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士林昔日

看板BigShiLin作者 (recta sequi)時間15年前 (2008/12/15 23:18), 編輯推噓1(104)
留言5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我的故鄉 八芝蘭—士林 史明 八十四載寒暑,回首一生為台灣奔波,歷經離鄉背井之苦,對台灣的愛卻始終不減。尤其 ,幼年在士林家鄉的點點滴滴,更是始終深藏在心中最溫馨、最動人的記憶。對台灣不悔 的愛,我想,正是源自幼年點點滴滴的記憶吧!記憶中,有許多長輩們述說的故事,與幼 年時所生活過來的日子,那些血汗交織的故事,讓我對鄉土歷史有了初步的瞭解,對這片 土地產生了血肉相連的深刻情感。正是這份真摯的情感,使我能經歷無數痛苦折磨,卻無 怨無悔。我很感慨,現在的孩子沒有我當年的幸福,無法從長輩口中聽到祖先與這片土地 的故事,無法像我這般,對這片生命所繫的土地產生同樣深刻而真摯的情感。這是這一代 青年一生中無可彌補的遺憾與損失。為了稍稍減少年輕一代的遺憾,我決定利用風燭殘年 ,盡我所能記錄下當年的記憶,為這段歷史空白稍做填補。 士林昔日 士林八芝蘭是我難忘的故里,思慕的父祖長眠之地。我生在八芝蘭,長在八芝蘭,其山川 、街道,多年來深印心坎,令我夢縈魂牽。八芝蘭,位於台北盆地北部,北依大屯、七星 山脈,西沿基隆河畔(淡水河支流,已經被國民黨填成陸地)、東南則為山地所環繞,是 一個盆地型的小天地。早期,士林本屬原住民狩獵逐鹿的草原,部落名稱為「毛少翁」( moshiauon),康熙三十六年,郁永河「裨海紀遊」(杭州商人,旅行台灣後撰寫)所謂「 毛少翁等三社,沿溪居,甲戌(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四月,地動不止,番人 怖恐,相率徙出,俄陷為浸。」當年,漢人是少數,漢人與原住民通婚相當普遍,還記得 一九三○年代,我幼年就讀士林公學校的老師陳成潘先生(畫家,後來赴東京日本美術學 校深造)的母親是原住民,臉上仍留有刺青。 八芝蘭就是以原住民語音譯成的漢名,稱為八芝蘭林,後來簡稱為「八芝蘭」,「八芝林 」(Pajjena)。到滿清末期,一八五○年代,始以文人輩出而改稱「士林」。鄭氏據台後? ,台灣北部原野始有漢人移住,由基隆河邊的唭哩岸開始入墾。(日本總督府「台灣私法 附錄參考書」記載:「鄭氏來台,彰泉之人民附島寄居」)繼之滿清佔台,漢人入墾者與 日遽增,八芝蘭地區的開發迅速擴大,由唭哩岸延及湳雅(德行)、石牌、芝山巖(圓山 仔)、三角埔(今天母山邊),後來,再擴大到石角仔(陽明山道路上坡處)、雙溪、坪 頂、菁礐、草山、竹仔湖、山豬湖及社仔等地。康熙年間的人口迅速擴張,使芝山巖西邊 部落到基隆河邊下樹林州尾之間,自然發展為市街,即後來所稱的八芝蘭「舊街」。 八芝蘭地區本多屬平地,適宜農耕。離鄉背井的漢人開拓者,好不容易跨越黑水溝(台灣 海峽)來到這裡,對土地的珍惜是難以言喻的。因此,他們忍受饑寒以開墾土地、拓植基 業的耐力與努力也非同凡響,經過第一代流血流汗的付出,子孫們終於得以享受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的安穩生活。八芝蘭也由於先民的辛苦開墾,由原來的荒野林地變成萬頃良田 ,年年生產豐盛的稻米、蓮藕、荸薺、竹筍、柑橘、龍眼、樹莓及各種蔬菜。至雍正初年 ,八芝蘭因為交通四通八達,已經成為台灣北部重要的農產品集散中心,遠自金包里、滬 尾、雞籠、桃園、竹塹等地的農產品都集中到這裡,連魚蝦海味也都運到這裡銷售。 咸豐九年(一八五九年),因為八芝蘭的漳州人與艋舺的同安人發生械鬥,八芝蘭舊街付 之一炬。之後,居民發起復興街道舊觀。於是,大地主曹厝等大戶,獻出福德洋(在今之 士林慈誠宮)一帶土地,由縉紳潘永清負責規劃建造。他先在區域內劃分好街廓,街廓方 正,周邊以四大街為主要交通幹道,名曰大東、大西、大南、大北,做好街道,又在廟前 建造廣場做為物資交易中心(今之士林市場),然後興建店鋪。由於街廓設施規劃完善, 立刻吸引了許多富商大戶前來建屋居住。一個市容整齊、全新風貌的「八芝蘭新街」於焉 出現。這個新街就是後來的士林街,雖經過一百四十餘年,昔日風貌猶存,可見,當年我 們的祖先是多麼用心經營這片土地。我就是在日本帝國主義殖民時代(一九一八年),出 生於這個祖先智慧結晶市區的大東路七十五番地施家住宅。 當年的房屋建築形式也根據移民來源不同,而有不同的特色。康熙年間,台灣第一批移民 ,主要來自漳、泉二州,他們各自聚集一個據點發展。到了乾隆年代(一七五○年代), 八芝蘭已經成為漳州人社會,泉州人則聚集在社仔。八芝蘭的農村房屋便是具有漳州特色 的土确厝,只有地主才住四合院的宅院。至於街上的店鋪,則是以磚仔厝為主。士林居民 的衣著十分簡單,男女都是上衣下褲,穿布鞋,但做工人則是打赤腳(褪赤腳)。婦女有 纏腳(縛腳)習慣,但做工的女人是不纏腳的。 當年的械鬥主要都是為了生存利益,除了漳、泉械鬥,還有一種就是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 間的剝削掠奪所引起。因為對統治者的不滿,產生了激烈且頻繁的抗爭,可說是﹁三年一 小反、五年一大亂﹂。這種長期的抗爭,最後產生了意識上的對立,被統治者是長期在台 灣耕耘的漢人開拓者,稱為「本地人」,統治者則是外來漢人族群,則稱為「唐山人」﹁ 本土人﹂﹁中土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7.4.167

12/16 12:43, , 1F
寫得很棒:) 不過那個是慈"諴"宮 不是慈"誠"宮 現多誤用
12/16 12:43, 1F

12/16 12:44, , 2F
http://0rz.tw/1f5dX 我也是之前有人說才發現 XD
12/16 12:44, 2F

12/16 14:50, , 3F
寫成慈"誠"宮 就不專業了,可惜。
12/16 14:50, 3F

12/16 20:19, , 4F
人家流亡在外幾十年了 寫錯也很正常是吧XD
12/16 20:19, 4F

12/16 20:19, , 5F
是說 八九十歲的人大概也不會自己打字
12/16 20:19, 5F
文章代碼(AID): #19HdKoIC (BigShi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