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彌勒菩薩為什麼說《瑜伽師地論》?

看板Buddha作者 (上帝)時間9年前 (2015/03/14 01:37), 編輯推噓4(4015)
留言19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彌勒菩薩為什麼說《瑜伽師地論》? 原文:通說可結為十番二緣: 一、為法久住及利有情故。 二、為聖教已隱沒者重開顯;隱沒者倍興盛。及有情界中,有種姓者出生死;無種姓者脫 惡趣故。 三、為捨無見及有見故。 四、為成熟菩薩(種)姓人,唯依大教,遍於諸乘文義行果,生巧便智,斷障得果,自他 俱利。及二乘無姓,亦依大教,各於自乘文義行果生智斷伏,得自乘果,離惡趣故。 五、為執著邪教不信大乘者,及於深經種種意趣,迷亂誹毀者,令生信解故 六、為攝益樂略言論,及樂廣者故。 七、為立正論,及破邪故。 八、為顯三性有無;及世間、道理、證得、勝義四法門故。 九、為開隨轉、真實二種理門,令知二藏、三藏法教不違;及開因緣、唯識、無相、真如 四理門,令修觀行有差別故。 十、為示境別,令知諸法體、相、位別;及示行別,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別故。 解釋: 一、為法久住及利有情故。 第一個所為,就是為了佛法長久地住世在世間,是為了這件事。「及利有情」,這個以佛 法來利益一切有情識的眾生。這是《瑜伽師地論》的所為,就為這件事而說這樣的佛法的 。 這個我們人世間的事情,我們學習佛法的人,當然常常的會感覺到,人生活在世間,就是 小時候憑父母的照顧,然後到學校讀書,然後在社會上做事。或者是成功了,或者失敗了 ,或者失敗了以後又成功了,成功了以後又失敗了,不管怎麼樣,如果壽命長,就是老病 死;如果壽命短,還沒有老就死了,人的一生就這樣就完了。至於這個生命的以前,怎麼 一回事?生命以後,怎麼一回事?都不知道。就是迷迷糊糊的來了,迷迷糊糊的走了。 若是學習了佛法的話呢?就像有開個窗戶,開一道門,外面有廣大的世界,我們可以不受 老病死的苦惱,我們可以做一位清淨自在的聖人。這樣的事情唯有佛法才能做到。所以我 們若想要得到佛法的利益,就是得要學習佛法。學習佛法一定要有佛法住世,佛法若是滅 亡了,你到什麼地方、你讀什麼書,才能知道這件事?沒有,沒有這件事。在學校裡面讀 書,就是學你在社會上生存的本事、本領,至於說是轉凡成聖之道是沒有的。 所以佛菩薩的慈悲,為了法的久住,能利益眾生,而演說這部論的。 二、為聖教已隱沒者重開顯;隱沒者倍興盛。及有情界中,有種姓者出生死;無種姓者脫 惡趣故。 前面是第一番的兩緣,現在是第二番。 「為聖教已隱沒者」,就是佛所宣說的法語,叫做「聖教」。 「已隱沒者」,就是已經失傳了、沒有了。為什麼它會失傳呢?會隱沒了呢?會滅掉了呢 ?就是沒有人弘揚了。沒人弘揚,這個法門就隱沒了。 我們現在還算好,就是把所有的《藏經》,所有的經編集在一起,完全把它印刷出來,儲 藏起來。你不弘揚,《藏經》裡還是有,那還算好。但是不弘揚,雖然有,和沒有差不多 。不過也還是好,因為總會有人看上去,歡喜了,弘揚那一個法門,那一個法門還是可以 流傳的。 那麼古代的時候,沒有印刷,都是聽人背誦,同人把這部經背下來,這樣子一代一代的傳 下去的。那麼若沒有人背誦,也就是沒有人弘揚;沒有人弘揚,那麼這個法門就沒有了, 是這樣子。 所以「聖教已隱沒者重開顯」,為了這件事,再把它重新的開發出來、顯示出來,所以要 說這一部論。這可見《瑜伽師地論》裡面所包含的佛法非常的廣,不是一經、一論的事情 。 「未隱沒者倍興盛」,還在流行的佛法,它沒有失掉,沒有失沒,要加倍的興盛,所以要 說這一部論。 從這樣說呢?我們每一個人的根性不同,好樂不同,我歡喜這個法門,我就弘揚這個法門 ,這也是對。那個法門雖然也是好,但是我不歡喜,我就不弘揚,當然是也不能說不對。 可是若是從全面的佛法,在全面的一切眾生來說呢?每人的根性不同,好樂的佛法不同, 就應該有各式各類不同的法師,弘揚各類不同的法門,都應該有,應該是這樣子才好。 「及有情界中,有種姓者出生死;無種姓者脫惡趣故」,前面是在法的方面說。有隱沒的 、有不隱沒的。這一節呢?是在人的方面說。 「有種姓者」,這個「種」是什麼?就是種子。種子,譬如說谷,或者是麥,或者各式各 樣的植物,都有種子。由種子發芽,然後根、梗、枝、葉,開花結果。 這裡說這個種子呢?就是在人的心裡面有這樣、有這種功能,有出離生死得涅槃的功能, 得聖道的功能,在我們心裡面有這種功能,那就叫做「種」。 這種種子在佛法裡面說呢?分兩類,一類是本有的。就是你不須要去學習,在你的心裡面 就有這種功能,這是本有的種子。第二種呢?是熏習來的,你若不熏習就沒有,你要學習 你才有。這是另一種習所成性,修來的一種種子。這個種子分這麼兩類,分這麼兩類,在 唯識的經論裡面這樣說,在其他學派也有不這樣說的。 像《涅槃經》說:「一切眾生皆有佛姓」,那麼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就不說是有人有佛 性;有人沒有佛性,不是這樣。但是唯識上是這樣講,有人有佛性,有人沒有佛性。有的 人有阿羅漢的種姓,有辟支佛的種姓,有人沒有。有人有佛姓,但是沒有辟支佛姓和聲聞 姓;有人有聲聞姓和辟支姓,但是沒有佛姓;有人三乘種姓都沒有,也有這種情形。 現在這裡就是這樣意思,有種姓的人出生死,沒有種姓的脫惡趣。這個「姓」,有的文上 ,「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寫那個性;這裡是姓氏的姓,這意義也是一樣。譬如說這個 人姓張,他就是姓張;那個人姓李,就是姓李。那麼這樣說,說這個人有辟支佛姓,他就 是辟支佛姓;他沒有阿羅漢姓,沒有佛姓。這個人有佛姓;沒有阿羅漢也沒有辟支佛姓, 那麼他就是……,他只是這個姓,而不是那個姓,也有同樣的意思的。 有種姓的人呢?「出生死」,他若學習這個《瑜伽師地論》的話呢?他就能夠超出有生、 有死的苦惱境界,他能從這個生死的苦惱境界超出去,得解脫。因為有種姓的關係,你若 學習《瑜伽師地論》,那個種姓就會發動作用,你就能夠繼續的學習,繼續努力的修行, 就成功了。沒有種姓的人不行。沒有種姓,就像那個你沒有種下麥的種,無論如何,你怎 麼樣施肥,怎麼樣澆水,那它也不會發出來麥的芽的,沒有種就不行。所以「沒有種姓」 ,沒有三乘道果的種姓的人,那他不能出生死。 沒有出生死,就是在三界裡面流轉生死了。流轉生死,但是你若發心學習《瑜伽師地論》 呢?「脫惡趣故」,就可以解脫三惡道的苦惱,不會到地獄去,不會到餓鬼道,不會到畜 生的世界去。因為你相信了因果、善惡果報,不敢作惡事,那麼沒有因就沒有果了。沒有 惡因,就沒有惡果,所以就可以解脫三惡道的苦惱。你能夠學習五戒十善,那麼你就在人 天裡面享福了。 所以學《瑜伽師地論》的人,學習《瑜伽師地論》對於有種姓的人也能得到最好的利益; 沒有種姓的人也能得到好處。所以為了這件事,彌勒菩薩要說這部論的。 三、為捨無見及有見故。 這又是一番。「捨無見及有見故」,捨掉這個「有見」,棄捨這個「無見」。 這個有見、無見這個「見」,就表示不正確的執著。一種錯誤的思想,你對於它有深刻的 執著,才稱之為「見」。如果有…思想是錯誤,但是還在猶豫之中,那不能稱之為「見」 。 這個我們先說「有見」,什麼叫做「有見」?我們學習了《攝大乘論》,我們應該明白什 麼叫做「有見」。《攝大乘論》上說是「唯識無義」,一切法都是心的分別影像。離開了 心,沒有一切法的體性可得的,沒有一切法的體性可得。 譬如說我們看見個老虎來了,老虎來了的時候,你若知道這個老虎是心變現的影像。當然 老虎也是人,它的業力使令它得這樣的果報,也就是它那個業,它的心受業力的影響,現 出來這樣的影像。我們是人,我們也是一樣,我們也是前生有一點比較好的業力,這個業 力推動這個心,現出來這樣人的果報的影像,現出個影像來。這個影像就是心,心的分別 ,心的分別現出來影像,離開了心的分別,這個影像是沒有的。它沒有自己的體性,沒有 自己的體性的。 我感覺到這樣的理論,你在經行的時候你這樣思惟;或者是你在靜坐的時候這樣思惟。思 惟久了,你心裡面快樂,心裡面會快樂。就是一切、一切都是影像,沒有本身的體性的, 沒有本身的體性。這樣說就是一切是心,一切是心的影像,一切都是不真實,「凡所有相 ,皆是虛妄」,都是不真實的。 我們現在因為沒有學習佛法,或者雖然學習了佛法,我們沒有深刻的去思惟,對於這樣的 理論不明白,我們就執著是「不是影像,是真實的」。現在有老虎來,老虎是真的,不是 紙老虎,是真的,這就叫做「有見」,這叫做「有見」。 宋朝的朱熹〔口誤,應是程顥〕,他說:「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 余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當然朱子是有學問的人,他也是讀佛經,但是不是太信佛。 但是這個詩,若用佛法來講是有點意思。「雲淡風輕近午天」,天上這個雲很淡淡的,並 不是烏雲。太陽要到中午的時候,在這個時候我出外面去走一走。「傍花隨柳過前川」, 在花的旁邊、在柳的旁邊走過去,從這走走。正在走的時候,別人認為:「你這個人年紀 這麼大了,和小孩子一樣,還出來玩一玩!」來譏笑我。「時人不識余心樂」,你不知道 我心裡面的快樂。「將謂偷閒學少年」,說我這個人不用功,懈怠,不好好讀書用功,跑 到這裡學習小孩子玩、跑一跑,其實你不知道我心裡面的快樂。 這若用佛法來講,在經行的時候,你在寂靜處經行的時候,看一朵花也好,看見一棵樹也 好,都是「唯心所現」,都是畢竟空寂的,覓心了不可得,不是與第一義諦相應了嗎?這 樣子就沒有這個「有見」了,沒有這個有見了。這個我們沒能夠這樣學習佛法的人,就雖 然我們還是信佛的人,但是你是在有見裡面活動的,你還在有見裡面活動,還沒能在正知 正見裡面,還沒能做到這一點。 「無見」,無見是什麼呢?一切法都是如幻如化的,畢竟寂滅,諸法從本來常是寂滅相的 ,我們看不到這裡,我們就不承認有這件事。說是這個老虎是假的,老虎是真的嘛,老虎 撲上來,就把你咬死了,那怎麼是假的呢?我們不承認是假的,就是不承認這「依他起相 」。不承認有「依他起性」、「圓成實性」,所以叫做「無見」。 這一般的說,我不相信因果,那也是無見,也是無見。執著有一個我,是常住不滅的,那 也是有見,也可以包括在內的。 現在我們學習《瑜伽師地論》的話呢?你若認真地學習,就能棄捨這個無見,也能棄捨那 個有見,使令你得正知正見。使令你得正知正見,你就會到了佛的境界了,到聖人的境界 了,就沒有凡夫這個苦惱的事情了,就沒有這個事情了。 第一「敘所為」,我學習《瑜伽師地論》幹什麼?我學習它做什麼?學習《瑜伽師地論》 能令你捨無見、能令你捨有見,能令你超凡入聖了,有這樣事情。 四、為成熟菩薩(種)姓人,唯依大教,遍於諸乘文義行果,生巧便智,斷障得果,自他 俱利。及二乘無姓,亦依大教,各於自乘文義行果生智斷伏,得自乘果,離惡趣故。 這又一個兩番。 「四、為成熟菩薩姓人」,這個「菩薩姓人」,這個人是姓菩薩的。他是一方面,他內心 裡面有佛性;一方面,他發無上菩提心了。 這樣的人「唯依大教」,這是他不依小教,不依小乘佛法,那麼依這個大乘佛法,這個大 乘的佛教。 「遍於諸乘文義行果,生巧便智」,「遍」就是普遍的,不是一部分的。「於諸乘」,小 乘、中乘、大乘;就是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這個「乘」字就是車。我們漢人的佛教 ,對古德翻譯經的時候,用這個字。可是現在像法尊法師他們,從藏文的佛法翻成漢文的 時候,他直接就寫「車」。「大乘」就寫個大車,這樣我們也可能容易明白一點。這個「 乘」就是車,這個車在這裡有什麼意思呢?車是運…有運轉的意思,從甲地運轉到乙地去 ;從一個黑暗的地方,能把你運出來,到光明的地方去;從生死的地方,運你到涅槃的地 方去;從苦惱的地方把你運出來,到達安樂的地方去,那叫做「乘」。這個乘有這個意思 。 這樣的意義,只有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才有這種作用。我們若依人、天乘法,不行。 人乘、天乘,我們一般的只是學習五戒十善的、一般的善法,沒有這個作用。我們學習一 般的善法,也可以不到三惡道去,跑到人天的境界來。你不做惡事,我們修學善法,就可 以得到人間的富貴,和天上的大福報的境界,可以得到。但是不行!因為你得到了以後, 你還會迷惑,你到富貴的境界來了的時候,我們讀古書:「天子一怒,流血千里」,還會 做惡事,問題在這裡。說我沒有在三惡道,我在人間富貴,人間富貴還會做惡事。這個殺 盜淫妄的惡事還會做。還會,你還要回到三惡道去。說我到天上去;到天上,天上也是無 常的,也要死;死了以後,又可能到三惡道去了。這樣說呢,這個「乘」的義,這個車的 運轉的義不具足,因為你還沒能夠解脫苦,又回到三惡道去了。所以我們佛教徒,對於善 法是應該修,一般的善法都應該做。但是要知道,修學無漏的戒定慧是很重要的,是很重 要,因為那才能究竟的解脫苦。 這裡面說這個「菩薩姓人,唯依大教,遍於諸乘」,不但是一佛乘,乃至聲聞乘、辟支佛 乘。 「文義行果,生巧便智」,這個「文」就是教,文就是這個…就是你說話也是文,「聲名 句文」,這個文字是「文」;你說話,話裡面有文,也是文,就是教(佛教那個教)。就 是能詮義理的文句,義是所詮顯的,能詮的文和所詮的義。或者是屬於聲聞乘的、辟支佛 乘的、一佛乘的文義。「行果」,你學習這個文義,你就會得到一種「聞所成慧」,然後 「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得到聞、思、修這三種智慧,然後你就開始修行。「文義 」屬於解。解、行,由解而行,這個「行」呢?就是止觀了,修學止觀,這時候叫「行」 。你若有行,這就是有因,有因就會得「果」,小乘就會得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 乃至阿羅漢果;大乘那就是得無生法忍了,十地菩薩到無上菩提,就是得果了;辟支佛道 ,辟支佛乘的文義,當然也是得辟支佛果。是有行就有果,就現前了,叫做「生」。這個 諸乘的文義行果,你能夠「遍於諸乘文義行果」的學習,普遍地學習。 「唯依大教」,是在大乘佛法裡面學習一切乘的文義行果,結果你就生出來「巧便智」, 善巧方便的智,這個是什麼呢?就是你得到了通達的智慧了,你通達了三乘文義的這種智 慧。這個智慧是很巧妙的、很銳利,得到了這種智慧,「生巧便智」。「斷障得果」,你 得到這個智慧,這個智慧是有深淺的不同,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所成慧有 有漏的、有無漏的不同。由有漏而無漏,這個時候呢?「斷障得果」,就把這個愛煩惱、 見煩惱,是障,它障礙我們學習佛法,障礙我們修學聖道。現在你能夠逐漸地增長聞思修 的智慧,不斷地修學止觀,這個智慧增長力量大了,就能斷除去這一切的障。或者是煩惱 障、業障、報障,都是障。斷除這個障礙了,你就得果了,得到聖道的果位了。 這個這麼多的障礙裡面,最重的就是煩惱,煩惱障,煩惱障是很厲害的。你若常常的修學 聞思修的智慧,常常修止觀呢?就能把煩惱調伏下來,能夠降伏下來,使令它不發生作用 。就算是偶然的失掉了正念,但是正念一起來,煩惱就停下來,那麼你就有一點…有斷障 的希望了,「斷障」。 這個另外我們說這個報障,報障就是這個身體,這是報障。譬如說我有了重病,其實也是 報障。這個報障,我們凡夫如果沒有病痛的時候,這個四大調和的時候還好一點,還是好 一點,行住坐臥還都是自由的,自由自在的。若是有了病的時候這個報障就加重了。可是 若是你的止觀修得好的時候,這個報障也減輕,報障減輕。 尤其是你若得到欲界定的時候,欲界定到最後的時候,這個報障也是減輕,就是這個身體 不感覺到有這麼一大塊,感覺到有若無的樣子,這個身體,那這個報障就減輕了。 所以這個煩惱障也可以調伏;這個報障也可以調伏;還有就是業障。業障呢?這個地方呢 不那麼明顯。但是你若常用功修行你會感覺到,你就會感覺到什麼事情呢?譬如說是靜坐 ,靜坐的時候就是不相應,想要使令心寂靜,它就不寂靜,它就是東想西想。想要明靜而 住,哦!不,它要打昏沉,就昏沉。不是昏沉就是散亂;不是散亂就是昏沉,你想要寂靜 住、止觀相應,很難。 但是呢,你多懺悔,你讀大乘經論,你多念大悲咒,這個業障若消除的時候,就不是了。 你坐的時候,你要「奢摩他」,就奢摩他;你要「毗缽捨那」,就毗缽捨那,它就相應。 所以這些、從你日常的修行上,你也會感覺到這個業障消除、沒消除,你也會感覺到。 我們說這個…頭多少年,很多人打筆仗,為這個是「帶業往生」、「消業往生」的事情打 筆仗。但是你讀這個《十六觀經》很明顯的,就是「帶業往生」,是帶業往生。那個《十 六觀經》的下三品裡面,說是這個眾生,在娑婆世界的時候破齋犯戒,造了很多的惡。但 臨命終的時候,遇善知識的教導、幫助、加持,你還能夠念佛。你正念一生起來,你念阿 彌陀佛,阿彌陀佛放光接引,就往生了。那麼你造的罪呢?造的罪就帶走了,還是沒有消 。說是消除了很多;消除了很多,還有很多沒有消;沒有消就帶去了。帶去了,但是你在 下三品上看,觀世音菩薩為你說法,為你說諸法實相,來滅你的罪。這就可以知道是帶業 往生。所以這個業障是不容易完全消除。不容易完全消除,但是經論上佛菩薩大智慧,他 也說出一個分寸來。就是這種罪業它能夠使令你到三惡道去受苦,這種罪業沒有消除,它 就是障。到得無生法忍的時候,得初果的時候,這種罪消除了,就是消業。所以從這樣的 …這個經論上這樣講,只有聖人才能消業往生;凡夫都是帶業,只有聖人才是。但是我們 雖然說是帶業往生,你的信願行的資糧也要強一點,不然的話,你不能往生,那個罪業還 是發生作用,障礙你的。 所以現在這上面說「斷障得果」,就是我們要修這個戒定慧,修這個止觀,你要不斷的加 強,你才能「斷障」,才能「得果」。小乘開始,得須陀洹果;大乘開始,得初歡喜地, 得無生法忍了,「斷障得果」。 「自他俱利」,你若得到聖道以後,你有能力繼續修行,來利益自己;也有能力弘揚佛法 ,廣度眾生了,所以自己和他人都能得到利益。這句話呢?沒得聖道以前,這事靠不住, 是不是自利?能利他?都靠不住的。得聖道以後這件事才決定了,決定是能做到這一點, 所以「自他俱利」。 這是說這個菩薩種姓人,他在大乘佛法裡面,普遍地學習一切佛法,最後他得到巧便智, 能斷障得果、自他俱利。這件事呢?你學習《瑜伽師地論》可以成就。 「及二乘無姓」,這個二乘就是有聲聞種姓、有辟支佛種姓的人,叫二乘。「無姓」,就 是沒有三乘種姓的人。「亦依大教,各於自乘文義行果生智斷伏,得自乘果,離惡趣故」 ,他若學習《瑜伽師地論》的話呢,他也能夠依據這個大乘佛法。「各於自乘」,聲聞乘 就依據聲聞乘去修行;辟支佛乘依辟支佛乘的法門去修行。各於自乘的「文義行果生智」 ,能「斷」障,能「伏」,「斷」之前先是伏,能降伏煩惱障、業障、報障;進一步就能 斷除一切障。「得自乘果」,你得到你本身那一個法門的果,聲聞乘得聲聞乘果;辟支佛 乘得辟支佛乘果。如果無種姓的人呢?他「離惡趣故」,就可以不墮落三惡道了。 五、為執著邪教不信大乘者,及於深經種種意趣,迷亂誹毀者,令生信解故。 這是第五個,這第五番。「為執著邪教」,這個人他不相信佛法,執著其他的宗教。不相 信大乘佛法的人,對於大乘佛教他不相信,這樣的人,這是一種人。「及於深經種種意趣 」,及於這個佛法的經論,除了人天乘的法門之外,屬於出世間的三乘的經論都是「深經 」。「種種意趣」,各式各樣的道理,它裡面的意義。「迷亂誹毀者」,他迷惑,不知道 怎麼回事,而作誹謗,毀破的人。「令生信解故」,他若肯學習這一部《瑜伽師地論》呢 ?他會相信大乘佛法,改邪歸正。他能對於深經種種意趣而不迷亂,也不誹毀了,能生信 心,還能夠通達裡面的道理。 佛法說「生信」,這個信是建立在智慧上面的。由於你通達了佛法,有了智慧,你才相信 佛法是怎麼回事。不是說:「我的好朋友叫我相信佛法,我就相信」,就算是相信了,不 牢固!所以一定要本身生出來智慧以後,你從你自心上生出來智慧,觀察世間上一切道理 ,「哦!佛法是對的,佛法是真理」,你才能有信、有解的。 我現在我感覺到「執著邪教」,不相信佛法的人,這些人都很容易度化,我感覺不是很難 。當然,各有因緣。因為什麼他容易度化?因為他本身沒有智慧,本身沒有智慧,他相信 的那一點很容易就破除去了,所以應該容易相信佛法,應該是容易,不是難。問題就是有 障,這個障,障住他。就是那個窗戶(現在這個窗戶是玻璃窗),過去時代就是鋪上一層 紙。這一層紙,就是譬喻那個人不信佛法的障,那層紙很容易就可以捅破了,但是你若不 捅,它就不破。所以我感覺到…這個《大般若經》上也說到,一切眾生不是太難度,不是 太難度,都是容易度化的。不過這個話,就是從某一個立場來說的,不是太難度。 「為執著邪教不信大乘者,及於深經種種意趣迷亂誹毀者,令生信解故」,說這一部《瑜 伽師地論》的。 六、為攝益樂略言論,及樂廣者故。 這個第六番。第六番「為攝益」,這個「攝」這個字,就是接引的意思,可以這樣講,接 引的意思。這個「益」,就是來饒益他,使令他得到真實的好處,叫「益」。 「樂略言論及樂廣者故」,這個人的根性是這樣,有的人歡喜簡略,太廣了不歡喜,歡喜 簡略的言論。「及樂廣者」,有的人簡略,他不歡喜,歡喜詳細一點,廣博一點。那麼這 兩種人來學習《瑜伽師地論》也都能合適的。 這個《瑜伽師地論》裡面,譬如說這一大段文很廣,但是最後會有幾句把這一大段文的要 義,用幾句話說出來,這《瑜伽師地論》有這種事情。所以裡面有略,也有廣;有廣也有 略。歡喜略的人也合適;歡喜廣的人也合適。 所以對這兩種人,這個《瑜伽師地論》也能攝益他,能引導他,使令他進一步的在佛法裡 面有成就的。 七、為立正論,及破邪故。 我們昨天開始,說到《瑜伽師地論》。學習《瑜伽師地論》會得到什麼樣的功德?也就是 說這個造論的人,他造論的目的是什麼?一共有「十翻兩緣」,昨天講過了六翻。現在是 第七翻。 「為立正論」,為了建立正確的、沒有過失的理論,這個教、行、理的這一切的「論」、 議論。 「及破邪故」,破斥一切有過失的議論。 這個「正」、「邪」這裡面的意思,應該是說有兩種,一種是世間上的愚迷的境界,都算 是「邪」,因為它能令人苦惱。這佛法是能令人離苦得樂的,所以叫作「正論」,這是一 種「正」、「邪」。 第二種是我們學習佛法的人,學習的不對,搞錯了,以邪為正,那叫作「邪」。 現在要建立正論,破斥邪論,多數還是屬於後一種,就是在佛法裡面搞錯了。這件事,如 果我們常常的、時時的學習佛法,就會很容易的會認識到這裡。如果我們不是…不學習經 論的話,我們不知道這件事。我們只是聽人說話,你不去看經論,你很難知道這件事,而 這件事對人的傷害是特別大的。不管是佛法來到中國,佛法在印度,都有這種問題。 現在這個造論的這個作者是大慈悲心,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為立正論及破邪故」,而 造這一部論的。 八、為顯三性有無;及世間、道理、證得、勝義四法門故。 這第八番的兩緣,第一緣是「為顯三性」的「有無」,「三性」就是三自性,遍計所執性 、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三性。「三性」的「有無」,這個「遍計所執」是畢竟空的,是 沒有這麼回事,所以那是「無」;「依他起」是如幻有;「圓成實」是真實有,那叫作「 有」。要顯示三性的有無,而造這一部論的,使令人能夠覺悟到這裡。 這三性的有無,我們在學習《攝大乘論》的時候,這第二章(十大章,十種殊勝殊勝語, 就是第二種),就是那第二種殊勝殊勝語「所知相」,倒是說得很清楚了。 「及世間、道理、證得、勝義四法門故」,這是又一種緣。這個「世間」是什麼呢?其實 就是「遍計所執」,就是社會上這個士、農、工、商的這一切的事情。譬如說是耕田的、 務農的、或者是作生意的、或者是做工藝的、或者是讀書的、或者是在政府作事的,這都 是屬於「世間」。 這個「道理」呢?就是超越世間的了。就是釋迦牟尼佛出現了世間,為我們開示的佛法, 那是有道理的。是說…譬如說五蘊,說十二處、十八界,說這個苦、集、滅、道,這一切 的事情。那麼這些佛法,這是有道理的。「道理」,這個「道」字就是「道路」,這個道 路可以從這裡通到另一個地方去,就叫作「道」。如果閉塞了、阻塞了,通不過去了,那 就不是道理了。現在這裡說「道理」呢?就是按照佛法的戒定慧的道理,能使令你從三界 的苦惱的境界得解脫,是能通達無礙,所以叫作「道理」。 這個「證得」,「證得」就是按照佛說的這個苦、集、滅、道的道理去修學,有成就了, 你得須陀洹果了、得斯陀含果、阿那含果、得阿羅漢果了,那麼就叫作「證得」。有成就 了,那叫作「證得」。 這個「勝義」,就是前面說「證得」還是約人說,這個「勝義」就是所證得的。就是一切 阿羅漢、辟支佛、到佛的境界,他們成就的廣大無分別的智慧,所證悟的第一義諦,名之 為「勝義」,叫作「勝義」了。 「四法門故」,這是四種法門。「世間」的是一些凡夫生活的事情;「道理、證得、勝義 」這是出世間的聖人的事情,那麼加起來就是「四法門故」。在《瑜伽師地論》裡面,在 本論裡面,會說到這些事情。 九、為開隨轉、真實二種理門,令知二藏、三藏法教不違;及開因緣、唯識、無相、真如 四理門,令修觀行有差別故。 現在說到第九。「為開隨轉、真實」,這個「隨轉」和「真實」怎麼講呢?就是佛說法… 是大略的說呢?就是這兩種方法,一個是「隨轉」,一個是「真實」。這個「隨轉」是什 麼意思呢?就是隨順學習佛法的人的根性而轉。根性裡面有利根、有鈍根,那麼佛就隨著 根性的不同,宣說出來各式各樣不同的佛法。隨順眾生的根性而開示佛法的,這是一部份 。「真實」是佛自己的智慧,隨順佛自己的智慧宣揚這樣的佛法。這個佛法是沒有…不是 方便的,是真實的,佛法是這樣子的。隨順眾生的根性,那個佛法就是裡面有一些遷就, 有一些方便的地方,是這樣意思。 佛這樣子為眾生說法就是「開」,這個「開」在這裡也可以說是建立的意思。建立了這兩 種佛法,一個是「隨轉」,一個是「真實」。建立了這兩種佛法,這兩種都是入理之門, 所以叫作「理門」。這按唯識的態度來說,唯識的法門那就是真實了,其他的當然就是方 便了。就是這個「隨轉」,有個「權」的意思;「真實」就是「實」,「權」、「實」兩 種法門。 「為開隨轉、真實二種理門」,這兩種理門,並沒有矛盾。「令知二藏、三藏法教不違」 ,我們學習了這樣的佛法之後,也就是學習這個《瑜伽師地論》。學習這個《瑜伽師地論 》呢?你就會知道「二藏、三藏法教不違」,「二藏」就是菩薩藏和聲聞藏。或者說菩薩 藏就是「真實」;聲聞藏就是「隨轉」了。「三藏」就是經律論。菩薩藏裡面也有經律論 ,聲聞藏也有經律論。聲聞藏一般說就是小乘佛法了,菩薩藏就是大乘佛法,這兩種佛法 裡面都有經藏、有律藏、有論藏,有這三藏。 「法教不違」,這兩種佛法裡面的內容並沒有矛盾,它們是可以互相貫通的,並沒有矛盾 。由學習小乘佛法,也可以進一步回小向大來學習大乘佛法。學習大乘佛法的人也應該學 習小乘佛法,不應該互相障礙,互相誹毀,不應該是那樣子。 「及開因緣、唯識、無相、真如四理門,令修觀行有差別故」,這底下呢?又說出來四種 法門。「及開因緣、唯識」,這地方,「因緣」是一種、「唯識」是一種、「無相」是一 種、「真如」是一種,四種理門。 這個「因緣」呢?就是緣起,佛說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生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 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這就是「因緣」。比如說十二緣起嘛,「無明緣行、行 緣識、識緣名色、…,乃至生緣老死」,一共是十二種。「此有故彼有」,因為有這一樣 事,才有那一樣事。那一樣事的有,一定先有那一種事,後來才有這種事。不然的話,那 件事不能有。這個是有「無明」才能有「行」、有「行」才能有「識」、有「識」才能有 「名色」、…,乃至到有「生」才有「老死」,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若「無明」滅掉了,「行」也就滅了。「行」若滅了,「識」也就滅了。 這「十二緣起」在《瑜伽師地論》裡面說得很詳細、很詳細的。我們舉一個例子,比如說 這個…拿這個人來說、拿我們人來說。人死掉了,這個人現在他是個男人,死掉了以後他 沒到三惡道去、也沒到天上去,還作人,但是做了女人了。這個男人死掉了以後,還回到 人間作女人了。這個事情,比如說我們這個男人在生存的時候,他的內心自然是知道自己 是男人,總是男人的想法去思惟分別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的,一定是這樣子。可是死掉了 以後去做女人的時候,她就不是。她就是用女人的心去分別一切色聲香味觸法。原來他前 一剎那是男人,後一剎那就是女人了,他為什麼會這樣子呢?這種分別心,「無明緣行、 行緣識」,就是這個「識」就是分別心,為什麼會這樣分別呢?就是「行」,就是這個「 行」的關係。「行」就是業力,這個業力使令他這樣子。說「此有故彼有」,因為有這樣 的業力,所以會有那樣的識。譬如說在生的時候是女人,死了以後他來生變成男人了,他 也是一樣,前一剎那是女人,後一剎那就是男人,是男人的想法。為什麼會這樣呢?就是 這個「業力」,業力會使令人這樣子,所以「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佛說…這 個、種話就是《阿含經》上說這樣的佛法,別的大乘經論也是有。這個道理,我認為非常 的堅定,不可破壞的。所以叫作「因緣」,就是說一切法都是因緣有的。 當然這樣說「因緣」呢?就是還是大概的這樣說。在這裡我們不妨…說因緣應該包括一切 的佛法都在內的,並不只限於一部分的佛法的。可是在這裡說,說是一共分四種,那它就 單獨說。一切世間,加上小乘佛法這個部分,都叫作「因緣」。 底下「唯識、無相、真如」那這是大乘佛法了。大乘佛法裡面,分成兩部分,就是一個唯 識、一個無相。如果說把「真如」也算是獨立起來,那麼就是「如來藏」,這麼解釋也可 以。「唯識」是一個法門;「無相」就是般若的法門,就是【中觀】這個學派的法門,「 真如」就是如來藏的法門。但是在這個地方,我看這個意思不是這樣,不是這樣意思。 這個「唯識」的法門呢?簡要的說,就是《攝大乘論》是最好了,它簡要的介紹唯識的法 門。就是…它是說把一切法都統攝在心裡面,統歸於一念心裡面,來建立一切法的,唯識 是這樣子。 這個「無相」呢?就是「一切法自性空」,它不這樣說。它不說一切法是唯心所現,它不 這麼講。就直接說一切法是因緣有、自性空,是這樣講。發無上菩提心可以得無上菩提, 這是「無相」的法門。 這個「真如」是什麼呢?真如就是小乘佛教的學者、大乘佛教的學者所證悟的理性是平等 的。這是在我們學習《攝大乘論》的時候,曾經講到這裡。這和中國【天台宗】、【華嚴 宗】說得不一樣。我們這個…當然這都有聖言量的根據,也並不是自己隨便云云。這個這 一段文應該這麼講。 「四理門」,這四種理門,就是「因緣、唯識、無相、真如」。 「令修觀行有差別故」,叫我們知道修學聖道的觀行是不一樣的。你比如說是這個小乘學 者修習止觀是一樣;唯識學者修習止觀是又一樣;這個中觀的學者他修這個止觀,也是不 一樣,是有差別的,這個修行的方法是不一樣的。那麼這在《瑜伽師地論》裡面,都有詳 細的解釋。 十、為示境別,令知諸法體、相、位別;及示行別,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別故。 現在這是最後一番,也有兩緣。「為示境別」,這個「示」就是開示,也就是說明的意思 。說明這個種種境界的差別,譬如三惡道的境界、人間的境界、天上的境界;這個散亂心 人的境界,和有禪定人心的境界,乃至到聖人的境界;阿羅漢乃至到佛的境界,都是不一 樣的。我們人啊…人的境界當然是也不同於三惡道、也不同於天、也不同於佛。但是人, 有的地方的人有文化,能讀書,智慧開發了多少,就會很武斷的:「我沒有看見的事情都 沒有!」就是這樣子,就是我看得見的境界是真實的。其實不是這樣子。所以在佛的智慧 能通達無量無邊的境界,能通達自己的境界,也通達一切眾生的境界,是「為示境別」。 「令知諸法體、相、位別」,「為示境別」這句話是總說的,這底下是別說。叫我們知道 一切法的體性、相狀。表現於外的是「相」狀。它本身的事情叫作「體」。這些體狀、體 相是不一樣的,體狀是不相同的。就是剛才說的,由三惡道、乃至到佛都是不一樣的。因 為人的業力不同,這個分別心也不一樣,所以所感到、所得到的境界都是不一樣的。 「位別」,這個「位」有深淺的不同。這個地位,在人的境界地位有高低。用這高低來解 釋這個「位」也算是合適了,就是有差別,是不一樣的。你就人間的這個富貴、貧賤也都 是不一樣。所以是「令知諸法體、相、位別」不一樣的。 你就按我們人,這個牆壁,我們不能從這個牆壁過去,能擋住你;但是鬼就不同,鬼他從 這裡是無障礙的,從牆壁可以過去;從這個地也可以自由的出入,這境界不一樣。有的眾 生在水裡面能生活,若是人就不行,所以這個境界是有差別的。 但是這裡面主要是說凡、聖的不同。這個凡夫的境界也有種種差別,聖人的境界也有種種 差別。但是聖人是大自在、是安樂的;人是很苦惱的。像這個《楞嚴經》裡面說到這些魔 鬼的境界。這個魔鬼會有種種神通,自在的,但是他怕刀,就會有些個別的事情。你說他 有這種神通,說是我們認為他了不起,不是,他有的時候還是不行。說是我們靜坐的時候 ,若用功修行會有魔鬼來搗亂,但是魔鬼怕什麼呢?怕鏡子、像我們人用的那個鏡子。所 以這個修行人,你後面放一個鏡子,那個魔鬼他怕你,他怕鏡子。若人呢?沒有這個問題 。所以各式各樣的境界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令知諸法體相」,這個高、低,深、淺的不 同。 「及示行別,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別故」。前面這一段說「令知諸法體、相、位別」, 是說我們已經遭遇到的境界。「及示行別」,這是你要重新創造。這個「行」是我們重新 創造的一種活動。 當然一般人的境界是為了生活、為了享受,作種種事、作種種事情。但是在佛教徒的立場 ,這個「行」是感覺到我們對於當前的一切事情都不滿意,要重新創造一個生命的時候, 那叫作「行」。這個「行」也是有差別的,也是不一樣的。不一樣的,主要是什麼呢?這 地方說「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別故」,前一番「為示境別」這句話是總說的;「令知諸 法體、相、位別」是別說的;這一句「及示行別」也是總說的;「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 別故」,這是別說的。 這個「行別」是什麼呢?主要指三種佛法,三乘,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這三種佛法 。三種佛法裡面有方便、有根本、有果的不同,每一種佛法都有這三種不同。 這個「根本」是什麼呢?「根本」是發心,譬如說是這個聲聞乘的佛法,要發出離心,這 是「根本」。這個發出離心也就是發願,你有這樣的志願:「我感覺到生死是苦,我想要 得解脫」,你有這樣的堅定的意願,然後你才能夠有戒定慧的修行,所以這個發願是個根 本。 這個「方便」呢?就在凡夫位的時候的修行,叫作「方便」;入了聖位以後叫作「果」。 聲聞乘也有這三種,辟支佛乘也是有,乃至一佛乘也是有,有這種差別。 我們學這個…彌勒菩薩造這部論,就是「為示境別」、「為示行別」,是這樣意思。「令 知諸法體、相、位別」,「令知三乘方便、根本、果差別故」,是這樣意思。我們若學習 這部論,也就會得到這樣的知識,得到了這樣的智慧了。 如是等類所為諸緣,處處經論種種異說,當知皆是此論所為。 這一句話總結前面這「十番兩緣」。前面這麼多的類,也可以說是十類。「所為諸緣」, 這就是本論所希望成就的這麼多的因緣。「處處經論種種異說」,這是說到其他的經論裡 面。佛在…我們的佛陀在各地方所演說的經,乃至佛的弟子所造的論,經裡面、論裡面有 種種不同的說法。說到學習佛法得到什麼什麼好處,這些事情。「當知皆是此論所為」, 我們應該知道都是此《瑜伽師地論》所成就的。 這是這個…這「十番兩緣」是《瑜伽師地論釋》,那個最勝子菩薩造的,《瑜伽師地論釋 》是誰作的呢?是印度的最勝子所造的。他說《瑜伽師地論》有「十番兩緣」的所為,有 這樣的不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20.129.163.246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426268276.A.022.html

03/14 15:09, , 1F
要說瑜伽師地論是彌勒菩薩所說是非常爭議的事情
03/14 15:09, 1F

03/14 15:10, , 2F
也許就是作者自己寫的,感覺自己太厲害了,又怕別人不信
03/14 15:10, 2F

03/14 15:10, , 3F
就假托是彌勒菩薩說的。
03/14 15:10, 3F

03/14 15:13, , 4F
這種假託彌勒的經論應該用最嚴謹的態度去檢視。
03/14 15:13, 4F

03/18 10:41, , 5F
想請問一下Uguar大大,如何驗證這部論是假託彌勒菩薩說?
03/18 10:41, 5F

03/18 10:43, , 6F
不是要引戰,只是很好奇Uguar大大的驗證方式是?
03/18 10:43, 6F

03/18 17:54, , 7F
並不是我要驗證瑜伽師地論不是彌勒菩薩造,而是要說瑜伽
03/18 17:54, 7F

03/18 17:55, , 8F
師地論根本無法驗證是彌勒菩薩說的。因為彌勒菩薩如果有
03/18 17:55, 8F

03/18 17:55, , 9F
也是佛世時的人物。
03/18 17:55, 9F

03/18 17:57, , 10F
瑜伽師地論的出現是佛滅後九百到一千年間的事。
03/18 17:57, 10F

03/27 23:33, , 11F
作者有好幾個 不然就是活了幾百歲 才寫得出來
03/27 23:33, 11F

03/27 23:40, , 12F
相傳為無著經由禪定上升至兜率天親自從學於彌勒菩薩
03/27 23:40, 12F

03/28 00:10, , 13F
這一點都不可信,佛陀在外道求道時就已經能到最頂的非想定
03/28 00:10, 13F

03/28 00:12, , 14F
並沒有去聽取天界有誰在說法
03/28 00:12, 14F

03/28 00:13, , 15F
假托成分太高了。
03/28 00:13, 15F

04/18 14:31, , 16F
U大你的推論有問題,彌勒淨土是不共土,要特別的願力才看的
04/18 14:31, 16F

04/18 14:32, , 17F
到,不然那麼多的外道早就都學佛啦~~
04/18 14:32, 17F

04/18 14:33, , 18F
心不相應,啥都看不到~當初佛陀未悟時曉得有彌勒嗎? 不言
04/18 14:33, 18F

04/18 14:34, , 19F
可喻矣~~
04/18 14:34, 19F
文章代碼(AID): #1L0o1q0Y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