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大乘佛法的涅槃(Re: [法語] 法上比丘‧大乘比丘:南北傳佛教.

看板Buddha作者 (求真求圓融求和平)時間8年前 (2016/02/06 17:24), 8年前編輯推噓1(101)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 : 脫離或常住於生死輪迴:北傳教義提倡發願成菩薩(例:地藏菩薩)或佛(例:阿彌陀佛),常 : 住於生死輪迴直到一切眾生都證涅槃;而南傳教義則是儘快修證涅槃,當世就脫離生死輪盤 : 。我們再次提及佛陀,他說過我們從無始以來就在這生死輪迴打滾,應該盡力修道,儘快脫 : 離生死輪迴。如他本身在證果位時,他高興的呼喊再也沒有生死了,這是他的最後一生了。 : 佛陀在《增支部》裡說:「比丘們,就是一小點的糞都有戾氣的臭,所以我不會貪戀短暫的 : 再生生命,就算最短如彈指的時間。」常住於生死輪迴直到一切眾生都得到解脫,這就是永 佛在阿含經的教導當然是勸眾生脫離輪迴,但是這是有其因緣背景的.特別 是為了當在印度哪種非常特殊的文化背景, 如此多的眾生修習種種的方法 想要找尋真理, 渴望永離諸苦. 告訴眾生如何涅槃自是一件天大地大的一 件事. 但是,我們也同時看到, 厭離與逃避世間似乎是阿含佛典的主軸. : 恆?北傳教義說到文殊和觀音菩薩都是過去佛的化身,而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的佛。這一類的 : 『覺悟菩薩和佛』在北傳經典中,都是常住於世至到一切眾生都成了佛。這些說法是相反於 : 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一切的名(心)色(身)都是無常的;一切的有情都要生、老、病、死,除 : 非生死已了。一個證了果位的眾生已了生死,這就是說他再也不會倒回來化成任何種類的身 : 形,因為一切的出現(生命,物質,有形)都是無常、苦、無我。 這就是標準用南傳角度看北傳的例子. 在佛陀時代,也同時是奧義書發展至高峰的時代.印度的哲學走向了前無古人 的境界,就連來者也只有大乘佛教能與其批敵.非人格而抽象純精神的梵成為 宇宙最高主宰,而上帝(梵天)也只是梵幻生的人格神.也會毀壞. 在如此的環境下,釋迦牟尼佛以三明破斥了梵天造人的神話.但是也標示了以 "離苦"為主要目標的教法. "諸受皆苦"就是佛要當時眾生深刻體認的功課.除此離苦,一切事情的研究都 是浪費生命.所以所謂的佛教哲學就只限於三法印與四聖諦而已.涅槃寂靜是 唯一的標的." 梵行以立,不受後有". 標榜上座部的南傳部派佛教, 以其保守的行徑自然也會將此目標訂為佛教的 最高實踐.既然不受後有,哪來的古佛再現? 嗯,大乘佛教可不這麼看啊! 就如同印順導師所言, 大乘看的是佛陀的本懷, 大乘認為:獲取急於離苦與速得涅槃的知識其實並沒有解決所有的問題.也沒 有看見所有的問題. 宇宙的實相也非部派佛教可以洞悉. 這個問題可以從部派佛教的分裂所出現 的各種主張之多元與爭辯乃至與外道的辯論失敗就可以知道阿羅漢的所知有 限. 再者,就如同我之前所言,證四雙八輩其實也只是解決與自己相處的問題而已. 努力觀察自己就能解脫.只要去除了自己的苦,萬事OK.因此所有的止觀技術都 是以此為導向. 但是大乘可不相同, 你解決的你自己的問題還不夠,你與A與B與C....乃至 Group A Group B......的相處問題也須一併解決. 如果你沒有此等知識與能 力, 你就不是真正的覺悟. 要達此目的就必須"正遍知"."成佛". 而大悲心就是徹底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 也最自然的動力.就此觀點來看,阿羅漢其實離真正的"覺悟"尚有一段距離. 這用一句現代化的話語就是"進化",進化中途可以休息, 但是遲早會對自己不 滿意.會再收拾行囊往前走.只有面臨問題,才能夠再度有提升智慧的機會. 因此,聲聞乘行者視煩惱如寇讎,亟欲遠之的行徑.就某方面看來,其實是喪失了 增強自己波羅蜜的機會. 而欲成佛, 就是勇敢面對一切挑戰.積極尋找徹底解決宇宙一切問題的方法. 所以,維摩詰經才會說: 煩惱即菩提.不同於阿含經以個人離苦為一切行為的出 發點.大乘更站在一切法空的立場上, 以性空思想的徹底闡揚,發揮如幻如化的 無邊大用,徹底解決眾生一切問題.幫助自己與眾生"進化". 易言之,前者講無常之患.後者反過頭來講無常之用. 從此觀點來看,所謂涅槃寂靜, 其實只是一個休息站或暫時狀態,根本無涅槃可 得.甚至也無輪迴可得. 因此, 古佛的再來與阿羅漢的回小向大完全可以解釋, 甚至阿羅漢也有自願重 入輪迴的可能,他可以不出來,但是遲早他會覺得自己"不夠好". 這種已證過阿 羅漢的聖者, 再入輪迴就幾乎必定上求佛道了. 而這樣的菩薩當然就可等效稱 作是聖者菩薩了, 而行捨智(或忍位)過後的觀智也會因為宿命明而知道, 只是 不入涅槃罷了.已經證過阿羅漢何須再證一次. 這個問題其實非常複雜與棘手, 原因是因為它牽扯到涅槃後的問題. 到底涅槃 後的狀態如何佛陀是不願講清楚的. 我們只能從經上得知他是一種非有非無的境界. 但這境界真就是恆常不變的常 嗎?似乎也不是,如果是, 那佛與阿羅漢就只是一個經過訓練而變成的"梵". 專 供人膜拜用.這明顯打臉佛理.那涅槃後的狀態會變嗎? 難道涅槃後就是沒事幹 嗎?我想我們恐怕無法否認這個命題. 唯一能肯定的, 就是解脫聖者不會再"被迫入輪迴". 但是他們會處於何種狀態 呢?有一種可能性是無餘涅槃後往生佛國淨土. 在阿彌陀經裡提到: 極樂世界充滿無量無數阿羅漢, 這些阿羅漢從何而來呢? 有可能就來自各世界的四果聖人.當然很多南傳人不信,那我可以理解,但是會這 樣說當然有所本. 各位要知道: 所謂涅槃後非有非無, 其實就是有,只是此有並非不受後有的有, 不受後有是指會造業的妄識停止運作,妄心停了,當然不受後有,不會再投生到妄 識所能辨別的六道世間. 以凡夫角度來看,當然等同消失,故說非有.但是, 他一定還是存在的,否則就是斷 滅,而且他也一定知道自己已經涅槃,不然修行毫無意義. 只是他們存在的空間不 是凡夫意識可以觀察.甚至也非常可能有另外一段新的里程要走,不會沒事幹 .因 此故說非無. 而佛的報身淨土就是一個能讓生命再上層樓之由清淨識所構成之世界. 涅槃後旅 居淨土聽受法華經等大乘法義是有可能的. 如果決志尋求佛道,那麼一定累積波羅蜜,或許就有自願重入輪迴的可能性. 但此 輪回已非彼輪迴, 之前的輪迴是自作自受,是在自己懲罰自己.現在的輪迴是甘露 ,是工具,是軟體,是無比的利器,因為自己已經"不沾鍋了",也因為智慧利故,故能 堪受任何境界,歡喜做,甘願受. 事實上,所有大小乘的矛盾盡在於此,一者以有個涅槃為絕對目標, 一者以一再進 化為最終目標.因為涅槃為二乘禁止討論區,而且還會搬十四無記來對幹, 所以一 直是難以與其說清楚講明白的區域. 上座部的保守有其好處,但是卻有著不能隨順因緣的壞處, 因為他們只講因緣法, 卻在解脫道外的領域不善於用因緣法. 但是,勸眾生儘早"脫苦".遠離輪迴, 遁入涅槃真的是明白宇宙實相的偉大的佛陀 要我們追求的最高目標嗎? 說明白點, 如果有人說這是一種逃避. 恐怕認同的人不會在少數. 千萬別以為外道的學說都是不堪一擊的紙糊沙包.比如有名的眼創論, 它聲稱如此 複雜功能的眼睛怎麼可能是演化來的,的確,眼睛雖然還是缺陷,但他的構造真的是 非常精密,不是無神論者三言兩語可以否定的. 同樣的,也不是用因緣所生法可以解釋的,這種解釋太籠統,太膚淺. 根本搔不到癢 處.阿含經的教理剛好就不能解釋這種事情.因為,與解脫無關. 當林靖娟女士為救小孩而捨身取義時, 恐怕也會有一大批人認為他的行為或許比 在森林裡經行禪修的人更無我. 甚麼是無我? 解脫成為阿羅漢是完全無我嗎? 恐 怕未必. 說實在話,這些東西已經類似形而上學的東西不應該太深入, 但是如果要辯證法義 ,讓人對法的抉擇有助益, 那麼還是必須說一說的. : 北傳教法中的『覺悟菩薩和 : 佛』,出現在幸福和無痛苦中(例:極樂世界的淨土),這也相反於釋迦牟尼佛陀的教法,一 : 切的名色都是苦的。這些都可以清楚的從釋迦牟尼佛陀身體中看到,他時常得病,受多餘的 : 風之苦、瀉肚、饑渴和其他的病痛。還有北傳教法中的常住於世,無盡的再輪迴中渡化其他 : 眾生含有『實在物』或『我』(中陰、庵摩羅識)。這也相反於佛陀所教的,一切的名色都是 : 無我的。 沒有人說中陰(最早出自大毘婆沙論)是實我, 而阿賴耶識, 庵摩羅識(第九識) , 如來藏等等也都是緣起無我, 這些都沒有實質的本體,只是為稱呼法界特性 (性質)或法界功能的假名罷了.瑜伽師地論說還說阿賴耶識涅槃時會消失呢! 至於苦空無常,大乘沒有否認.但是他更看到了空的用處. 如果不空, 那麼一切 事物都將不能改變.好的永遠好,壞的永遠壞.一闡提永遠是一闡提.成佛永無指 望.就是因為空, 一切都變為可能. 留級生能上台大, 周立磐陀伽能證阿羅漢. 由此看來,無常必非壞事,無常故苦其實也是方便說. 善用空性,就是能將佛教緣起理論應用極大化的手段.也是菩薩儲存資糧, 在具 備自我保護的觀智(或三三昧)下,仍能大行各種幻化佛事的基本憑藉. 至於淨土, 很簡單, 也是因空性的發揮而設置的佛法留學國度. 既然法界現象 的功能面阿含經幾乎沒提, 南傳當然無法理解. 而且, 去淨土也並非享樂, 無營生以及五蘊之痛苦只是方便眾生專精在法之思 維與實現上,如理思維, 法次法向.這與往生天界的純耗福德天差地別.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1.251.211.117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54750668.A.881.html

02/06 17:26, , 1F
無記
02/06 17:26, 1F
涅槃以後的確管不著~~但是因為有人批評大乘佛教的法華經等經典, 所以就必須討論這個問題. ※ 編輯: ilvepce (111.251.211.117), 02/06/2016 18:58:28

02/11 18:29, , 2F
如來死後是有是無對外道是無記,對多聞佛弟子不是
02/11 18:29, 2F
同意d大的說法, 要修佛道不習五明是不行的. ※ 編輯: ilvepce (118.166.191.185), 02/13/2016 21:17:15
文章代碼(AID): #1MjRlCY1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