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中研院發現躁鬱症基因

看板Biology作者 (Bloody Monday)時間14年前 (2010/04/15 00:2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415/128/23wfx.html 2010/04/15 00︰07 【記者蘇湘雲/台北報導】 中研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團隊與台灣二十五家醫院找到四種華人第一型躁鬱症致病基因 ,其中三種為全球首次發現這些基因竟和躁鬱症有關。中研院特聘研究員鄭泰安教授表示 ,這項發現有助研發躁鬱症新藥,期待未來可以依據患者基因型態量身打造適合藥物,減 少藥物副作用傷害。 這項成果於二○一○年四月十三日發表在國際重要專業期刊「分子精神醫學」( Molecular Psychiatry)。中研院生醫所研究助技師李明達博士、陳建勳博士分別負責基 因型鑑定與資料分析。 研究團隊利用高密度基因型鑑定方法,分析一四○九位台灣華人第一型躁鬱症患者基因, 為亞洲華人首次大型躁鬱症基因研究,研究中找到四個致病基因,包括SP8、ST8SIA2、 CACNB2和KCTD12,其中三個基因:SP8、CACNB2與KCTD12為全球首次發現和躁鬱症大有關 係,日後還需要在其他人種身上加以驗證。 鄭泰安教授解釋,第一型躁鬱症屬於情感性精神病,其主要特徵為患者會反覆發生躁症( mania),大約一半的患者也會出現鬱症(depression)。而第二型躁鬱症一定要鬱症, 不過躁症往往比較輕微,患者可能一段時間憂鬱,中間突然high兩、三天,由於診斷不易 ,所以研究對象以第一型躁鬱症為主,疾病遺傳機率在八十%左右,且為多基因遺傳模式 ,罹患第一型躁鬱症的人數大約占全球六十億人口一%。 鄭泰安教授解釋,醫界有人認為,第一型躁鬱症源自腦部發育障礙,而SP8與ST8SIA2這兩 種基因主要負責胚胎時期腦部發育,支持這種說法。也有研究認為,腦部離子不平衡可能 引發第一型躁鬱症,CACNB2、KCTD12正是管控人體內鈣離子與鉀離子通道的基因。 鄭泰安教授指出,以治療躁鬱症的鋰鹽類藥物為例,有些患者服用藥物後出現長痘痘、手 抖、甲狀腺功能低下等副作用,大約有四成患者對藥物沒有反應。現在發現的躁鬱症致命 基因或許能幫助研發新藥,讓藥物作用更精確,未來也許可以針對不同基因型用藥,以降 低患者發病頻率,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8.223.112
文章代碼(AID): #1BnUrmUU (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