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關於政治共筆的一點意見

看板B88A012XX作者 (潛)時間21年前 (2003/03/01 22:54),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B88A013XX 看板] 作者: chouhen (無所不能有所不為) 看板: B88A013XX 標題: [轉錄]關於政治共筆的一點意見 時間: Sat Feb 22 00:56:07 2003 ※ [本文轉錄自 B91A012XX 看板] 作者: Tsukishima (烏知散木) 看板: B91A012XX 標題: 關於政治共筆的一點意見 時間: Fri Feb 21 22:16:46 2003   我是一個法學四的學生。幾個月來,系板上已經有好幾次環繞著共筆的爭 議,照說該說的都已說過,pd師已經把重點在哪裡說的很清楚。不過看到司一 板的這幾篇文章,我還是想說一些話。畢竟,我上了林俊宏老師十個學分的課 ,我大學三年多的學習軸線,是從大一政治學的課堂開始的。也許我的話對某 些人來說會有某種程度上的意義。   我不知道前面幾位同學有沒有意識到,環繞著共筆的爭議,重點並不在於 「沒有人可以沒有共筆就能完全理解老師在說什麼」、「老師講那麼快,又沒 有板書」這類技術問題,而在於你們對於「大學生應該如何學習」的態度是什 麼。共筆問題的不同立場,代表著不同的學習態度。   你們的意見讓我感覺到,你們對於「大學生應該如何學習」抱持的態度是 這樣(或許個別的人有不同的意見,不過恕我為了行文方便先把上面幾篇文章 的立場類型化):學習就是「理解老師的話」,而所謂理解,就是把老師的東 西整理成(所謂)清清楚楚的一塊,然後裝到腦袋瓜。好,如果你們的想法不 是這樣,那我說的就不是你們;但如果你們的想法是這樣,那我套用一句林俊 宏老師曾經在我大一政治學課堂上對一個同學說過的話:「我想你對大學教育 的態度恐怕有問題。」      我不知道老師有沒有跟你們提過他大學時代是怎麼讀書的。老師大學時, 每天至少會讀三個小時,課堂裡講授的內容早在上課前已然讀過,對他來說, 上課不是去「知道老師講什麼」,而是去聽聽教師是怎麼說、怎樣說,哪邊說 的跟他想的不一樣,是不是有哪邊講錯等等。我們雖然不一定要做到跟他一樣 ,但是你們也應該想一想,你們花費偌大心思進到這個地方是來幹什麼?大學 跟高中的差別是什麼?大學的目的,不是要學生在課堂裡「學」到什麼,或者 換一種較精確的說法:不是要學生在課堂裡「聽懂老師的話」。大學對於入學 學生的預設是,新生已經有自己蒐集資 料消化資料、思考批判作出判斷的能力;理論上,你們既然能進入這裡,就應 該都具備這種能力(實然跟應然的落差暫且不計)。我不知道你們曾否想過, 為什麼在德國的一些法學院,會有許多講授(lecture)課程不算學分,算學分的 是seminar課程。背後的道理是這樣:課堂不是拿來給學生「多識鳥獸草木之名 」用的,不是拿來給學生「聽懂老師的話」用的。課堂是拿來幹什麼?我的回 答是:課堂是拿來給你們「刺激」用的。在你們進入教室之前,你們早就該形 成一套自我的思維系統,課堂講授的內容不應該是給你們構築系統的材料,僅 應是促使系統活絡的刺激源。對,聽不懂 老師的話會沮喪會麻煩,但是聽不聽的懂老師的話根本不是重點,大學課堂根 本不是拿來給你們單向的「聽懂」老師的話,老師的話語應該只是刺激你們思 考的刺激源。懂也好,不懂也好,只要聽了隱隱若有所悟,這樣的「聽不懂」 要遠比聽過就聽過的「聽懂」有價值。最有價值的講課不是那種當場讓你「聽 懂」的講課,而是那種一兩年後恍然大悟的講課。當場「聽懂」的企圖,就算 不說是短視近利,也不免扭曲了學習的意旨。也許你們會有人提出「思而不學 則殆」之類的反駁,我知道你們的意思,不過,「學」的功夫一開始就不應該 是在教室裡面作。   我無法理解你們為什麼會那麼在意阿宏講話太快,為什麼會在意筆記來不 及作。我上林俊宏老師的課從來不作筆記,只是聽。對,阿宏會把分類分的很 細,七點八點十幾點,來不及記下來,對不對?問題是你們記那些幹什麼?分 類應該只是提醒你們重點和脈絡何在,如果你有sense的話,聽了自然有用;如 果沒有sense的話,縱使記了一百點又有何用?而且老師有老師的分類,你可以 有你自己的分類,追著那些分類跑幹什麼?當然每個人的學習方式不一樣,不 是說叫你們不要作筆記,只是作筆記應該是資料整理的功夫,你們要知道記下 來的東西意義何在,而不是急吼吼追著老師的語音跑。   而且說真的,不是我低估諸位的能力,但是政治學下學期的共筆其實非常 難做,從古典時代到當代的政治思想,用一個學期的時間高度壓縮給你們,想 整理出來?Saint Thomas Aquinas、Hobbes、Rousseau、J.S.Mill、Max Weber 、Habermas等的學問,以你們現在的功力,想用自己的話重述,哪怕是「一字 一句完全重現」(其實玩了一個學期的共筆接力,你們還相信共筆有「實體真 實重現」嗎?),都只能作出令人莞爾的玩具。有相當程度的同學也許能從其 中猜出老師原本要講的是什麼,但是其他大多數從此一生再也不會接觸社會政 治哲學的同學,只會跟著糊裡糊塗,亂唸一通。期末掙扎一番,反正老師也不 能當太多,平平安安到大二,天下太平。   不要說「我們不厲害,我們需要共筆才行」之類藉口,我反應慢閱讀速度 慢,很懶,成績差,沒有理由你們不能比我好。這學期是上西方政治思想史, 對不對?從柏拉圖到哈伯瑪斯、羅爾斯,大量的經典都已經翻譯成中文,為什 麼不去找幾本來看?原典太吃力,好,可以理解,那至少眾多的二手著作也可 以找來看一看吧(講真的,我反而不覺得「民主的模式」是特別適合你們的作 品,只是它分類清楚,便於講學;但是要注意,翻的不順,法政研圖有原本, 比比便知)。到書店去,法政社會思想的專著或教科書俯拾皆是,圖書館裡或 長或短的論文汗牛充棟,程度深淺的都有,為什麼好好的書放在那邊不看,卻 要抱怨聽不懂老師的話,進而支持共筆的必要性?阿宏是學莊子的,你們應該 也知道,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此必然之理;不思蓄水厚積,反 而嫌舟太大,自己作一艘玩具船自得其樂,何其謬哉?   我有時候會覺得,我們上一代的幾位老師其實很可惜。我所指的,大約是 一九五零到一九七零年間出生的這一世代。這一代的學者站在前幾代繼受西方 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上,其「個人」已經有能力發展出某些不遜於西方學者的 研究成果。但是這有一個前提:就是他們留在國外,成為西方、日本學術圈的 一份子;在這個學術社群稀疏、基礎研究薄弱的小島上,不管多傑出的英才都 沒有辦法馳騁駿足。學問的發展是需要學術社群的,不管一顆心靈多麼敏銳活 躍,都只有在反覆不斷的對話、刺激中,才能綻放華麗的花朵。這幾位老師, 如果他們求的是個人的發展和名氣,他們就會留下,照西方的方式去思考、去 表達,在別人的地方功成名就;但是他們選擇回到這個沒有多少人聽的懂他們 自言自語的地方,默默從事基礎理論的引介。把一個學者最有創造力的鼎盛歲 月(約35歲到65歲) ,埋沒在播種的工作裡。他們所能期待的,只能是一兩個世代後,華語世界內 能夠出現獨立於西方的璀璨成果。至於播下去的種會不會發,天曉得。同學學 習的輕忽態度,也許有時只是不經意的舉措,某種程度上對他們都是相當的打 擊。寒假前跟林俊宏老師談了一次,老師就也已經表達出相當的倦怠(還好, 老師年紀還輕,應該還不會有「一生勞碌所為何來」之嘆)。我不想對大一的 學生說太重,而且每個人生活方式不同,也不是說每個人每堂課都必須夙夜匪 懈(說實在的,這個學校裡連當高中課程都嫌膚淺的課還真不少)。但還是希 望,如果你們覺得有一些老師還值得你們尊重的話(同時你們覺得自己的生涯 值得尊重的話),想一想作為一個大學生,你打算用怎樣的方式去學。這個問 題根本的多,相形之下,共筆問題也只是衍生出的一個技術爭議罷了。                           法學四 月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216.82.136

推 61.220.124.45 02/21,
借轉到個版可以嗎??
推 61.220.124.45 02/21

推140.112.205.244 02/22,
我替他同意啦。教了他四年,果真沒有教錯
推140.112.205.244 02/22

推140.112.214.171 02/22,
那小弟在此先謝過PD師的同意和怡凱了~~~
推140.112.214.171 02/22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140.112.214.171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sie.ntu.edu.tw) ◆ From: 61.230.140.22
文章代碼(AID): #-OCcqV3 (B88A012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