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解] 入侵台灣駭客:陸域外來種

看板Biology作者 (Rejoyce )時間16年前 (2008/06/11 11:5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Ecophilia 看板] 作者: Waitingchen (Rejoyce ) 看板: Ecophilia 標題: [見解] 入侵台灣駭客:陸域外來種 時間: Wed Jun 11 09:17:19 2008 http://e-info.org.tw/node/33823 入侵台灣駭客:陸域外來種 作者:許嘉錦(林業試驗所研究人員) 外來種的引進,為人類在糧食、園藝、寵物等方面提供了不同的需求, 並且隨著人口的增加,引進的頻率、數量和種類也愈來愈大。但是這些 為數眾多的外來種中,約有1%會成為入侵種,它們在台灣的環境中生根 立足,更造成嚴重的生態破壞、健康威脅或是經濟損失。 基於社會的生存和發展,外來種生物的引進難能避免,然而政府應該審 慎評估有意引進的生物,並嚴格監控可能偷渡(意外引進)的入侵種名 冊;對於不幸已經進入的入侵種,更應在黃金時效內,除滅事態尚能控 制的災情。目前粗估台灣約有3000以上的外來種,約有200種屬於入侵 種,本文選介生活周遭常見的幾種入侵種,期盼能強化民眾對入侵種的 認知,幫政府撐起監控預警的大傘,也張大防堵的網,讓我們得以坐擁 外來種之利,而無入侵種之害。 紅耳泥龜 紅耳泥龜(Trachemys scripta)在坊間稱為巴西烏龜,其實牠的原產地 在美國東南部各州及墨西哥境內,而不是南美洲的巴西;原來這是當年 寵物業者為求方便而借用巴西龜(T. dorbigni)名字的結果。牠的頭部 兩側有鮮紅色的斑點,因而被稱為「紅耳龜」(Red-eared slider)。 台灣在1990年代,由美國引進做為寵物,後來由於人類棄養及放生等行 為進入野外,因適應力佳而成功的在河流、水溝、沼澤、湖泊或池塘等 各種棲地中繁殖。幼龜偏向肉食性,會吃原生斑龜和食蛇龜的蛋,對原 生龜類的生存產生很大的威脅。 八哥 白尾八哥(Acridotheres javanicus)及家八哥(A. tristis)是台灣 數量最多的入侵鳥種。白尾八哥原產於東南亞地區的爪哇、蘇門答臘及 馬來半島;家八哥原產於印度以及東南亞一帶。這兩種鳥類均因為人為 引進飼養而來到台灣,再經由人為的放生或是意外逸出而到野外,生活 在海拔500公尺以下的平原地帶與近郊丘陵,是目前最普遍的外來鳥種。 牠們擁有雜食、群聚、善於利用人類提供的隨機性食物來源等特性,因 而特別能適應於都市和人類開墾的環境。根據研究,在彰化和南投兩縣 境內,原生八哥(A. cristatellus)的數量遠小於(小於15%)這兩種 外來種八哥,由此可知入侵種鳥類占據原生種鳥類生存空間並在繁殖上 取得優勢。 入侵紅火蟻 入侵紅火蟻 (Solenopsis invicta),英名Red imported fire ant, RIFA。原生於南美洲Parana河流域(巴西、巴拉圭與阿根廷境內),受 到商業活動與農業運輸全球化的影響,在20世紀初入侵美國南方,如今 入侵紅火蟻已經是全球問題,而台灣在2003年也嘗到危害之苦。入侵紅 火蟻在農業生產(破壞生態平衝,取食作物)、環境衛生(攻擊人畜) 和公共安全(破壞電器設施)上造成嚴重的問題,受害地區包括農業、 都會區、住宅區、學校、公共設施、醫療、產業設施、機場、園藝場、 墓地、高爾夫球場、電器與電訊設備等,使經濟遭受極大的損失。 白輪盾介殼蟲 蘇鐵白輪盾介殼蟲(Aulacaspis yasumatsui, Takagi),英名為Cycad aulacaspis scale。1976年首次在泰國曼谷的蘇鐵上被發現命名,1996 年時入侵美國佛羅里達州,在沒有天敵的控制及有效的化學藥劑防治下 ,蘇鐵類植物受到嚴重的威脅,甚至死亡。牠的入侵途徑可能是由蘇鐵 苗木進出口所帶入,而入侵後的主要擴散途徑,則是經由國內苗木的運 輸流動。2000年該害蟲入侵台灣,目前已漫延到全國之校園、公園、庭 園及景觀綠地的蘇鐵類植物,且嚴重危害台東蘇鐵保留地內的原生種台 東蘇鐵,目前已有不少植株死亡。 刺桐釉小蜂 刺桐釉小蜂(Quadrastichuserythrinae Kim),英名為Erythrina gall wasp,原生地可能是非洲,2000年首度發現於東非的小島,至今已擴散 到太平洋和印度洋沿海十幾個國家。刺桐釉小蜂產卵在刺桐植物上形成 蟲癭,並耗損養分使植物衰弱,甚至死亡,造成觀光、農業和保護老樹 的損失。台灣於2003年遭入侵,全島刺桐屬植物都受到感染,在政府行 政、研究、管理部門跨層級的合作防治之下,雖然有不錯的成效,但至 今危害仍然存在。說明了入侵種一旦進入,往往需要投注大量的人力與 物力進行防治,然而能成功除滅的案例卻極少。 布袋蓮 布袋蓮(Eichhornia crassipes)原產地在南美洲的巴西,是一種漂浮 性水生植物,由於它大而美麗的花朵,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因此被引進 到世界各地做為觀賞植物。台灣在 1898年引入做為養鴨人家重要的飼料 ,隨即在全島水池及溝渠野生化生長。然而當飼料開始進口後,布袋蓮 便失去原來的價值,不再被採收利用,因而常阻塞水道,不利於河川運 輸和水利灌溉,颱風季節更會造成排水問題,需要耗費人力和經費定期 清除。生態上,布袋蓮覆蓋水表、減少了水中日照,使浮游植物大量減 少;而水流減緩,氧氣量也會降低,均形成不利其他水中生物的生存條 件。 小花蔓澤蘭 小花蔓澤蘭(Mikania micrantha)為菊科蔓性草本植物,原生於中南美 洲,1950年代東南亞部分國家引進作為水土保持用的被覆植物,從此在 亞洲擴散。台灣的首次紀錄為 1986年採於屏東縣。小花蔓澤蘭同時具無 性的分枝及有性的種子繁殖能力:匍匐莖可長出不定根形成新植株,種 子量多而輕隨風飄遠,因此繁殖力極強,廣泛的生長在台灣海拔1000公 尺以下之開發地。由於其快速生長,常覆蓋攀援的林木,使受害的植物 無法獲得足夠的光照而死亡,因而影響到鳥類及其他野生動物的棲息, 形成對農業經濟 (果樹等作物) 及生態平衡的嚴重危害。 銀合歡 銀合歡(Leucaena glauca)原產於中美洲,早在1640年即引進台灣,早 期人們取它的嫩莖葉作為牲畜飼料,枝條具用做薪材、綠肥,而種子及 木頭雕刻品也可當飾物利用,所以在引入之初是屬於作物的形態,沒有 入侵的問題;但到了1960年代,由於推廣經濟造林以製漿造紙,而後卻 遭逢紙漿出口不利,使得銀合歡廣被種植,又旋即失去利用價值,更提 供了它們蔓延的機會。 銀合歡極為適應台灣的水土氣候,能耐貧瘠及鹽漬的土地,葉片具毒素 能阻礙其他植物的生長,加上種子量多,庫存時間長,因而往往形成單 一植物的純林地帶,使得生物多樣性極低,對水土保持也較為不利。 大花咸豐草 大花咸豐草(Bidnes pilosa L. var. radiata)原產於美洲,引入途 徑不詳。它們的適應性也很強,特別是開發過的開闊地和荒地、道路, 更是成片生長。在台灣,它全年開花結實,種子具粘性,可沾附動物皮 毛和人類衣物傳播。目前的研究結果指出,大花咸豐草對其他原生種鬼 針草屬植物有強列的競爭優勢,而大面積的生長也佔據其他植物的生存 空間。另一方面,大花咸豐草的優勢間接的只提供單一的蜜源,可能使 訪花昆蟲多樣性也隨之降低。 豬草 豬草(Common ragweed)原生於北美洲,台灣約在1980年代就已存在, 由於適應性較強且耐旱,常能生長在人工設施的縫隙,因此在濱海地區 、路旁及曠野地區,常形成大面積的生長,佔據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 台灣目前主要分布在金門及新竹以北地區。豬草的花粉會引起人類過敏 性鼻炎、哮喘及過敏性皮膚炎等健康問題。 非洲鳳仙花 非洲鳳仙花 (Impatiers wallerana),英名Zanzibar balsam,於1966 年由非洲東部引進做為園藝觀賞植物。由於植株莖肥厚多汁,可耐乾旱 ,而且種子量多,果實能主動開裂傳播,拓展性相當強。再加上許多風 景區和綠美化工程,常選用非洲鳳仙花作為造景植物,因此造成野外數 量驟增,目前在許多郊山的道路和公園,都可以發現其逸出族群大量生 長,佔據原生植物的生長空間。園藝上的便利、多樣的花色和經濟上的 利潤,使非洲鳳仙花一直被廣為利用,卻顯少人關心它美麗背後可怕的 排擠效應。政府雖已經開始防治的研究,但在此以前,或許更應該同時 宣導外來種植物的可怕性和嚴種程度,透過溝通和研商,讓大眾和園藝 界能減少使用或是杜絕外逸事件;否則一方大量種植,另一方卻要花錢 防除,無疑將成為無解的雙頭馬車。 銀膠菊 銀膠菊 (Parthenium argentatum),英名Parthenium weed,原生於 美國南部、墨西哥至中南美地區。台灣最早發現於1986年高雄,當時是 引進做為插花材料,到了1995年,已經擴展到彰化縣境內,並成為優勢 的草本植物,1997年它也成為金門縣嚴重的入侵植物。銀膠菊生殖量大 ,對生長條件要求不高,常在公路旁、開墾地或廢耕地上形成大面積生 長,佔據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而大量族群產生的高濃度花粉,常引起 人體皮膚及呼吸道不適。 日本菟絲子 日本菟絲子 (Cuscuta japonica var. japonica),英名Giant Asian dodde (巨型亞洲菟絲子),原生於溫帶亞洲。可能藉由植物進出口而入侵或 是藥用引種後棄種。台灣於1990年首次被發現於南投縣,目前在北、中 、南各地的開墾地果園或荒地都可以發現。日本菟絲子是寄生植物,它 的根和葉子已退化消失,只保留黃色絲狀莖的形態,能寄生在各種植物 體上,一旦絲狀莖纏上寄主植物後,會長出吸足,截取被寄生的植物體 內養分,使寄主衰弱並因日照不足而死亡。日本菟絲子生長速度快(一 天約15公分),種子的產量大,壽命長達10年,可以靠斷裂的植物體生 長成新植株。無疑的,日本菟絲子將繼小花蔓澤蘭的「綠癌」後,成為 下一波「黃癌」。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1.215.220.16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9.234.137.135 nick0121:轉錄至看板 NCKU-physiol 06/12 10:28
文章代碼(AID): #18JqoFCZ (B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