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張五常談讀書的方法

看板B88A013XX作者 (pigdog)時間21年前 (2003/02/28 03:49),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B89A011XX 看板] 作者: MAYMAR (Te Quiero) 看板: B89A011XX 標題: 張五常談讀書的方法 時間: Fri Feb 28 01:28:32 2003 首先聲明,我要談的是為知識而讀書的方法,不是為考試而讀書的方法。 後者,香港的學生都是專家──猜題目、背課文之能,世間少有。但為知 識而讀書可以幫助考試,為考試而讀書卻未必可助知識的增長。知識是讀 書的目的(An End)﹔考試只是一個方法(A Means)。然而香港學生( 或教育制度),卻很顯然地將這兩佯東西顛倒過來。 我可在四個大前提下給學生們建議一些實用的讀書方法。若能習慣運用, 不但可以減輕考試的壓力,而對更重要的知識投資會是事半功倍的。 一、以理解代替記憶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課程比較容易記得。但理解其實並不是輔助記憶 ──理解是記憶的代替。強記理論不僅是很難記得准確:當需要應用時, 強記的理論根本無濟於事。明白了理論的基本概念及含義,你會突然覺得 你的記憶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簡單,明白了的東西就不用死記。但理論的 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確性。理解愈深愈准確,記憶就愈清楚 ,而應用起來就愈能得心應手。所以讀書要貫通──理論上的不同重點的 聯帶關系要明白﹔要徹底──概念或原則的演變要清楚。 要在這些方面有顯著的進步易如反掌,而學生也不需多花時間。他只要能 改三個壞習慣,一年內就會判若兩人。 第一個壞習慣,就是上課時"狂"抄筆記。筆記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無的。 這是因為抄筆記有一個無法補救的缺點──聽講時抄筆記分心太大!將不明 白的東西抄下來,而忽略了要專心理解講者的要點,是得不償失。我肯定這 是一般香港學生的壞習慣。例如好幾次我故意將頗明顯的錯誤寫在黑板上, 200 多學生中竟無一人發覺,只知低著頭忙將錯誤抄在筆記上。 筆記有兩個用途。①將明白了的內容,筆記要點。但若覺得只記要點都引起分 心,就應放棄筆記。明白了講者的內容是決不會在幾天之內忘記的。很多講者 的資料在書本上可以找到,而在書本上沒有的可在課後補記。老師與書本的主 要分別,就是前者是活的,後者是死的。上課主要是學習老師的思想推理方法 。②在上課聽不懂的,若見同學太多而不便發問,就可用筆記寫下不明之處, 於課後問老師或同學。換言之,用筆記記下不明白的要比記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個壞習慣,就是將課程內的每個課題分開讀,而忽略了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 系,理解就因此無法融會貫通。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將每一個課題分開讀,強記 ,一見試題,不管問甚麼,只要是似乎與某課題有關,就大"開水喉",希望"撞" 中──這是第二個壞習慣最明顯的例子。 要改這個壞習慣,就要在讀完某一個課題,或書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獨 立的某一節之後,要花少許時間去細想節與節、章與章、或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關 系。能稍知這些必有的連帶關系,理解的增長就一日千裏。這是因為在任何一個 學術的范圍內,人類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開來讀,會覺得是多而難記﹔連貫起 來,要知要記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學術都是從幾個單元的基礎互輔而成,然後帶 動千變萬化的應用。學得愈精,所知的就愈基本。若忽略了課題之間的連貫性, 就不得其門而入。 第三個壞習慣,主要是指大學生的,就是在選課的時候,只想選較容易的或講課 動聽的老師。其實定了某一系之後,選課應以老師學問的淵博為准則,其他一切 都不重要。跟一個高手學習,得其十之一、二,遠勝跟一個平庸的學得十之八九 。這是因為在任何一門學術裏面所分開的各種科目,都是殊途同歸。理解力的增 長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異。老師若不是有相當本領,就不能啟發學生去找 尋不同科目之間的通論。 二、興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燒起來的 我們都知道自己有興趣的科目會讀得較好。但興趣可不是培養出來的。只有總想 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產生興趣。可以培養出來的是集中的能力。無論任何科 目,無論這科目是跟你的興趣相差多遠,只要你能對之集中思想,興趣即盎然而生。 對著書本幾小時卻心不在焉,遠比不上幾十分鐘的全神貫注。認為不夠時間讀書的 學生都是因為不夠集中力。就算是讀大學,每天課後能思想集中兩三小時也已足夠 。要培養集中力也很簡單。第一、分配時間──讀書的時間不需多,但要連貫。明 知會被打擾的時間就不應讀書。第二、不打算讀書的時間要盡量離開書本──"餓 書"可加強讀書時的集中力。第三,讀書時若覺得稍有勉強,就應索性不讀而等待 較有心情的時候──厭書是大忌。要記著,只要能集中,讀書所需的時間是很少 的。 將一只手表放在書桌上。先看手表,然後開始讀書或做功課。若你發覺能常常在 30分鐘內完全不記得手表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能於每次讀書對都完全 忘記外物1小時以上,你就不用擔心你的集中力。 三、問比答重要 很多學生怕發問的原因,是怕老師或同學認為他問得太淺或太蠢,令人發笑。但 學而不問,不是真正的學習。發問的第一個黃金定律就是要臉皮厚!就算是問題 再淺,不明白的就要問﹔無論任何人,只要能給你答案,你都可以問。 從來沒有問題是太淺的。正相反,在學術上有很多重要的發現都是由三幾個淺之 又淺的問題問出來的。學術上的進展往往是靠盲拳打死老師傅。很多作高深研究 的學者之所以要教書,就是因為年輕學生能提出的淺問題,往往是一個知得太多 的人所不能提出的。雖然沒有問得太淺這回事,但愚蠢的問題卻是不勝枚舉。求 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學甚麼問題是愚蠢或是多余。若不發問,就很難學得 其中奧妙。 老師因為學生多而不能在每一個學生身上花很多時間。認真的學生就應該在發問 前先作准備工夫。這工夫是求學上的一個重要過程。孔子說得好:"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與"不知",最容易就是做發問前的准備 工夫。這准備工夫大致上有三個步驟── 第一、問題可分三類──A、"是甚麼"(What),B、"怎樣辦"(How? ),C、"為甚麼"(why)。學生要先斷定問題是那一類。A類問的是事實:B類 問的是方法:C類問的是理論。問題一經斷定是那一類,學生就應立刻知道自己 的"不知"是在那方面的,因而可免卻混淆。若要問的問題包括是多過一類的,就 要將問題以類分開。這一分就可顯出自己的"不知"所在。第二、要盡量去將問題 加上特性。換言之,你要問的一點是愈尖愈好。第三、在問老師之前,學生要先 問自己問題的答案是否可輕易地在書本上找到。若然,就不應花老師的時間。大 致上,用以上的步驟發問題,答案是自己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的。若仍須問老師 的話,你發問前的准備工作會使他覺得你是孺子可教。 四、書分三讀──大意、細節、重點 學生坐下來對著書本,拿起尺,用顏色筆加底線及其他強調記號。讀了一遍,行 行都有記號,這是毀書,不是讀書。書要分三讀。 第一讀是快讀,讀大意,但求知道所讀的一章究竟是關於甚麼問題。快讀就是翻 書,跳讀﹔讀字而不讀全句,務求得到一個大概的印象。翻得慣了,速度可以快 得驚人。讀大意,快翻兩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第二讀是慢讀, 讀細節,務求明白內容。在這第二讀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鉛筆在頁旁作問號, 但其他底線或記號卻不可用。第三讀是選讀,讀重點。強調記號是要到這最後一 關才加上去的,因為哪一點是重點要在細讀後才能選出來。而需要先經兩讀的主 要原因,就是若沒有經過一快一慢,選重點很容易會選錯了。 在大學裏,選擇書本閱讀是極其重要的。好的書或文章應該重讀又重讀﹔平凡的 一次快讀便已足夠。在研究院的一流學生,選讀物的時間往往要讀書的時間多。 雖然我在以上建議的讀書方法是著重大學生,但絕大部分也適合中小學生學習。 自小花一兩年的時間去養成這些讀書的習慣,你會發覺讀書之樂,實難以為外人 道。 張五常 from: http://www.geocities.com/clement_econ/study_method.htm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214.12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205.244

推 219.91.44.98 02/28, , 1F
我覺得老師真的關心學生...非常感動...
推 219.91.44.98 02/28, 1F
文章代碼(AID): #-NckmoG (B88A013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