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大聯盟小百科】衝撞野手的起源(The Origin of Running into Fielders)

看板Baseball作者 (#KEEP MLB GREAT!)時間3年前 (2020/11/08 23:17),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3年前最新討論串1/1
1. 新聞來源: Fox Sports Asia 2. 新聞標題: 【大聯盟小百科】衝撞野手的起源(The Origin of Running into Fielders) 3. 新聞內容: MLB美國職棒大聯盟 | 2020/09/18 1878年,一條新規則被寫入棒球規則書中,明定野手在執行觸殺時,必須把球掌握在手中 ,如果在觸殺過程中,球離開了野手的掌握,那觸殺就不成立。19世紀知名的棒球作家 Henry Chadwick就曾對這新規則表示擔心,他認為這會提供跑者衝撞野手的誘因,使跑者 為了避免被觸殺出局,而想盡辦法把野手手中的球撞掉。 規則啟用後的第一年,Chadwick就確定自己一開始的直覺沒錯,說道:「這個殘暴的規則 鼓勵跑者在每次有被觸殺的可能時,都盡力去跟野手發生衝撞,以提高不被觸殺的可能。 」Chadwick當時預測,這規則會在1879年球季結束後就被取消,但他沒有預測成功,這規 則不僅被留存下來,而且一直延續到21世紀的今天。 Henry Chadwick(最右者)是19世紀最著名的棒球作家、研究者。 由於這規則被留存下來,所以野手跟跑者之間的衝撞也變得愈來愈頻繁。1880年代中期的 聖路易布朗隊,就經常採取衝撞二游野手以破壞雙殺守備的策略。此外,捕手也成為跑者 衝撞的目標。19世紀的名人堂球員Cap Anson以衝撞捕手以爭取得分的行徑,就廣為人知 。 1886年的一篇賽事報導就寫道:「在週五對上聖路易球隊的比賽中,Anson攻佔三壘,此 時打者Tom Burns擊出右外野飛球,被右外野手John Cahill接殺。Cahill接到球後,把球 回傳給捕手George Myers,當Myers拿到球時,Anson距離本壘板還有至少3公尺以上的距 離,但Anson並沒有停下來或是試圖滑壘避過Myers,而是直接縱身起跳,以全速全力,把 整個重達95公斤的身體投向體重約68公斤的Myers。雖然Myers被撞之後仍被球緊緊握在手 中,抓到出局數,但他被Anson撞飛至離本壘約3公尺之外的地方,且幾乎失去意識。直到 現在Myers的身體都尚未從那次衝撞恢復。衝撞發生後,觀眾席上傳出非常大片的噓聲, 顯見觀眾並不認為Anson的行為是正常打球應該要有的行徑。」 由於後來幾次聯盟的冠軍隊,都跟衝撞野手的技術牽連在一起,加上裁判沒有什麼辦法去 抑制這種行為,導致衝撞野手的行為逐漸變成棒球場上常見的存在。Chadwick持續抨擊這 項規則,且大多數運動作家也附和他,每當有很暴力的衝撞行為或場上事件發生,他們都 會齊聲批評這個規則。 1880年代初期,棒球球場的條件和環境有所改善,野手也開始使用手套,這些改變都使得 雙殺守備的次數在1880和1881年增加。不過在1881年之後,雙殺守備的數量又逐漸退減回 之前的水準,而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很可能就是衝撞野手的行為變得愈來愈盛行。 跑者衝撞野手以爭取安全上壘的慣例,就這樣一路傳承到21世紀,但來到21世紀第二個10 年,球界保護選手健康的意識愈來愈高,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受傷,大聯盟開始採取措施抑 制、禁止跑者刻意衝撞野手的行為。大聯盟在2014和2016年,就分別實施了防本壘衝撞的 波西條款(Buster Posey Rule)和防止刻意破壞雙殺的阿特利條款(Chase Utley Rule ),確實大幅減少了跑者與防守員之間發生衝撞的情況。 【棒球看門道】大聯盟著名本壘衝撞案例 (撰文:李秉昇) 4. 新聞連結: https://reurl.cc/Z7q94a 5. 備註: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61.56.143.14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aseball/M.1604848679.A.795.html

11/08 23:27, 3年前 , 1F
好文都沒人推??
11/08 23:27, 1F

11/09 01:42, 3年前 , 2F
Cap Anson就是興農「安生」的曾祖父
11/09 01:42, 2F
文章代碼(AID): #1Vg0mdUL (Baseb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