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第二次結集

看板Buddha作者 (天哥)時間8年前 (2015/12/30 10:4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佛教的三次聖典結集 之二」 2015年 悉達林三藏研習營 2015年12月10日 覓寂在馬來西亞悉達林三藏研習營的講稿。 第二次聖典結集 第二次聖典結集是在佛陀般涅槃後一百年,約在公元前444年。地點在毘舍離城(Vesāl ī),發起人是耶舍卡勘達卡子(Yasa kāka akaputta),參加者是七百位阿羅漢。 是什麼原因導致這一次結集呢? 因為當時住在毘舍離城的跋耆子(Vajjiputtaka)比丘們向在家人要錢。他們在每個月的 布薩日用銅缽裝滿水後,放在比丘僧眾中,開口向前來的在家人要錢:「賢友們,請布施 僧團一個大錢(kahāpa a)、半個(大錢)、四分之一大錢(pāda)或一個小錢(mā saka)吧!僧團將用到必需品(parikkhāra,資具)。」 那時候,有一位從西方地區來的阿羅漢名叫耶舍卡勘達卡子見到之後,對毘舍離的居士們 說:「賢友們,請不要給僧團一個大錢(kahāpa a)、半個(大錢)、四分之一大錢( pāda)或一個小錢(māsaka),沙門釋迦子是不允許金銀的,沙門釋迦子是不接受金銀 的,沙門釋迦子是不受取金銀的,沙門釋迦子是放下(nikkhitta)摩尼(ma i,寶珠) 黃金,遠離金銀的。」然而那些居士聽了之後,仍然把錢布施給僧眾。 當時,跋耆子的比丘們將所乞得的錢收齊後,再平分給所有的比丘,人人有份,但耶舍尊 者不肯接受。那些比丘很生氣,指責耶舍尊者罵詈、誹謗有信心的居士,使他們失去信心 ,要他向居士們道歉,並要舉他的罪。於是耶舍尊者就到其他地方,邀請了很多長老比丘 一起來到毘舍離城,共同裁決這件事情。據說當時前來參加裁決的比丘一共有一百二十萬 位。 由於人數眾多,雙方各選了四位大長老作為代表,共同判決跋耆子比丘們的行為到底符不 符合佛陀的教導。當時,在僧團會議中一共討論了十件有關跋耆子比丘認為是允許的戒律 問題。例如把鹽貯存在器皿中,無鹽時再來食用;太陽的日影過了正午兩指寬時還可以繼 續進食等等,但最關鍵的問題是關於接受金錢這件事上。因為那個時候佛陀入般涅槃才一 百年,還有一位受具足戒已經有一百二十個戒齡(vassa,戒臘)的地上僧中長老名叫一切 欲(Sabbakāmī),他是阿難尊者的弟子,於是請他作為僧中的長老。大長老們一致認 為跋耆子比丘主張的這十種行為是邪法、邪律,偏離佛陀的教導。 當時,參加集會的長老們平息了此事後,決定再結集法與律,於是花了八個月時間重新結 集了三藏。 然而,跋耆子的比丘們不接受長老僧團的如法決議,他們另外糾集了一萬個出家人,說: 「他們既然把這些行為說成是邪法、邪律,但是我們人數更多,我們另行作表決。」於是 他們另立僧團,另行編輯自己的三藏。從那時開始,佛教僧團開始有了部派的分歧。當時 ,由於參加第二次結集的是以長老、上座為主,因此稱為「上座部(Theravāda)」;而 跋耆子方面由於人多勢眾,因此稱為「大眾部(Mahāsa ghika)」。 七百(集法)犍度(Sattasatikakkhandhakaṃ) 第一誦分(Pa hamabhā avāro) Vin.iv,p.293. (pg. 491) 【293】 當時,世尊般了涅槃一百年,毘舍離的跋耆子比丘們在毘舍離城主張(dīpenti,闡明) 十事,即:角鹽淨是允許的(kappati si gilo akappo)、兩指淨是允許的(kappati dva gulakappo)、聚落間淨是允許的(kappati gāmantarakappo)、住處淨是允許的 (kappati āvāsakappo)、同意淨是允許的(kappati anumatikappo)、所習淨是允許 的(kappati āci akappo)、未攪拌淨是允許的(kappati amathitakappo)、飲佳 樓奇是允許的(kappati ja ogiṃ pātuṃ)、無緣坐具是允許的(kappati adasakaṃ nisīdanaṃ)和金銀是允許的(kappati jātarūparajataṃ)。 《律藏註》提到,蘇士那嘎子‧黑阿育王(Susunāgaputta Kā āsoka)是他們的伴黨 (Tesaṃ susunāgaputto kā āsoko nāma rājā pakkho ahosi.)。 當時,有耶舍卡勘達卡子尊者(Yasa Kāka akaputta)在跋耆國(Vajjī)遊行,來 到了毘舍離城(Vesālī)。當時,耶舍卡勘達卡子尊者住在毘舍離城大林的尖閣講堂( Mahāvana Kū āgārasālā,在大林的多層樓尖頂堂)。當時,毘舍離的跋耆子比丘 們在布薩日把水裝滿銅鉢,放在比丘僧團的中央,對前來的毘舍離諸近事男(upāsaka) 如此說:「賢友們,請布施僧團一個大錢(kahāpa a)、半個大錢、四分之一大錢(p āda)或一個小錢(māsaka)吧!僧團將用到必需品(parikkhāra,資具)。」 如此說時,耶舍卡勘達卡子尊者對毘舍離諸近事男如此說:「賢友們,請不要給僧團一個 大錢(kahāpa a)、半個大錢、四分之一大錢(pāda)或一個小錢(māsaka),沙門 釋迦子是不允許金銀的,沙門釋迦子是不接受金銀的,沙門釋迦子是不受取金銀的,沙門 釋迦子是放下(nikkhitta)摩尼(ma i,寶珠)黃金,遠離金銀的。」耶舍卡勘達卡子 尊者如此說時,毘舍離諸近事男還是給了僧團一個大錢(kahāpa a)、半個大錢、四分 之一大錢(pāda)或一個小錢(māsaka)。 當時,過夜之後,毘舍離跋耆子的比丘們把那些金錢分配後,分發給比丘們。當時,毘舍 離跋耆子的比丘們向耶舍卡勘達卡子尊者如此說:「耶舍賢友,這是你所分配的金錢。」 耶舍尊者說:「賢友們,我沒有金錢的分(pa ivīsa,分配的部分),我不接受金銀。 」 當時,毘舍離跋耆子的比丘們說:「賢友們,這個耶舍卡勘達卡子辱罵、侮辱有信心、有 淨信的諸近事男,使無淨信,我們對他行當憶念羯磨 。」於是,就對他行了當憶念羯磨 。 (「當憶念羯磨(pa isāra īyakamma)」是指比丘辱罵、侮辱對佛法有信心的在家 居士,使他對佛法僧三寶失去信心。為了對該比丘處分並挽回該居士的信心,僧團對該比 丘施以「當憶念羯磨」,接著僧團指派一位比丘隨行,強制他到那位被辱罵的居士那裡向 他道歉,來修復僧團與善信的關係。 「當憶念」是指應當使回憶起來、應當使想起辱罵居士的不當行為之意;實際上則是要那 個比丘去向那位居士道歉的意思。 由於假如該比丘單獨前往,可能會因不好意思而不敢去或對方難以諒解,因此僧團才指派 一位比丘跟著前往。 「當憶念羯磨」古譯為求謝羯磨、下意羯磨及遮不至白衣家羯磨。) 當時,耶舍卡勘達卡子尊者向毘舍離跋耆子的比丘們如此說:「賢友們,世尊制定『應給 行當憶念羯磨者一位伴隨的比丘。』賢友們,給我伴隨的比丘吧!」當時,毘舍離跋耆子 的比丘們選取了一個比丘給耶舍卡勘達卡子尊者當伴隨者。 當時,耶舍卡勘達卡子尊者與伴隨比丘一起進入毘舍離城,對毘舍離諸近事男如此說:「 據說我辱罵、侮辱有信心、有淨信的諸大德近事男,使無淨信;其實我是說非法為非法, 說非律為非律,說法為法,說律為律的。 賢友們,一時,世尊住在沙瓦提城的勝利林給孤獨園。賢友們,在那裡,世尊告訴比丘們 說:『諸比丘,日月有這四雜染,由於被雜染所染污,日月沒有光輝、沒有光明、沒有輝 耀。是哪四種呢?諸比丘,烏雲是日月的雜染,由於被雜染所染污,日月沒有光輝、沒有 光明、沒有輝耀。諸比丘,霜雪(mahikā) 是日月的雜染,由於被雜染所染污,日月沒 有光輝、沒有光明、沒有輝耀。諸比丘,煙塵(dhūmarajo) 是日月的雜染,由於被雜 染所染污,日月沒有光輝、沒有光明、沒有輝耀。諸比丘,羅睺阿修羅王(Rāhu asurin do)是日月的雜染,由於被雜染所染污,日月沒有光輝、沒有光明、沒有輝耀。諸比丘, 日月有這四雜染,由於被雜染所染污,日月沒有光輝、沒有光明、沒有輝耀。 同樣的,諸比丘,諸沙門、婆羅門有四雜染。由於被雜染所染污,有些沙門、婆羅門沒有 光輝、沒有光明、沒有輝耀。是哪四種呢?諸比丘,有一些沙門、婆羅門飲穀物酒,飲花 果酒,未離飲穀物酒、花果酒。諸比丘,這是沙門、婆羅門的第一種雜染。由於被雜染所 染污,有些沙門、婆羅門沒有光輝、沒有光明、沒有輝耀。再者,諸比丘,有一些沙門、 婆羅門從事淫欲法,未離淫欲法。諸比丘,這是沙門、婆羅門的第二種雜染。由於被雜染 所染污,有些沙門、婆羅門沒有光輝、沒有光明、沒有輝耀。再者,諸比丘,有一些沙門 、婆羅門接受金銀,未離受取金銀。諸比丘,這是沙門、婆羅門的第三種雜染。由於被雜 染所染污,有些沙門、婆羅門沒有光輝、沒有光明、沒有輝耀。再者,諸比丘,有一些沙 門、婆羅門從事以邪命而活,未離邪命。諸比丘,這是沙門、婆羅門的第四種雜染。由於 被雜染所染污,有些沙門、婆羅門沒有光輝、沒有光明、沒有輝耀。諸比丘,諸沙門、婆 羅門有四雜染。由於被雜染所染污,有些沙門、婆羅門沒有光輝、沒有光明、沒有輝耀。 』 諸賢友,這是世尊所說的。善逝說此之後,導師再如此說: 『 有些沙門、婆羅門,被貪、瞋所染污, 被無明所覆蓋的人,歡喜於可愛的色境。 飲穀物酒、花果酒,從事於淫欲; 以及諸愚者,接受金與銀, 有些沙門、婆羅門,以邪命來過活。 這些被佛陀日種姓,所說的雜染。 有些沙門、婆羅門,由於被雜染所染污, 沒有光輝與光明,愚人不淨有塵垢。 被黑暗所蒙蔽,有愛繩引導的愛奴, 增加可怕的墓場,受取再有生死輪廻 。』 如此的說據說我辱罵、侮辱有信心、有淨信的諸大德近事男,使無淨信;其實我是說非法 為非法,說非律為非律,說法為法,說律為律的。」 「賢友們,一時,世尊住王舍城竹林的餵松鼠處。當時,國王的會眾們聚集坐在國王的後 宮談起這個話題:『諸沙門釋迦子是允許金銀的,諸沙門釋迦子是接受金銀的,諸沙門釋 迦子是受取金銀的。』賢友們,那時,摩尼朱拉卡村長也坐在該眾中。賢友們,當時摩尼 朱拉卡村長對該眾如此說:『大德們,請不要如此說!諸沙門釋迦子是不允許金銀的,諸 沙門釋迦子是不接受金銀的,諸沙門釋迦子是不受取金銀的,諸沙門釋迦子已經放棄珠寶 金銀、已離金銀。』賢友們,然而摩尼朱拉卡村長並無法說服該眾。 賢友們,當時摩尼朱拉卡村長並無法說服該眾,於是就前往世尊那裡。到了之後,禮敬世 尊,坐在一旁。賢友們,坐在一旁的摩尼朱拉卡村長對世尊如此說:『尊者,國王的會眾 們聚集坐在國王的後宮談起這個話題:「諸沙門釋迦子是允許金銀的,諸沙門釋迦子是接 受金銀的,諸沙門釋迦子是受取金銀的。」尊者,在如此說時,我對該眾如此說:「大德 們,請不要如此說!諸沙門釋迦子是不允許金銀的,諸沙門釋迦子是不接受金銀的,諸沙 門釋迦子是不受取金銀的,諸沙門釋迦子已經放棄珠寶金銀、已離金銀。」尊者,然而我 並無法說服該眾。尊者,我如此解說是否符合世尊所說的呢?是否不會以不實來誹謗世尊 呢?是否依法隨法來解說呢?是否不會成為如法說的同法者來呵責我的原因呢?』 佛陀回答說:『村長,你所解說的的確符合我所說的,並沒有以不實來誹謗我,而是依法 隨法來解說的,不會成為如法說的同法者來呵責你的原因。村長,諸沙門釋迦子是不允許 金銀的,諸沙門釋迦子是不接受金銀的,諸沙門釋迦子是不受取金銀的,諸沙門釋迦子已 經放棄珠寶金銀、已離金銀。村長,凡金銀是允許的,則五種妙欲也是允許的。凡對五種 妙欲是允許者,你可以確定憶持的說:「那是非沙門法、非釋迦子法的。」再者,村長, 我如此說:「需要草者可以求草;需要木者可以求木;需要車者可以求車;需要男子者可 以求男子。」然而,村長,我說:「沒有任何方便〔方法〕可以接受、尋求金銀。」 』 如此的說據說我辱罵、侮辱有信心、有淨信的諸大德近事男,使無淨信;其實我是說非法 為非法,說非律為非律,說法為法,說律為律的。 賢友們,一時,世尊在王舍城由於反對具壽優婆難陀釋迦子接受金錢而制定學處。 如此的說據說我辱罵、侮辱有信心、有淨信的諸大德近事男,使無淨信;其實我是說非法 為非法,說非律為非律,說法為法,說律為律的。」 如是說時,毘舍離的諸近事男向耶舍卡勘達卡子尊者如此說:「尊者,只有耶舍卡勘達卡 子尊者您一人是沙門釋迦子,其他這些所有比丘都非沙門、非釋迦子。尊者,請耶舍卡勘 達卡子尊者您住在毘舍離城!我們將會盡力供養耶舍卡勘達卡子尊者您衣、飲食、坐臥具 、病緣藥品資具的。」當時,耶舍卡勘達卡子尊者說服了毘舍離的諸近事男後,與伴隨的 比丘一起回到寺院。 當時,毘舍離的跋耆子比丘們問伴隨的比丘說:「賢友,耶舍卡勘達卡子有向毘舍離的諸 近事男道歉嗎?」 伴隨的比丘說回答:「賢友們,他使諸近事男對我們做了惡事,只有耶舍卡勘達卡子一人 是沙門釋迦子,我們所有比丘都成非沙門、非釋迦子。」 當時,毘舍離的跋耆子比丘們說:「賢友們,這個耶舍卡勘達卡子未經過我們的同意,就 向在家人宣說,我們就施以他舉罪羯磨(ukkhepanīyakamma)吧!」於是他們就聚集想 要施以他舉罪羯磨。當時,耶舍卡勘達卡子尊者以神通騰上空中,出現在憍賞彌城(Kosa mbī)。 當時,耶舍卡勘達卡子尊者派遣使者到巴瓦城(Pāvā)、阿槃提國(Avantī)、南路 (Dakkhi āpatha)的比丘們那裡說:「尊者們,在非法興盛而正法衰微,非律興盛而 律衰微之前,在主張非法者強而主張正法者弱,在主張非律者強而主張律者弱之前,請來 參與此諍事!」 當時,三菩多沙納瓦西尊者(Sambhūta sā avāsī)住在阿厚甘嘎(Ahoga ga)山 。那時,耶舍卡勘達卡子尊者來到阿厚甘嘎山三菩多沙納瓦西尊者那裡。到了之後,禮敬 三菩多沙納瓦西尊者。禮敬之後,坐在一邊。坐在一邊的耶舍卡勘達卡子尊者對三菩多沙 納瓦西尊者如此說:「尊者,毘舍離的跋耆子比丘們在毘舍離城主張(dīpenti,闡明) 十事,即:角鹽淨是允許的、兩指淨是允許的、聚落間淨是允許的、住處淨是允許的、同 意淨是允許的、所習淨是允許的、未攪拌淨是允許的、飲佳樓奇是允許的、無緣坐具是允 許的,金銀是允許的。尊者,在非法興盛而正法衰微,非律興盛而律衰微之前,在主張非 法者強而主張正法者弱,在主張非律者強而主張律者弱之前,我們應當來參與此諍事!」 三菩多沙納瓦西尊者回答耶舍卡勘達卡子尊者說:「好的,賢友。」 當時,有六十位巴瓦城(Pāvā)的比丘全都是林野住者(āra嚭ika,住阿蘭若者),全 都是托缽集食者(pi apātika,常乞食者),全都是糞掃衣者(paṃsukūlika),全 都是持三衣者(tecīvarika),全都是阿羅漢,來集在阿厚甘嘎(Ahoga ga)山。有八 十八位阿槃提國、南路的比丘,有些是林野住者,有些是托缽集食者,有些是糞掃衣者, 有些是持三衣者,全都是阿羅漢,來集在阿厚甘嘎山。 當時,長老比丘們商議說:「這件諍事堅難而且棘手。能得誰來當我們的伴黨,使我們更 有力來處理這件諍事呢?」當時,離婆多尊者(Revata)住在索雷雅(Soreyya),是多 聞、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本母、明智、賢慧、聰慧、有恥、謹慎(kukkuccaka)、好 學者。當時,長老比丘們討論說::「這位離婆多尊者住在索雷雅城(Soreyya),是多 聞、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本母、明智、賢慧、聰慧、有恥、謹慎(kukkuccaka)、好 學者。假如能得離婆多尊者來當我們的伴黨,如此我們將更有力來處理這件諍事。」 離婆多尊者以超越人類的清淨天耳界聽到長老比丘們商議。聽了之後,心想:「這件諍事 確實堅難而且棘手,假如我回避如此諍事是不應該的。然而,現在那些比丘即將前來,他 們將會使我感到擁擠、不安穩,我何不提早前往呢!」 當時,離婆多尊者從索雷雅城(Soreyya)來到桑嘎沙城(Sa kassa,僧迦尸城)。當時 ,長老比丘們來到索雷雅城後,問說:「離婆多尊者在哪裡?」 他們回答說:「離婆多尊者已經去桑嘎沙城了。」 當時,離婆多尊者從桑嘎沙城來到堪那庫佳(Ka akujja)。當時,長老比丘們來到桑 嘎沙城後,問說:「離婆多尊者在哪裡?」 他們回答說:「離婆多尊者已經去堪那庫佳了。」 當時,離婆多尊者從堪那庫佳來到伍敦跋拉(Udumbara,無花果)。當時,長老比丘們來 到堪那庫佳後,問說:「離婆多尊者在哪裡?」 他們回答說:「離婆多尊者已經去伍敦跋拉了。」 當時,離婆多尊者從伍敦跋拉來到阿嘎拉城(Agga apura)。當時,長老比丘們來到伍 敦跋拉後,問說:「離婆多尊者在哪裡?」 他們回答說:「離婆多尊者已經去阿嘎拉城了。」 當時,離婆多尊者從阿嘎拉城來到沙哈佳提鎮(Sahajāti)。當時,長老比丘們來到阿 嘎拉城後,問說:「離婆多尊者在哪裡?」 他們回答說:「離婆多尊者已經去沙哈佳提鎮了。」 當時,長老比丘們在沙哈佳提鎮遇見離婆多尊者。 當時,三菩多沙納瓦西尊者向耶舍卡勘達卡子尊者說:「賢友,這位離婆多尊者是多聞、 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本母、明智、賢慧、聰慧、有恥、謹慎(kukkuccaka)、好學者 ,如果我們向離婆多發問問題,離婆多尊者能夠對一個問題講解了整個晚上。現在離婆多 尊者將叫一位他的唱誦弟子比丘,當該比丘唱誦結束時,你就可以前往離婆多尊者那裡, 問這十事。」 耶舍卡勘達卡子尊者回答三菩多沙納瓦西尊者說:「是的,尊者。」 當時,離婆多尊者叫了唱誦的弟子比丘。當時,耶舍卡勘達卡子尊者在該比丘唱誦結束時 ,前往離婆多尊者那裡。到了之後,禮敬離婆多尊者,然後坐在一邊。坐在一邊的耶舍卡 勘達卡子尊者問離婆多尊者如此說:「尊者,角鹽淨是允許的嗎?」 離婆多尊者問說:「賢友,什麼是角鹽淨?」 耶舍尊者回答說:「尊者,允許把鹽存放在角器裡,想說:『沒有鹽的時候我將食用』嗎 ?」 離婆多尊者回答說:「不允許的,賢友。」 耶舍尊者問說:「尊者,兩指淨是允許的嗎?」 離婆多尊者問說:「賢友,什麼是兩指淨?」 耶舍尊者回答說:「尊者,允許過了日中之影兩指非時而食嗎?」 離婆多尊者回答說:「不允許的,賢友。」 耶舍尊者問說:「尊者,聚落間淨是允許的嗎?」 離婆多尊者問說:「賢友,什麼是聚落間淨?」 耶舍尊者回答說:「尊者,允許已食滿足的比丘,想說:『現在我將前往聚落間』食用非 殘餘的食物嗎?」 離婆多尊者回答說:「不允許的,賢友。」 耶舍尊者問說:「尊者,住處淨是允許的嗎?」 離婆多尊者問說:「賢友,什麼是住處淨?」 耶舍尊者回答說:「尊者,允許同一個界的眾多住處各別舉行布薩 嗎?」 離婆多尊者回答說:「不允許的,賢友。」 耶舍尊者問說:「尊者,同意淨是允許的嗎?」 離婆多尊者問說:「賢友,什麼是同意淨?」 耶舍尊者回答說:「尊者,允許別眾舉行僧團羯磨,想說:『我們將使前來的比丘們同意 』嗎?」 離婆多尊者回答說:「不允許的,賢友。」 耶舍尊者問說:「尊者,所習淨是允許的嗎?」 離婆多尊者問說:「賢友,什麼是所習淨?」 耶舍尊者回答說:「尊者,允許照著:『這是我的戒師所習行的,這是我的戒師所習行的 』來行嗎?」 離婆多尊者回答說:「賢友,所習淨有些是允許的,有些是不允許的。」 耶舍尊者問說:「尊者,未攪拌淨是允許的嗎?」 離婆多尊者問說:「賢友,什麼是未攪拌淨?」 耶舍尊者回答說:「尊者,允許已食滿足的比丘飲用非殘餘的已經失去乳的狀態但還未達 凝乳(dadhi,酪)狀態的乳嗎?」 離婆多尊者回答說:「不允許的,賢友。」 耶舍尊者問說:「尊者,飲佳樓奇是允許的嗎?」 離婆多尊者問說:「賢友,什麼是佳樓奇?」 耶舍尊者回答說:「尊者,允許飲未釀熟 、未成酒狀態的酒嗎?」 離婆多尊者回答說:「不允許的,賢友。」 耶舍尊者問說:「尊者,無緣坐具是允許的嗎?」 離婆多尊者回答說:「不允許的,賢友。」 耶舍尊者問說:「尊者,金銀是允許的嗎?」 離婆多尊者回答說:「不允許的,賢友。」 耶舍尊者說:「尊者,毘舍離的跋耆子比丘們在毘舍離城主張(dīpenti,闡明)這十事 。尊者,在非法興盛而正法衰微,非律興盛而律衰微之前,在主張非法者強而主張正法者 弱,在主張非律者強而主張律者弱之前,我們應當來參與此諍事!」 離婆多尊者回答耶舍卡勘達卡子尊者說:「好的,賢友。」 毘舍離的跋耆子比丘們聽聞:「據說,耶舍卡勘達卡子想要找伴黨來處理這件諍事,而且 據說已經獲得伴黨了。」當時,毘舍離的跋耆子比丘們想說:「這件諍事確實堅難而且棘 手。能得誰來當我們的伴黨,使我們較有力來處理這件諍事呢?」當時,毘舍離的跋耆子 比丘們想說:「這位離婆多尊者是多聞、通阿含、持法、持律、持本母、明智、賢慧、聰 慧、有恥、謹慎(kukkuccaka)、好學者。假如能得離婆多尊者來當我們的伴黨,如此我 們將更有力來處理這件諍事。」 當時,毘舍離的跋耆子比丘們準備了很多沙門的資具(parikkhāra),如:缽、衣、坐 具、針筒、腰帶、濾水囊、水瓶(dhammakara a)。當時,毘舍離的跋耆子比丘們帶著 該沙門的資具乘船溯流而上,前往沙哈佳提鎮(Sahajāti)。下船後,在一棵樹下分配 食物。 當時,沙拉(Sā ha)尊者在靜處禪修時生起如此思惟:「誰是如法說者?到底是東方 (Pācīna)的比丘,還是巴瓦城(Pāvā)的比丘呢?」當時,沙拉尊者以心觀察法與 律時,知道:「東方(Pācīna)的比丘是非法說者,巴瓦城(Pāvā)的比丘是如法說 者。」 當時,有一位淨居天的天神了知沙拉尊者心裡的思惟,於是就如強力男子彎屈其伸直的手 臂,或伸直其彎屈的手臂一般的輕易與迅速,以神通在淨居天消失,出現在沙拉尊者的面 前。當時,該天神向沙拉尊者如此說:「善哉!沙拉尊者,東方(Pācīna)的比丘是非 法說者,巴瓦城(Pāvā)的比丘是如法說者。沙拉尊者,因此,請您如法而住!」 沙拉尊者向天神如此說:「天神,我以前和現在都如法而住。然而,在我同意這件諍事之 前,我不表明我的見解。」 當時,毘舍離的跋耆子比丘們帶著該沙門的資具來到離婆多尊者那裡。到了之後,向離婆 多尊者如此說:「尊者,請長老接受這些缽、衣、坐具、針筒、腰帶、濾水囊、水瓶等沙 門的資具吧!」 離婆多尊者不想接受,而說:「諸賢友,夠了,我的衣缽已經圓滿了。」 當時,有一個名叫優多羅(Uttara)比丘,二十個戒齡(vassa,戒臘),是離婆多尊者的 侍者。當時,毘舍離的跋耆子比丘們來到優多羅尊者那裡。到了之後,向優多羅尊者如此 說:「優多羅尊者羅,請接受這些缽、衣、坐具、針筒、腰帶、濾水囊、水瓶等沙門的資 具吧!」 優多羅尊者不想接受,而說:「諸賢友,夠了,我的衣缽已經圓滿了。」 跋耆子的比丘們說:「優多羅賢友,當人們把沙門的資具供養世尊,假如世尊接受,他們 就因此感到歡喜,假如世尊不接受,就拿來供養具壽阿難說:『尊者,請長老接受沙門的 資具吧!我們將會感到猶如世尊親自接受一般。』優多羅尊者,請接受沙門的資具吧!我 們將會感到猶如離婆多長老親自接受一般。」當時,優多羅尊者在跋耆子比丘們的逼迫下 拿了一件衣。 優多羅尊者說:「賢友們,請說出你們的目的吧!」 跋耆子的比丘們說:「優多羅尊者,請您向離婆多長老如此說:『尊者,請長老您在僧團 中如此說:「諸佛世尊出現在東方之國(puratthimesu janapadesu),東方(Pācīna )的比丘是如法說者,巴瓦城(Pāvā)的比丘是非法說者。』(Ettakaṃ āyasmā ut taro theraṃ vadetu; ettaka鎍a, bhante, thero sa ghamajjhe vadetu – ‘puratt himesu janapadesu buddhā bhagavanto uppajjanti. Dhammavādī pācīnakā bhik khū, adhammavādī pāveyyakā bhikkhū”’ti.)」 優多羅尊者回答毘舍離的跋耆子比丘們說:「好的,賢友們。」 於是,優多羅尊者來到離婆多尊者那裡。到了之後,向離婆多尊者如此說:「尊者,請長 老在僧團中如此說:『諸佛世尊出現在東方之國(puratthimesu janapadesu),東方(P ācīna)的比丘是如法說者,巴瓦城(Pāvā)的比丘是非法說者。』」 離婆多尊者說:「比丘,你慫恿我墮入非法!」於是離婆多長老把優多羅尊者驅擯出去。 當時,毘舍離的跋耆子比丘們向優多羅尊者如此說:「優多羅賢友,長老說了什麼?」 優多羅尊者回答說:「賢友們,做了對我們不善(pāpika,惡)。離婆多長老說:『比丘 ,你慫恿我墮入非法!』長老把我驅擯出來。」 跋耆子的比丘們問說:「優多羅賢友,您不是已經滿二十個戒齡(vassa,戒臘)了嗎(Na nu tvaṃ, āvuso uttara, vu ho vīsativassosī”ti?)?(又不用依止長老,有 什麼好擔心的呢?) 」 優多羅尊者說:「賢友們,是的。」 跋耆子的比丘們說:「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就依止您為師吧(api ca mayaṃ garunissay aṃ ga hāmā”ti.) !」 當時,僧團聚集想要處理這件諍事。當時,離婆多尊者對僧團白(郡esi,宣告)說:「 賢友們,請僧團聽我說,假如我們在這裡滅除這件諍事,可能會有原本發起諍事的比丘們 再作羯磨來逆轉已做的判決。假如僧團已到適時,僧團應當在生起這件諍事的那裡來滅除 這件諍事。」當時,長老比丘們由於想要處理這件諍事而前往毘舍離城。 當時,名為一切欲(Sabbakāmī; Sabbakāma)地上(pathabyā)最長的僧中長老,受 具足戒已經一百二十個戒齡(vīsavassasatiko upasampadāya),他是阿難尊者的弟子 ( nandassa saddhivihāriko),住在毘舍離城。 當時,離婆多尊者向三菩多沙納瓦西尊者說:「賢友,我將前往一切欲長老所住的寺院( vihāra),你在明天早晨也到一切欲尊者那裡,請問他這十事。」 三菩多沙納瓦西尊者回答離婆多尊者說:「好的,尊者。」 當時,離婆多尊者來到了一切欲長老所住的寺院。一切欲尊者的臥坐具敷在房內,而離婆 多尊者則敷在一切欲尊者的房門口。 當時,離婆多尊者心想:「這位長老年紀都這麼老了卻沒有躺臥下來。」於是就沒有躺臥 下來。一切欲尊者心想:「這位客比丘旅途這麼疲累卻沒有躺臥下來。」於是也沒有躺臥 下來。 當夜晚已過,明相出現的時候,一切欲尊者向離婆多尊者說:「你現在大多以什麼地住來 住呢(katamena tvaṃ bhūmi vihārena etarahi bahulaṃ viharasī’ti)?」 離婆多尊者回答說:「尊者,我現在大多以慈住來住(Mettāvihārena kho ahaṃ, bha nte, etarahi bahulaṃ viharāmi)。」 一切欲尊者說:「賢友,據說你現在大多以竹筏住地來住,這慈地是竹筏住啊(Kullakav ihārena kira tvaṃ bhūmi etarahi bahulaṃ viharasi. Kullakavihāro eso bhūm i yadidaṃ mettā)! 」(Kullakavihārenāti uttānavihārena. 「竹筏住」即是 淺住。) 離婆多尊者說:「尊者,我過去在家時就習行修慈了,因此我現在大多以慈住來住。然而 我證得阿羅漢已經很久了。尊者,長老現在大多以什麼住來住呢?」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我現在大多以空住地來住(Su嚭atāvihārena kho ahaṃ bhūmi etarahi bahulaṃ viharāmi)。」 離婆多尊者說:「尊者,據說長老現在大多以大人住(Mahāpurisavihārena)來住。尊 者,這空是大人住啊(Mahāpurisavihārena kira, bhante, thero etarahi bahulaṃ viharati. Mahāpurisavihāro eso, bhante, yadidaṃ su嚭atā)!」 一切欲尊者說:「我過去在家時就習行修空地了,因此我現在大多以空住來住。然而我證 得阿羅漢已經很久了。」 當這兩位長老比丘的對話還沒談完時,三菩多沙納瓦西尊者已經來到那裡。當時,三菩多 沙納瓦西尊者來到一切欲尊者那裡。到了之後,敬禮一切欲尊者,坐於一旁。坐於一旁的 三菩多沙納瓦西尊者向一切欲尊者如此說:「尊者,毘舍離的跋耆子比丘們在毘舍離城主 張(dīpenti,闡明)這十事,即:角鹽淨是允許的、兩指淨是允許的、聚落間淨是允許 的、住處淨是允許的、同意淨是允許的、所習淨是允許的、未攪拌淨是允許的、飲佳樓奇 是允許的、無緣坐具是允許的,金銀是允許的。尊者,長老您在戒師(upajjhāya)跟前 學習了很多法與律。尊者,長老您觀察法與律是如何的呢?誰是如法說者?到底是東方( Pācīna)的比丘,還是巴瓦城(Pāvā)的比丘呢?」 一切欲尊者說:「賢友,你也在戒師跟前也學習了很多法與律。賢友,你觀察法與律是如 何的呢?誰是如法說者?到底是東方(Pācīna)的比丘,還是巴瓦城(Pāvā)的比丘 呢?」 三菩多沙納瓦西尊者說:「尊者,我觀察法與律,心裡如此想:『東方(Pācīna)的比 丘是非法說者,巴瓦城(Pāvā)的比丘是如法說者。』然而,在我同意這件諍事之前, 我不表明我的見解。」 一切欲尊者說:「賢友,我觀察法與律,心裡如此想:『東方(Pācīna)的比丘是非法 說者,巴瓦城(Pāvā)的比丘是如法說者。』然而,在我同意這件諍事之前,我不表明 我的見解。」 當時,僧團聚集想要處理這件諍事。 當時,各方僧眾來集,長老們為了使諍事的裁決上更為公平,不偏袒一方,於是以羯磨來 選取東方(Pācīna)四比丘和巴瓦城(Pāvā)的四位比丘。 東方(Pācīna)四比丘為:一切欲尊者、沙拉(Sā ha)尊者、庫佳索比搭(Khujjas obhita)尊者、瓦沙跋嘎米卡(Vāsabhagāmika)尊者。 巴瓦城(Pāvā)的四位比丘為:離婆多尊者、三菩多沙納瓦西尊者、耶舍卡勘達卡子尊 者、須摩那(Sumana)尊者。 當時,僧團指派阿耆多(Ajito)尊者當安排長老比丘們住處者。 當時,長老比丘們決定在安靜怡人的瓦利卡園(Vālikārāma)滅除諍事。 當時,離婆多尊者對僧團白(郡esi,宣告)說:「尊者們,請僧團聽我說,假如僧團已 到適時,我當問一切欲尊者律。」 當時,一切欲尊者對僧團白(郡esi,宣告)說:「尊者們,請僧團聽我說,假如僧團已 到適時,我當回答離婆多所問的律。」 當時,離婆多尊者問一切欲尊者說:「尊者,角鹽淨是允許的嗎?」 一切欲尊者問說:「賢友,什麼是角鹽淨?」 離婆多尊者回答說:「尊者,允許把鹽存放在角器裡,想說:『沒有鹽的時候我將食用』 嗎?」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不允許的,賢友。」 離婆多尊者問說:「在哪裡制定的?」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在舍衛城;在經分別。」 離婆多尊者問說:「犯什麼罪?」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犯貯藏食物的心墮落(Sannidhikārakabhojane pācittiya)。 」 離婆多尊者說:「尊者們,請僧團聽我說,僧團對此第一事做判決,此事是邪法、邪律、 離導師之教。我對此下第一籌(Itipidaṃ vatthu uddhammaṃ, ubbinayaṃ, apagatasa tthusāsanaṃ. Idaṃ pa hamaṃ salākaṃ nikkhipāmi)。」 離婆多尊者問說:「尊者,兩指淨是允許的嗎?」 一切欲尊者問說:「賢友,什麼是兩指淨?」 離婆多尊者回答說:「尊者,允許過了日中之影的兩指非時而食嗎?」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不允許的,賢友。」 離婆多尊者問說:「在哪裡制定的?」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在王舍城;在經分別。」 離婆多尊者問說:「犯什麼罪?」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犯非時食的心墮落(Vikālabhojane pācittiya)。」 離婆多尊者說:「尊者們,請僧團聽我說,僧團對此第二事做判決,此事是邪法、邪律、 離導師之教。我對此下第二籌。」 離婆多尊者問說:「尊者,聚落間淨是允許的嗎?」 一切欲尊者問說:「賢友,什麼是聚落間淨?」 離婆多尊者回答說:「尊者,允許已食滿足的比丘,想說:『現在我將前往聚落間』食用 非殘餘的食物嗎?」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不允許的,賢友。」 離婆多尊者問說:「在哪裡制定的?」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在沙瓦提城;在經分別。」 離婆多尊者問說:「犯什麼罪?」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犯非殘餘食的心墮落(Anatirittabhojane pācittiya)。」 離婆多尊者說:「尊者們,請僧團聽我說,僧團對此第三事做判決,此事是邪法、邪律、 離導師之教。我對此下第三籌。」 離婆多尊者問說:「尊者,住處淨是允許的嗎?」 一切欲尊者問說:「賢友,什麼是住處淨?」 離婆多尊者回答說:「尊者,允許同一個界的眾多住處各別舉行布薩 嗎?」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不允許的,賢友。」 離婆多尊者問說:「在哪裡制定的?」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在王舍城;在布薩相應(uposathasaṃyutta)。」 離婆多尊者問說:「犯什麼罪?」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犯違律的惡作(Vinayātisāre dukka a)。」 離婆多尊者說:「尊者們,請僧團聽我說,僧團對此第四事做判決,此事是邪法、邪律、 離導師之教。我對此下第四籌。」 離婆多尊者問說:「尊者,同意淨是允許的嗎?」 一切欲尊者問說:「賢友,什麼是同意淨?」 離婆多尊者回答說:「尊者,允許別眾舉行僧團羯磨,想說:『我們將使前來的比丘們同 意』嗎?」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不允許的,賢友。」 離婆多尊者問說:「在哪裡制定的?」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在瞻波城的律事(Campeyyake, vinayavatthusmiṃ)。」 離婆多尊者問說:「犯什麼罪?」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犯違律的惡作(Vinayātisāre dukka a)。」 離婆多尊者說:「尊者們,請僧團聽我說,僧團對此第五事做判決,此事是邪法、邪律、 離導師之教。我對此下第五籌。」 離婆多尊者問說:「尊者,所習淨是允許的嗎?」 一切欲尊者問說:「賢友,什麼是所習淨?」 離婆多尊者回答說:「尊者,允許照著:『這是我的戒師所習行的,這是我的戒師所習行 的』來行嗎?」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賢友,所習淨有些是允許的,有些是不允許的。」 離婆多尊者說:「尊者們,請僧團聽我說,僧團對此第六事做判決,此事是邪法、邪律、 離導師之教。我對此下第六籌。」 離婆多尊者問說:「尊者,未攪拌淨是允許的嗎?」 一切欲尊者問說:「賢友,什麼是未攪拌淨?」 離婆多尊者回答說:「尊者,允許已食滿足的比丘飲用非殘餘的已經失去乳的狀態但還未 達凝乳(dadhi,酪)狀態的乳嗎?」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不允許的,賢友。」 離婆多尊者問說:「在哪裡制定的?」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在沙瓦提城;在經分別。」 離婆多尊者問說:「犯什麼罪?」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犯非殘餘食的心墮落(Anatirittabhojane pācittiya)。」 離婆多尊者說:「尊者們,請僧團聽我說,僧團對此第七事做判決,此事是邪法、邪律、 離導師之教。我對此下第七籌。」 離婆多尊者問說:「尊者,飲佳樓奇是允許的嗎?」 一切欲尊者問說:「賢友,什麼是佳樓奇?」 離婆多尊者回答說:「尊者,允許飲未釀熟 、未成酒狀態的酒嗎?」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不允許的,賢友。」 離婆多尊者問說:「在哪裡制定的?」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在憍賞彌城;在經分別。」 離婆多尊者問說:「犯什麼罪?」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犯飲酒的心墮落(Surāmerayapāne pācittiya)。」 離婆多尊者說:「尊者們,請僧團聽我說,僧團對此第八事做判決,此事是邪法、邪律、 離導師之教。我對此下第八籌。」 離婆多尊者問說:「尊者,無緣坐具是允許的嗎?」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不允許的,賢友。」 離婆多尊者問說:「在哪裡制定的?」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在沙瓦提城;在經分別。」 離婆多尊者問說:「犯什麼罪?」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犯應裁掉的心墮落(Chedanake pācittiya)。」 離婆多尊者說:「尊者們,請僧團聽我說,僧團對此第九事做判決,此事是邪法、邪律、 離導師之教。我對此下第九籌。」 離婆多尊者問說:「尊者,金銀是允許的嗎?」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不允許的,賢友。」 離婆多尊者問說:「在哪裡制定的?」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在王舍城;在經分別。」 離婆多尊者問說:「犯什麼罪?」 一切欲尊者回答說:「犯接受金銀的心墮落(Jātarūparajatapa iggaha e pācitti ya)。」 離婆多尊者說:「尊者們,請僧團聽我說,僧團對此第十事做判決,此事是邪法、邪律、 離導師之教。我對此下第十籌。 尊者們,請僧團聽我說,僧團對這十事做判決,這十事是邪法、邪律、離導師之教。」 一切欲尊者說:「賢友,這諍事已裁決、已平息、已止息、已善止息。賢友,然而,請你 在僧團中再問我這十事,使那些比丘得得以了解。」 當時,離婆多尊者在僧團中再問一切去尊者這十事,而一切去尊者也依所問的來回答。 《島史》和《律藏註》提到,當時,耶舍尊者所召集比丘共有一百二十萬位,僧團從中選 取七百位阿羅漢來結集教法 。 依據《律藏註》等的記載,第二次結集共舉行了八個月(Ayaṃ sa gīti a hahi m āsehi ni hitā.)。 在《島史》提到,當時跋耆子的比丘們不肯接受長老僧團的如法決議,在黑阿育王的支持 下,他們另外糾集了一萬個出家人,說:「他們既然把這些行為說成是邪法、邪律,但是 我們人數更多,我們另行作表決。」於是他們另立僧團,另行編輯自己的三藏。 被長老們逐出的跋耆子諸惡比丘,得到其他伴黨後,向眾人說非法。 召集了一萬人進行結集法,因此此法的結集稱為大結集。 比丘們的大結集是逆著教法來進行,破壞了根本結集而做了其他結集。 他們把某處所輯錄的經移到別處,破壞了律和五部尼柯耶的法與義。 比丘們對於方便說、非方便說、了義、不了義都不了知。 他們把相關的教說放到別處,那些比丘使原文失去眾多義理。 他們捨棄了一部分甚深的經與律,而造了其他類似的經與律。 他們捨棄了附隨、釋義、阿毘達磨六論、無礙解(道)、義釋和一部分本生經,造了其他 的(經與律)。 他們捨棄了名詞、性、措辭和文體修飾的自性,造了其他的(經與律)。 第三次聖典結集 關於第三次結集,與阿育王(Asoka)有關。由於阿育王在即位前殺了九十九個兄弟,但 即位後阿育王信仰佛教,並大力護持佛法,所以被稱為法阿育王(Dhamma Asoka)。因此 有些學把這個阿育王與佛陀般涅槃後一百年時的黑阿育王混在一起,認為他們是同一人, 其實這是錯誤的。黑阿育王的父親是蘇士那嘎王(Susunāga),而佛陀般涅槃後兩百十 八年即位的阿育王的父親是頻杜沙羅王(Bindusāra),怎麼可以把他們混為同一人呢! 《律藏註》提到,蘇士那嘎子‧黑阿育王(Susunāgaputta Kā āsoka)是他們的伴黨 (Tesaṃ susunāgaputto kā āsoko nāma rājā pakkho ahosi.)。 在第二次結集後,那些阿羅漢長老們觀察,預見到:再經過一百十八年後,華子城(Pā aliputta)的法阿育王將統治整個閻浮提,在他信奉佛陀的教法後,對佛、法、僧做大 供養。因此有很外道為了獲得利養而來到佛教出家。他們不但不放棄原本的邪見,而且還 將闡揚那些外道的邪說,如此使得佛教將生起很大的污濁、塵垢。 後來他們觀察到有一位提舍(Tissa)大梵天不久將會命終,於是他們去勸請他死後投生 人間,出家後建立正法,光興佛教,而提舍梵天也答應了。 當時有希嘎瓦(Siggava)尊者和強達瓦基(Ca avajji)尊者的年青比丘,是已經證 得阿羅漢果及四無礙解的三藏持者。於是這些長老們就請這兩位比丘未來一位去度化提舍 出家,一位去教他佛陀教法。 提舍(Tissa)大梵天從梵天死歿投生在目犍連(Moggali)的婆羅門家裡。希嘎瓦(Sigg ava)尊者以七年的時間到這戶婆羅門家托缽集食,想要度化提舍。後來他們家才逐漸對 希嘎瓦尊者有敬信心。 後來希嘎瓦尊者度化了提舍出家,不久之間,提舍沙彌就證得了預流果。希嘎瓦尊者要他 去向強達瓦基(Ca avajji)尊者學習三藏教法。就在受具足戒還不到一個戒齡(vass a),目犍連子提舍尊者就成為三藏持者。目犍連子提舍尊者增長業處後,也證得了阿羅 漢果。 頻杜沙羅王(Bindusāra)有一百零一個王子,阿育(Asoka)王子除自己和同母的弟弟 提舍王子外,殺了其他九十九位王子。 阿育王子在殺害親兄弟的那四年期間,還不即位灌頂為王來統治王國;四年後,在佛陀般 涅槃二百十八年時,就灌頂即位為王,統一統治整個印度〔閻浮提〕。 阿育王在即位後的前三年信奉外道,到第四年開始信仰佛教。他的父王頻杜沙羅是信奉婆 羅門教的,阿育王即位後每天也會供養飲食給婆羅門及婆羅門種姓的外道,以及般達郎嘎 派的遍行者(brāhma ajātiyapāsa āna鎍a pa ara gaparibbājakā)等六 萬人。 有一天,阿育王看見一位佛教的榕樹(Nigrodha,尼瞿陀)沙彌諸根寂靜,威儀具足,與 其他沙門有所不同。 其實榕樹(Nigrodha)沙彌的父親正是阿育王的長兄—須摩那(Sumana)王子,也就是頻 杜沙羅王(Bindusāra)的長子。 當阿育王子在要殺那九十九位王子之時,蘇馬那(Sumana)太子的王妃身懷六甲,而且不 久即將生產。這位王妃名叫蘇瑪娜(Sumanā),她變裝逃走,來到一座旃陀羅(ca āla)村,在旃陀羅村的村長家附近的一棵榕樹旁,樹神化現一間房屋,請蘇瑪娜王妃進 去,王妃便在那裡生產小王子。由於榕樹的守護,王妃才得以順利生下小王子,因此她把 小王子取名為榕樹(Nigrodha)。 旃陀羅村的村長提供食物來護持王妃及小王子,她們住在那裡有七年的時間。當時有一位 名叫大瓦盧那(Mahāvaru a)長老的阿羅漢見到因緣成熟,於是就前來度小王子出家。 當榕樹小王子剃髮之時,就證得阿羅漢果。 由於榕樹沙彌的威儀與言行,阿育王逐漸地信仰佛教。在阿育王信佛之後,原本每天供養 六萬個外道,從此改為每天在無憂寺(Asokārāma,阿育王寺)供養六萬位比丘,並在整 個印度建了八萬四千座寺院和八萬四千座佛塔。 由於阿育王的大力地弘揚佛法,對佛教的僧眾非常恭敬,每天都用大量的食物供養佛教的 出家人。當時有很多外道苦於生計,連吃飯都成了問題。於是他們自己剃了光頭,披上了 袈裟,冒充為佛教的比丘也來接受供養。當這些外道冒充為比丘後,他們並不是想認真地 學習佛法,卻把自己原來所信宗教的見解、修行方法也混雜到佛陀的教法當中來,用自己 原來所信宗教的觀點和方式來解釋佛法,仍然還是修行外道的那一套。 由於佛陀的正法受到擾亂,當時在無憂寺(Asokārāma,阿育王寺)正統的比丘們有七年 的時間不願意與那些假的僧侶在一起誦戒、舉行僧團羯磨。當阿育王知道此事後,感到很 震怒,想要整頓,於是派一個大臣去整頓僧團。結果這個大臣誤會了阿育王的意思。當他 到了無憂寺(Asokārāma,阿育王寺)之後,命令那些僧眾說:「國王派我來使令你們舉 行布薩。尊者們,請你們現在(和合)舉行布薩吧(ahaṃ ra嚭ā ‘uposathaṃ kārā pehī’ti pesito. Karotha dāni, bhante, uposatha”nti.)!」結果,那些比丘不 願意與外道、假僧侶一起誦戒。結果那個大臣很生氣,把比丘們一個一個抓起來,問他們 說:「你們要不要和合舉行布薩?」那些比丘們堅持說:「我們不跟外道一起舉行布薩( na mayaṃ titthiyehi saddhiṃ uposathaṃ karoma)。」結果就從僧團中的大長老開 始,一個一個地給殺了。 後來阿育王知道此事,感到很懊惱,又沒辦法解決。最後他從阿厚甘嘎山(Ahoga ga pa bbata)請了當時很有名的一位阿羅漢聖者,叫做目犍連子提舍(Moggaliputta Tissa) 大長老來整頓僧團。 據說,當時目犍連子提舍大長老召集下前來首都華子城(Pā aliputta,波吒厘子城)參 加裁決的比丘一共有六百萬位。在這六百萬位比丘當中,僧團選取了通達三藏、得四無礙 辯、通達三明的比丘共有一千位阿羅漢參加結集。在淘汰外道、整頓僧團之後,就舉行了 第三次結集,而阿育王為當時結集大會的護持者。 在這次結集中,長老們完整地誦出了《律藏》、《經藏》和《論藏》。依據《律藏註》等 的記載,第三次結集共舉行了九個月的時間才完成。 第四次聖典結集 第四次聖典結集 巴利三藏是什麼時候寫錄為典籍的呢? 西元前一世紀(約西元前43~29年間),由於當時有斯里蘭卡能背誦三藏的長老發生了生 命危難,為了預防教難的發生,也為了能更穩固地保存聖教,當時有五百位長老在馬達雷 鎮(Mātale)的阿盧寺(Alu Vihāra)舉行結集,把歷來口傳心受的三藏及其註釋誦出 巴利語來,用僧伽羅(Sinhala)字體刻寫在大型棕櫚葉上。由於後人不了解,把棕櫚葉 誤說為「貝葉」。 時間的關係,這堂課只能講到這裡。 祝大家平安快樂! 祝大家早證涅槃! 這篇是 覓寂 2015年12月10日在馬來西亞悉達林三藏研習營的講稿,當時聽眾大約35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3.141.166.9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51443552.A.495.html
文章代碼(AID): #1MWqLWIL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