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 意象的渲染,命題的扣合—關於心得寫作的二、三事⊙陳志信

看板B991010XX作者 (Door)時間13年前 (2010/11/10 23:03),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雖然後天馬上就要交了,還是貼一下不無小補,只是滿長的說... - 一、出了什麼問題? 在我們的求學歷程中,心得寫作從不是件陌生的作業,面對它,我們也總是有套法子應付 :如先重述書寫對象(可能是文章、書籍或影視產品)的大致內容,約略交代關乎作者的 背景資料,再表述形容吾人的情緒反應;若要添加理性的深度,亦可點綴些偶一閃現的意 見與想法。針對這交差了事的操作流程,我並不打算板起臉孔責難些什麼,我所在意的是 ,如果跳出了學校課業這檔事,上述的狀況可能隱藏怎樣的問題。 同樣地,大家也會有另種經驗吧!當我們觀賞、閱讀(不論起頭是出自意願,抑或被迫) 某場電影、某篇文學時(當然也包括繪畫、音樂、雕塑,甚至動畫、漫畫等文本),某一 剎那,我們的靈魂真個被某個東西攫獲了!真得有股誠摯刻骨的感觸油然勃發!此刻,宛 如作家傳奇裡靈感湧現的橋段般,強烈的創作慾念支配吾人身心,催促我們汲汲想用語言 符號表達些什麼。然而,執筆書寫的當下,我們竟慌亂無助——非但起伏吾人心中那真有 感覺、卻又模糊飄忽的念頭難以有效凝聚,即便戮力寫作,也總陷入詞不達意、言躓語塞 的窘迫狀態;勉強成篇後,審視那章法零亂、焦點渙散的文字,每每讓人汗顏當初自以為 翻空易奇的悸動,何以在構思書寫的過程中淪為徵實難巧的殘篇。 歷經這不甚愉快的事件,你當然可以用「不是寫文章的材料」這句老話來安慰自己。但若 我們肯認,語言的表述實體現人類感發創造與思惟推理的能力,那麼,前述的現象就不能 等閒識之了,它或者根本反映出你無能提出並建構具意義內涵的論述的事實!對作為知識 份子的我們來說,這難道不是項致命的危機?你又怎能不正視問題的嚴重性呢?所以在這 個當口,我們或許真該板起面孔,認真面對心得寫作這回事;而肩負語文教育事務的筆者 ,或許也正可舉些教學實例,分享些粗疏但誠懇的看法。 二、問題出在哪兒?   我碰過以下的狀況:時下總有滿載盛譽的影片上映,如日前改編自徐四金(Patrick Suskind)同名著作的《香水》(Das Parfum),看過的同學往往會問: 「除去影視的人效果不說,整齣電影的內容好像只在陳說一個變態狂的連續犯罪事件!這 片子到底有何意義?」 又有人這樣告訴我: 「偶然觀賞了朱塞貝.托納多雷(Giuseppe Tornatore)的《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90),不意竟陷入某種揮之不去、且愈加深刻的莫名愁緒裡;滿心想傾訴些 什麼,卻怎麼也爬不出霧裡看花、水中取月的窘境!」 這兩種狀況雖有有感、無感之異,但就心得構思這角度觀看,它們或者指向同個問題—— 立論基點的闕如。 當學生實際從事心得書寫時,我又常被問到這樣的問題: 「我很明白從前焦點渙散的心得寫作是不足取的。但若拋開了引介作品主旨大綱、作家創 作背景(這似乎是初、高中國文課本題解、作者格式引發的慣性動作),以及漫談感動、 雜論觀點的慣用模式時,我還能倚靠什麼書寫?」 或者: 「當我好不容易找到了個評述的視角,正想大展身手一抒己見時,論述工作卻總陷入左支 右絀、相互牽絆的狀況,怎麼也無法有效撐起一個思路清晰、內容充實的篇章!」 這兩個問題在寫作實務上或有流程先後之別,但就架構文章這事來講,二者所突顯的共同 困境應是——論述縱深的難以形成。 如是說來,無法提出具討論價值的論題與無力完成富骨架肌理的論說這兩件事情,或許正 是問題的癥結,同時也當是吾人得勉力處理的課題了。至於解決的關鍵,說來實不脫老生 常談,那就是學養見識的涵養培育,以及書寫格式的精熟摹寫。這兩件如是平凡卻又得紮 實修練的功夫究竟要如何著手呢?下面幾則學生的習作,或已指引出某些可供參考的進路 。 三、關於學養見識的養成   猶記得甫從事教學工作時,每次批閱作業,某些發自學生自身敏銳觀察的論點,每每 叫人訝異、驚奇。像同樣針對朱少麟的《傷心咖啡店之歌》,這部描述主人翁馬蒂走出現 實桎梏、邁向昇華生命境地的叫好叫座小說,獸醫系唐子涵與園藝系陳聖凱兩位同學,就 在心得裡提出了兩種別具慧眼的觀察。以下是兩篇文章的摘要: 唐子涵指出,顏色的運用與小說情節軸線具有相當緊密的關聯:由開頭處馬蒂那襲傾倒於 綠色殘葉漩渦中的粉紅洋裝,配角小葉在黃澄澄行道樹下跳上火紅跑車飄然消逝的秋天街 景,到尾聲中眾人視線從主角遺留的湛藍骨磁杯,移向顏色一般深邃的《碧海藍天》( The Big Blue)電影海報的情節;小說裡繽紛色彩的渲染,總如實指向書中人物生命狀態 的變遷轉化——不論是茫然、灑脫,抑或是沈澱與澄澈。 陳聖凱發現,小說裡品類各異的飲食物件的纖細書寫,非但能巧妙點染不同場景的獨特氣 氛,且同樣能指涉角色心靈窈窕曲折之所在。所以像喜慶中式筵席與婆家家常菜的油膩倒 胃,深夜咖啡店內煙薰瀰漫的嗆鼻味道,小葉慣抽的綠白Y菸的沁涼透心,與她烹煮的法 式輕食的時髦風味,還有夢幻般的馬達加斯加島上,那至為質樸的水、魚與漿果,無一不 地道體現主角靈魂由渾濁、啟蒙,終至澄清的斑斑階段。   可想見地,由這兩個饒富論述潛力的觀點開展下去,小說的意義內涵將獲得令人耳目 一新的開掘;且要緊的是,這兩個例子似乎告訴我們,即便你的學養尚未經完整的開發過 程,但靜心思慮、纖細體察,文本於主旨與形式等面向的精微細節與關鍵要害,仍有相當 機會為吾人所觸及。進一步說,若我們欲將該種能力提煉到更為敏銳精熟的境地,那麼, 取資、乞靈前賢精闢學理的豐富寶庫,當可作為吾人修練的一條重要路徑。換言之,若你 能在各式學說論點的啟發指引下,精練吾人本有的符號感官,那在學問見識的持續涵養中 ,你或將擁有更迅捷易感的智識嗅覺,並更能靈活、富創意地拈出一個個尤為精要的論點 。 讓我舉個例子。為示範文學的符號形式在讀者閱讀過程中引發的深遠影響,某年課堂裡, 我曾經教授安貝托.艾柯(Umberto Eco)《悠遊小說林》(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的第二章——「羅溪森林」(The Woods of Loisy)。在此章中,艾 柯借用「章回—時間」的X-Y軸圖表,分析了傑哈.狄.聶瓦爾(Gerard de Nerval)出 色的作品《希薇》(Sylvie)。艾柯這位語意學學者告訴我們:聶瓦爾小說的佈局,奠基 在真實時間與回憶時間二者交縱編織的繁複結構裡;所以即使在主題上《希薇》多少是個 老調牙的戀愛故事,然其狀似混亂、實則宛如樂曲旋律般精實的錯綜手法,總能精確誘發 讀者潛意識裡關涉往事、回憶那甜美卻終歸徒然的精妙挫折感。有意思的是,聞及是種結 構主義立場的文學詮釋,當時就讀本校的馬千里同學,即在該論點的啟蒙下嘗試闡發《芭 比的盛宴》(Babette’s Feast)這部伊薩.迪內森(Isak Dinesen)名著改編成的電影 。下面是節錄的文章要點: 有人說這部電影的主軸在於「無代價的付出」,或說「藝術家的理想追求」;而我發覺, 這部影片的要旨在於一個英文單字——Complete;說實在地,我找不到一個適合的中文翻 譯,因為這個字似乎比「完全」所包含的意義還要廣。 這部電影,按情節走向可切分成幾個單元: A老牧師與兩個女兒居住漁村的今昔對照,與村民們的靈魂逐漸墮入貧乏空洞狀態的情況 B多年前,來到貧瘠漁村避風頭的青年軍官洛倫,邂逅牧師長女馬汀娜,掀起的一段無寂 而終的淡淡戀情 C爾後,來此修養身心的聲樂家巴賓,意外發掘牧師次女菲莉帕出色的歌唱天賦,卻因牧 師阻擾,斬斷了初萌芽的愛情與菲莉帕成為藝術家的機緣 C’多年後,帶著巴賓介紹信的廚師芭比遷居漁村,成為垂垂老矣的兩姊妹的管家 B’官拜將軍的洛倫返回村莊,功成名就的他,應邀出席芭比為紀念牧師冥誕舉辦的法式 盛宴;席後,將軍誠摯表露對馬汀娜的不朽愛意,成就一場極至昇華的愛情 A’酒席散去,屋內疲憊然閃耀傲人光芒的芭比,向兩姊妹透露其身為巴黎首席廚師的身 分,菲莉帕因而體悟藝術家生命的真實意義;星空下道別的村民們亦重拾往日信仰,愉悅 感受上帝豐沛、甜美的恩典 若我們將A→B→C→C’→B’→A’的情節單元整個連在一起觀看,我們就能發現文本那一 層層、一圈圈前後呼應、彼此應答的密實結構;生命歷程中發生的種種遺憾,在多年後, 卻似依著冥冥中注定好的順序,一個個不經意地被提起,又一個個被圓滿化解開來;此刻 ,吾人心底那令人舒服的Complete感動悄然升起。所以,若我們說這部電影的雋永韻味實 來自其情節單元間隱藏的回環結構,當是可以接受的論點吧! 發現到了吧!人本有的符號感官因某饒富意義觀點的啟蒙而全然施展的事件,在此真得生 發了。這篇心得所以有如是精采的論述,承自語意學學理的那個把握「文本符號結構—讀 者意識反應」間緊密互動關聯的論點,當然發揮了最為關鍵的作用——艾柯在《希薇》中 體察到的如迷霧般醉人的時間組構,果真促使馬千里循同樣視角覺察《芭比的盛宴》裡的 層疊環狀情節與它引發的完滿閱讀效果。這樣的實例告訴了我們,若能扎實掌握某藝術理 論或知識體系察看現象意義的智慧觀察,且站在該超然基點上俯瞰透視某事物對象,那任 何事情於輪廓大貌或細部內容等層面的珍貴意蘊,或將獲得精闢入理的探問與詮說(注意 !你必須用心領會、體悟各理論於立說時的慎重考量與創意所在;這過程絕不可用掉書袋 的傲慢態度進行,否則,你終將無緣獲得該學說最重要的價值)。這時我們亦將發現,尋 索富論述潛力的論題的能力,真得是可循途徑逐漸涵養培育出的。 四、關於書寫模式的架構   現在,我們可以進入書寫模式的課題了。在語文教育的推展實務中,我總認為提供某 套可安置、甚至能開展書寫者思惟推想的語文格式,是最最要緊的關卡;因為唯藉由某種 具延展結構與剖析層次的符號程式,我們的思路才能一步步、一層層地推演展布開來。反 過來講,能否恰如其分地安頓、展示作者的心念向度這點,便理當是吾人擇取心得寫作格 式的重要指標了(憑此座標,從前那漫談、雜論而無力開出深入論述的心得自是不入流的 )。 這裡準備了兩篇文章,且讓我們一一閱讀並解析其符號模式。頭一篇是中文系沈恆朱同學 在觀看《真愛伴我行》(Malena)這部電影後所寫的心得。沈同學寫道:   這部片如同一只萬花筒。然這萬花筒已不是早期由三菱鏡和碎紙片組合成的,而是現 代新潮式的,可以更換試管,藉由試管中的亮片隨液體滑動,製造出不同的景象;移動試 管的傾斜角度,和光線的充足量,透過洞孔做奇妙的觀察。 不同顏色的試管亮片,都呈現出不同的人物背景。 藍色是鎮民們聒噪不止的輿論,如北極堅寒的冰山聳立眼前,難以剷除;如果戴上3D眼鏡 ,所能看到的就是耍雜技的人,用手上的標槍向你投射,不受傷卻也虛驚一場。 紅色是艷麗的主角瑪蓮娜,在任何光線下都不減視覺上的渴望,彷彿滑動的鮮血聚集成潭 ,挑撥人類內心的亢奮;即便血液凝結轉為暗紅,也會使人想去撫摸那片血塊,感受曲線 上的震撼,再用拳頭擊碎,達到心中的快感。 銀色的亮片或許看來如聖誕雪花的聖潔,卻不可忽視他本體的寒氣,也會使人凍傷,同時 映射出扭曲的面貌;在外玩雪的人看來歡笑無比,深不知內心同時忍受寒冷的包圍。這是 那些軍隊將士、鄉里市紳的誘惑,促使瑪蓮娜用自身的紅光染上白雪,更刺激周圍的空氣 。 紫色的變態社會現象,充滿作樂的慾望。戰爭的紛亂更使價值觀和道德心如同崩塌的塵土 ,覆蓋人心也人人自危。村鎮婦女顧自提防別成為人云亦云的淫蕩禍首,卻又如法泡製地 指責他人,運用時勢趨向,趁勢攻訐耀眼動人的瑪蓮娜。這景象好比觀海潮,一群人各據 好位觀覽,卻對不幸的溺水者束手無策,甚至廉價消費。 貼附管壁的綠色亮片滑落,是遲歸的丈夫尼諾。相依著、襯托著紅色亮片,重新估量紅色 散發的訊息,終歸完美的結局。 一切的故事都緊握在男孩雷納多手中的萬花筒。不停搖動與變換角度,使他了解事情的真 相。電影裡騎著腳踏車不斷追尋的這個少年,終究在試管角落發現停歇的紅色亮片的歸宿 。 直到男孩從穿短褲到換長褲時,這會是他收藏在箱底的玩具,那童年最珍貴的回憶。   同樣是朱賽貝.托納多雷執導的影片,《真愛伴我行》藉由主角雷納多的視線與旁白 ,揭示了一個關於荒謬流言與堅毅生命的動人故事:美艷少婦瑪蓮娜,在異鄉鎮民春色謠 言的鋪天攻擊和接踵悲劇的沉重打擊下,墜入悲慘的神女命運,卻又憑藉著男孩的暗助與 丈夫尼諾的支持,走出悲劇泥沼並勇敢迎向未來;而同時見證人性黑暗與光明面的雷納多 ,也因領悟勇氣的真諦,成功跨越孩童門檻轉為成熟男人。托納多雷的這部成長電影拍來 有血有肉、動人肺腑,而沈恆朱的這篇心得寫來不僅牢牢扣緊原作主題,其篇章字句讀來 更是滿溢巧思、機趣橫生。何以如此?她對意象的控馭與對比喻的操作,大抵發揮了相當 關鍵的作用吧!仔細分析,我們很清楚地看到萬花筒這主要意象非但貫穿全文,作為它組 構元素的形色亮片,以及男孩趁著光影把玩試管的窺看動作,實已發展成撐起全文的骨骼 架構;此外,穿插各段落中的眾多衍生譬喻,如北極冰山、標槍雜技、鮮紅血液、聖誕雪 花與奔湧海潮等等,均稱職地促成各單元的細部敘述長出富質感的紋路肌理;最後,長大 後的男人在兒時寶貝盒裡珍藏著萬花筒這橋段的圖像式描繪,更畫龍點睛地點醒原作作為 成長故事的核心要旨。意象、比喻的靈活交錯書寫,在此真得織聯渲染出一篇生命力充沛 的心得作品!於是我們知道,發明地道的意象與譬喻,並依其特質鋪展敘說開來——或成 文章之綱領,或為敘述的血肉,當可作為吾人在架構篇章與衍說心語方面的重要指引。   相較於滿富藝術張力的前文,下面引述的另篇心得,可能讓人感受充滿理性論說的意 味。這是森林系同學洪翠苹,針對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的《戰地琴人》( The Pianist)所寫的文章。這裡錄下她的論述: (一)緒論 《戰地琴人》這部電影的故事,雖以納粹殘害猶太人的歷史做背景,但整部電影真正令人 玩味再三的,卻不是充斥在片中寫實的德軍暴行,而是圈圍猶太區的那座高牆。整部片隨 著高牆的築起呈現出的對比,像是「明」與「暗」、「理想」與「現實」、「歡樂」與「 悲苦」,還有「生」與「死」,劇情亦隨高牆的傾頹呈現跳脫二元對立的灰色曖昧地帶。 所以,如果我們將論述焦點放在有形、無形的高牆上,我們將可抓住《戰地琴人》這部片 裡的有趣議題。 以二次大戰期間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殘殺為主題的電影,大家都已相當熟悉,像是 《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與《消失的1945》等同質性的電影。許多人也都把《戰 地琴人》拿來和《辛德勒的名單》作比較,因為這兩部片子的相似性高,片中德軍的惡行 也都讓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大家會把焦點放在影片裡的主角——鋼琴家史彼曼身上 ,看他如何在這場悲劇中盡其所能地求生,那樣沒有猶豫、沒有掙扎地把所謂「人的尊嚴 」遠拋到一旁,他所做的一切和一切都只是為了求生。然而,如果從上述角度出發,就可 能對此片失望;因為我們已看過太多類似的片子,幾乎可輕易猜出劇情的發展方向。但如 果我們以另個角度,也就是那長達十八公里的圍牆所象徵的意義來看待這部片,我們將可 看到另種視野。現在,就讓我們從這座隔開生與死、光明與晦暗、德國人與猶太人的高牆 ,重回《戰地琴人》這部片吧! (二)《戰地琴人》如何運用高牆的豎立,形成牆內、牆外的鮮明對比 在牆尚未築起時,我們已感受到一道無形的牆正逐漸形成。那道牆正是德國人頒布的種族 歧視法令,這道法令在在預言了猶太人日後將面臨的苦難。從猶太人被禁止進入咖啡館, 禁止在公園內、人行道上行走,到猶太人需佩帶標誌以和德國人區隔開始;爾後,當真實 的高牆被築起的那一剎那,德國人是全然將自己與猶太人區隔開來了。從此以往,牆內成 為不見天日的世界,牆裡的人們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是生、是死;牆內,死人成了街景的一 部分,行人行走著,漸漸麻木,無視於一旁死去的人們。猶太人不斷被德國人區分出來, 他們的生命就向被一道無形的牆封死了。站在牆的哪一端,決定你是生、或是死。當史彼 曼因工作關係走出那道圍牆,牆外的世界一派欣欣向榮!暖暖的陽光灑落在攤販、街道以 及來來往往的行人身上,全然不同於牆內的世界。然而,就算走在牆外,德軍仍小心翼翼 地守衛這道牆,讓猶太人與攤販間,永遠存在一道難以跨越的牆。 (三)《戰地琴人》又如何運用高牆的崩解,顯示出區隔與戰爭的荒謬 在戲的後半段,隨著德軍戰事的吃緊,我們發現這道阻隔一切、將世界分成兩半的牆正迅 速崩解,世界將不再如黑白般鮮明對立了!從史彼曼逃出猶太區的那一刻起,就預言了某 塊模糊地帶的出現。當史彼曼踏出猶太區,透過窗口窺探外頭世界的感嘆:「有時後,我 會忘了自己身處猶太區的哪一面。」就讓我們感受到猶太區外的世界已開始轉變:以往只 出現在區內的殺戮、炮火,現在也在區外上演著;猶如從前,猶太人如臨深淵般地過著朝 不保夕的生活,現在猶太區外的德國人,不也戰戰兢兢地過著危怠不安的日子;所有人都 把命運置於未知,永遠不知道下一秒究竟會如何。此外,德軍的形象也從史彼曼碰到救命 恩人菲爾德後起了轉變:在這之前,德軍幾乎清一色留著希特勒的小鬍子,滿腦腸肥地一 個模樣;然當紳士味濃厚的菲爾德現身,不但改變了德軍負面的刻板印象,他散發的人性 溫情也讓猶太人與德國人的敵我關係變得模糊。劇末,菲爾德為俄軍俘虜,屈身於鐵絲網 裡,那道用磚塊砌成的高牆此刻變形成了鐵絲網;網內的德軍由這場悲劇的始作俑者轉為 受害者,而史彼曼竟諷刺性地從被救贖的人變成有能力救贖菲爾德的人。 (四)結論 菲爾德在劇中曾對史彼曼說:「不要謝我,要謝就謝上帝吧!希望我們都可以從這場戰爭 裡死裡逃生。」這句話道出了區隔與戰爭的幼稚與荒謬!從這句話中,我們聽出經歷這場 浩劫的人的無奈:他們因所處的位置,不由得扮演著屬於那位置的角色,無論是德軍還是 猶太人,他們都不過是這場戰爭裡的一顆棋子;在戰爭中沒有贏家,因為每個人都是輸家 ,他們輸掉了自由、輸掉了希望,更輸掉了身為一個人應有的情感與尊嚴。面對今日這個 仍在戮力區隔人民,鼓舞對立、鼓動戰爭的喧囂時代,也許,《戰地琴人》這部電影就是 一則真實地令人感喟的警世寓言吧!   《戰地琴人》這部由猶太音樂家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在真實歷經流亡生涯的導演波 蘭斯基掌鏡下,的確道說出一個扣人心弦、引人省思的歷史故事;洪翠苹藉由高牆之豎立 與傾倒這角度寫出的評論,也頗能體現原作濃郁的人文氣息與深刻的醒世訊息。重要的是 ,若我們抽象地剖析洪同學的文章,我們將發現她所以能如長河奔流般,由選定的論點一 路侃侃論說、毫無窒礙,全因整篇文章被一個相當清晰的論題所貫串,那就是「《戰地琴 人》這影片如何藉著高牆砌成與崩解的情境設計,喚起人們對戰爭的荒謬感受」這同樣奠 基在結構主義觀點上的議題;在文章的論證過程中,洪同學甚至運用了「《戰地琴人》裡 存在何種對立的世界」以及「對立世界的崩壞與混同,將勾起觀眾何種感觸」這兩個具邏 輯推演次第的子命題(即前引文章中的(二)、(三)部分),層層深化、逐一論證整齣 電影隱含的符號結構與觀眾所起的意識反應。如是一來,導演「藉助劇中主人翁穿梭猶太 區內外的行動,以突顯戰爭之可悲可歎」的創作手法與意圖,即透過相扣命題的逐步討論 ,獲致合情合理、入木三分的詮釋。這種書寫方式或傳遞出如是的訊息:提出宏觀全局的 論題並費心設計具邏輯先後關係的子命題組,不但能架構出通貫篇章的行文骨架,亦將同 時提供書寫者一條演述思路的程式大綱;這樣的寫作,應是某種憑藉議題之邏輯張力來撐 起文章骨骼血脈的符號模式,它尤其適合推理論說一類心得的書寫。 談到這兒,我們已能體會無論是傾向感性的意象渲染,抑或偏於理性的命題扣合,二者均 能形成某套安放、並發展書寫者思維理念的符號模式。在心得寫作的實務中,若吾人能反 覆摹寫、嫻習此道,那麼,因學識調養而醞釀、凝結出的珍貴論點,就能得到縝密完滿的 舒展與推演,而具縱深、身段的精闢論述終將展布吾人眼前。 五、里程碑,或是路標   舉了不少例子一路論說下來,或許既沒論及什麼驚人的訣竅,也沒透露什麼不傳的秘 笈,但這些發生在課堂情境裡的實例,的確讓我感受到高階語文溝通成功與否的關鍵,真 得取決於饒富意義的論題的提出與脈絡密實的篇章的開展;有此機緣道說這些體悟,多少 也算為筆者的教學實務刻寫些許的里程紀錄。聰慧的你察覺到了吧!即使這里程數看來清 晰明白,但真想有所收穫,哪是朝夕間能一蹴即成的呢?反身想想,縱使學問見識的涵養 與論述模式的精熟都需要經歷時日的耗費與毅力的考驗,但至少我們擁有了指引方向的堅 實座標;這對期勉晉身意義闡述領域裡的有心人來說,終究還是有相當幫助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2.221.249

11/10 23:35, , 1F
感謝欸哈哈 畢竟我根本還沒動工@@
11/10 23:35, 1F
文章代碼(AID): #1CshHTqH (B991010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