適斷貪欲,死亦無懼真大勇。 牧童小友汝應知,如是準備需具足。 若能如此具善根,你我亦有法因緣; 若不堪能如是行,我亦不能傳口授,汝應思惟善稱量。 昨夜尋『我』不可得,此為觀修人無我,若欲續觀法無我, 效我修行十二年,然後乃得知心性。 幼小牧童聽我言,汝應如是安自心。 」 尊者想到:「我要先看一看他是否堪能修行。」 於是對他說道:「你先啟請三寶,然後在自己鼻頭前面觀想一個佛像。 你就這樣去修吧!」 這樣傳受了習定(奢摩他)的方法,過了七天。 到了第七天的時候,牧童的父親來到尊者的面前說道: 「師傅啊! 我的小兒已經有七天沒有回家了,不知是否出了什麼意外? 所以我到處去找他。 但是所有的牧童都說,他是到您這裡來學法來了, 他們還以為小兒早已回家去了呢! 我就告訴他們小兒根本沒有回家, 又問他們這幾天小兒曾否與他們在一起? 牧童們都說已經七天沒有看見他了。」 尊者說 小牧童這七天也沒有來到這裡,牧童的父親就泣淚滿面的回去了。 於是村中發動許多人四出尋找小牧同,結果發現他正直直地坐在一個泥洞中, 兩眼凝然前視,目不轉睛,兀然而住。 大家就問他道:「這是怎麼回事? 你在這裡作甚麼啊?」 牧童道:「我正在修持上師傳我的口訣呀!」 「那麼你為什麼七天沒有回家呢?」 「莫開玩笑了! 我覺得坐了不過片刻工夫呀!」 但是當他看到天上的太陽時,不覺也糊塗了。 原來此時的太陽,卻比他剛剛坐下時,還要早幾個時辰呢! 他摸著頭不解的說道:「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呀?」 從此以後,這位牧童常常失去了蹤跡。 有時一天,有時五六天看不見他的人影, 所以大家經常都要四出去尋找他。 於是它父親就對他說道:「你這樣使大家都不安,常常要到處去尋你, 大家心中都擔憂不已,你願意長期與尊者住在一起嗎?」 牧童道:「我十分願意!」 於是他的父親帶著食糧及所需,把他送到尊者的居處。 尊者隨即傳他居士戒,向他講解因果的道理; 最後又傳授他[開顯俱生智]之口訣。 牧童依之修持後產生了頗為殊勝的覺受。 密勒日巴非常高興。 (為了抉擇分別相似和真實的悟境), 他(鄭重的)對牧童唱了下面這首歌: 「親蒙那諾梅紀(註:那洛巴、梅紀巴)之加持,至尊譯師瑪律巴前敬禮。 以口說法之法師,講授精采似廣博,一旦臨終舍軀時,口說無用拋虛空。 臨終光明桹顯現時,由無明障成迷蒙,驚懼法身死光明, 百般逃避作鼠竄。 雖然終身習三藏,死時竟無絲毫用! 精進禪定諸行者,覺受光明顯現時,其心竟生增上慢,誤將定光作慧光, 沾沾自喜以為是,錯過死時法身境,子母光明未得合。 昔日所修之禪定,死時亦無大利益,仍未根拔惡趣因! 吾子牧童聽我歌,謹持身要習定時,妄念寂滅無分別, 如是恆常持正念,振發精神堅毅修,忽覺自心頓光明,猶似燈光燦煜煜, 心似花開極清朗,此時心境似以眼,觀前廣大晴空然,明空赤裸兀惺惺; 明澈無念此心境,不過禪定(止修)覺受耳! 以此定境做基礎,至誠懇請三寶尊,起用聞思之慧觀,通徹明瞭幽微法; 再以觀察之妙慧,於無我境作深觀,配合善巧禪定力,運大慈悲及宏願, 發心利益眾有情,以此功德悲願力,則能向上得突破,現量證取真見道, 洞見無見之正觀! 此時方能心自覺,一切希懼極愚疑! 無行自然至佛地,無見自然見法身,無作所欲自然成。 吾子牧童小居士,汝應如是安汝心! 」 此後,尊者就攝受他作侍奉弟子,傳授全部的灌頂口訣,命他繼續修行。 以後他證了究竟的覺受與證解,成為尊者「心子」之一。 名叫惹巴桑結加--佛護布衣。 ========================================================================= 這一段密勒日巴歌集的教授 是藏傳噶舉派非常重視的實修指引 有的噶舉善知識拿來教導弟子實修 連小牧童的回答 都是精彩萬分 裡面密勒日巴尊者 次第分明的教授小牧童(他才16歲)如何修行 從觀心的空性、修定、指引心性 以及修大手印的行者條件 從皈依、積資淨障、重視業因果、善業福報、灌頂 通通包含在裡面 也清楚的分辨了 單單"止修"所生起的光明空朗、明晰 並非真實證悟 如果誤以為是法身境界 那會落入誤會中 不能拔除惡趣因 後面還必須要"觀修" 也就是很標準的[中觀]空觀 "以此定境做基礎,至誠懇請三寶尊,起用聞思之慧觀 " "再以觀察之妙慧,於無我境作深觀" 這樣"止"和"觀"相互配合 還要加上大慈悲心 要想向上突破 必須[發心利益眾有情] 才能夠證悟佛的法身 所以 明晰覺知的止修 以及空觀 兩者是需要相互配合的 如果沒有正確空性的見解 這邊就無法做空觀 沒有利益一切有情的菩提心 也無法向上突破證悟如來法身的 這段真的是有如密勒日巴尊者 直接對我們後世弟子的慈悲引導 非常珍貴 阿彌陀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75.216.24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656647446.A.F2D.html ※ 編輯: FHShih (1.175.216.249 臺灣), 07/01/2022 12:07:50

07/01 18:28, 1年前 , 1F
鼻頭觀想佛像和先前提的五里霧裡看鼻子好像有點類似,
07/01 18:28, 1F

07/01 18:29, 1年前 , 2F
最近的看鼻子練習,發現了蠻有趣的一點,不管看遠看近
07/01 18:29, 2F

07/01 18:30, 1年前 , 3F
都還可以同時看到鼻子,比方看雲,看山。近的如讀經,
07/01 18:30, 3F

07/01 18:31, 1年前 , 4F
看電腦螢幕,都可同時看鼻子。但只要一不專心,鼻子就
07/01 18:31, 4F

07/01 18:31, 1年前 , 5F
不見了。XDDD
07/01 18:31, 5F

07/01 18:41, 1年前 , 6F
或許也可說,太專心於某事,鼻子就不見了。XDD
07/01 18:41, 6F

07/02 12:03, 1年前 , 7F
值得一讀再讀,感恩~
07/02 12:03, 7F

07/02 12:50, 1年前 , 8F
感恩善知識
07/02 12:50, 8F
文章代碼(AID): #1YlcyMyj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