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三(12/22)晚上7點 新聞所103視聽教室

看板B893023xx作者 (半熟教師)時間19年前 (2004/12/19 17:1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多數老師都是王八蛋!」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在今天的臺灣,還敢把教育作為志業,那你一定是瘋了!」 「至少,我們還可以聽聽別人怎麼說,聽聽別人怎麼談教育,不是嗎?」 教育專題演講 教育作為一種志業 江宜樺 教授(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 (江教授現任教於臺大政治系,同時兼任社科院副院長與教育部顧問) 時間:12月22日(三)晚上7點 地點:臺大新聞所 103視聽教室 新聞所位置圖 http://www.ntu.edu.tw/cgi-bin/nav.pl?id=35&name=新聞研究所 講綱: 1˙教育的意義(教人與被教) 2˙學習的目的 3˙教師的理想 4˙現實環境下的可行做法 主辦單位:臺大教育學程學會 歡迎您的蒞臨 附件: 中學教育與知識的異化 江宜樺 2004年07月30日社論 每年七月,無數的高中畢業生結束長達六年的煎熬,準備邁向人生 的另一個階段。六年的煎熬?沒錯,我指的是國中三年加高中三年,為 了考上一所比較理想的學校,而考試不斷、補習不斷、責罵體罰不斷的 六年夢魘生活。許多高中生到了考完指考、填交志願卡之後,終於可以 鬆一口氣,開始編織一個「由你玩四年」的大專美夢。但是,上了大學 之後,究竟還有多少人真正懷有追求知識的興趣呢? 極端手段毀求知樂趣 父母通常是不會再管這個問題的了。他們認為「幫子女考上大學」, 該盡的義務已經盡了。我們的高中畢業生呢?他們在狂歡慶祝之際,似 乎也不想面對這個看起來有點嚴肅的問題。 事實上,以筆者在大學教書的經驗看,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大部分 的新鮮人入學之後,都只會沿用高中時代的讀書方法,上課乖乖聽講抄 筆記、考前複習劃重點,直到有一天發現這個方法不對勁為止。他們既 不思考、也不發言討論,更不會細心觀察自然與社會之中的現象,主動 形成問題意識並蒐集資料加以瞭解。簡單地說,許多人還沒進入大學前, 就已經完全失去對知識的興趣了。 為什麼會如此呢?我想大概是六年中學的教育方式,已經徹底摧毀 了年輕人對自我成長的信心,以及對外在世界好奇探索的興趣。許多人 都會說,這是升學主義與文憑主義造成的惡果。但是,我認為真正的關 鍵是在教育手段的偏執與極端。中學的教育裡不止有考試,而且是每天 七、八堂考試;不止補習,而且是一周七天、連寒暑假每天都補習;不 止是體罰,而且是以滿分為標準、少一分打一下的體罰。家長極端在意 分數、老師過度迷信考試、校長幾乎只管升學率。在這麼扭曲、這麼嚴 酷的教育環境下,您說我們的中學生怎麼可能會喜愛知識?怎麼可能知 道如何追求知識? 知識本質vs.知識異化 知識是什麼?請不要以為知識是為了將來要有個好職業、或是能幫 你賺大錢的工具。知識如果碰巧發生了這些作用,那確實也不錯。但是 知識的本質在於探索、在於瞭解。初生不久的嬰兒,就展現人類對知識 探索的自然本能。他會睜大眼睛看、抓住任何東西都往嘴巴塞,這是嬰 兒認識世界的方式。長大之後,我們透過文字與符號的學習與運用,探 索越來越複雜的周遭環境。由於知識探索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我與外在 的世界,因此人類應該會喜愛知識,就像一個永遠懷有赤子之心的人。 但是這種不斷探索的樂趣,似乎在我們中學教育的極度扭曲之下消失殆 盡。 馬克斯有個著名的概念叫「異化」,大意是說,人原本是個喜愛勞 動生命的存在,但是資本主義社會剝奪了人類勞動的成果,使勞動與人 產生異化。勞動以及勞動的產品不再為勞工所擁有,反而與工人對立起 來,變成一個異於己且敵對於己的力量,所以工人變得痛恨勞動。我們 的中學教育不也正是一個使知識不斷異化的過程嗎?在六年折磨生命的 「教育」之後,還有多少人會相信知識探索原本是人類本質的一部分? 還有多少人不會痛恨這個「異於己且敵對於己」的知識? 應改變中學教育思維 我們要克服知識的異化,最具體的作法是改變中學教育的方式。考 試還是必要的,但是次數要大幅減少,而且不能以講解考卷取代課本教 學。補習對上課聽不懂的人也許是有用的,但聽懂的人根本不必浪費時 間金錢在求心安。激勵學生上進的方法很多,但是體罰及否定人格的責 罵絕對是遺害深遠的作法。我們一定要讓中學生多出一些時間摸索自己 的興趣、讀一些課外書、有機會發表各種意見、或甚至發呆、犯錯。 少年勤奮為父母虛榮 許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想盡辦法替孩子安 排一條康莊大道。但是,每年總有許多大學畢業生偷偷告訴我,他們成 績雖好,卻一點也不快樂。他們過去十幾年的生活是為了父母的虛榮而 活,他們自己不知道未來該怎麼辦,甚至也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興趣。 我想:如果一個年輕人由於揠苗助長而失去對知識的興趣,哪怕他 沒有輸在起跑點上,對終點何在總是茫然的。大學畢業生的惶恐,讓我 忍不住提醒那些正在鞭策孩子考上好高中、好大學的人:除非我們認真 克服知識的異化,我們的孩子不會有光明的前途。 ※ 編輯: blurry 來自: 140.112.7.59 (12/19 15:52) -- 簿 http://www.wretch.twbbs.org/album/blurry428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7.59
文章代碼(AID): #11nKTozj (B893023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