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媽,今天有飛機掉下來耶--談未成年目睹災禍後的替代性創傷

看板Aviation作者 (babyjack)時間9年前 (2015/02/05 15:16), 9年前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媽,今天有飛機掉下來耶--談未成年目睹災禍後的替代性創傷】 家中有幼兒, 雖然他們年紀還小,但遇到這種大型災難, 還是有些淺淺的顧慮。 分享一篇自己撰寫的文章 希望家中有未成年子女的父母 看看身邊的寶貝,是不是也留意到這件事情呢? 好讀一點的內容 同步分享在,也請大家不吝指教。 部落格 http://babyjack.pixnet.net/blog/post/33181852 粉絲團 http://ppt.cc/dXM6 ----- 昨天(2/4)發生令人遺憾的墜機事件,截至目前為止, 傷亡和失蹤的數字總是讓閱者感到無限遺憾。 拜現今科技的發達和媒體的強大傳輸能力, 電視電腦、手機、平板24小時不斷放送最新資訊與包羅萬象的相關訊息, 而手中有3C產品、生活圈有同儕的兒童青少年, 實在難以避免熱門新聞的接收。 當相關資訊接收久了,便容易產生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的意思從字面上即可大致瞭解, 簡單來說,我們並非親身經歷災害的受難者,但長時間和深度的接觸, 使得自己的情緒、行為、思考的展現方式越來越接近受難者的狀態。 早期替代性創傷定義於助人工作者投注受助者的創傷經驗後, 一種深度情感交流後的同理痛楚(empathic pain); 而深度接觸空難資訊的大眾,也容易感同身受受難當事人或家屬的情緒和經驗。 多數父母的直覺反應:「很簡單呀,這段期間不准看新聞,不聽話就沒收!」 多麼清楚的因果指令呀! 可惜的是,絕對不如父母想得那麼輕而易舉! 人的行為就是這麼奧妙,當一件吸引人的事物被刻意中斷後, 忍耐下所醞釀的渴望,隨之而來的補償, 反而更讓父母感到困擾。 既然孩子們必然會接收到震撼心靈的資訊,那父母倒不如一起來思考, 如何幫助孩子健康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和感受。 談到未成年面對重大災害與分離的創傷, 不得不借用兒童心理學家Maria Nagy的兒童死亡概念發展論, 藉此引申父母面對孩子接收到「永久分離」的訊息時, 他們心裡是怎麼想的,且我們該怎麼做。 第一階段約3~5歲,大約是皮亞傑(Piaget)的前運思期, 能瞭解人或物的消失,但無法將死亡和「永久分離」對等連結。 此年齡孩子的繪畫或玩偶呈現死亡角色時, 可能還會表達情緒(『他死掉,他哭哭了』)、語言(『嗚嗚,他說我不要死掉啦』), 但沒多久就「活過來」了。 然而,此年紀的幼兒雖然對深奧談論的理解有限, 但他們很容易也很快會觀察到父母(重要他人)的悲傷、憂愁、擔心等負向情緒, 搭配視線所能涉及的螢幕畫面,不用幾天, 馬上便會將「空難報導-負面情緒」兩者緊緊連結在一起。 這階段的父母,減少自己和孩子重複暴露在災難報導中,是絕對必要的; 若孩子在繪畫、角色扮演遊戲中出現較頻繁的死亡與破壞, 那可能只是單純的學習模仿, 或是他們藉由這種方法釋放焦慮, 爸爸媽媽先別著急,觀察個3-5天,安穩地陪伴他們遊戲, 相信在控制好環境刺激後,死亡話題將只會是生活中的一小部份,而不是生活重心。 第二階段約5~9歲,約銜接在皮亞傑的前操作期和具體運思期之間, 對死亡概念越來越具體,逐漸瞭解死亡便會永遠離開, 甚至賦予死亡一個完整的形體形象(例如,天使)。 此年齡的孩子有時會操縱或躲避這個具體形象, 來避免心中的重要人物消失,像是「天使找不到阿喵,阿喵就不會死掉了」。 此年齡的孩童多半已接觸早期教育或體制內的教育系統, 禁止訊息的接受變得加倍困難且非首要, 當然,提醒孩童無須時時刻刻更新救災或傷害進度, 邀請孩童表達出聽到、看到的,在釋放焦慮後, 把重點擺在「遇到危險時,該怎麼辦」, 和孩子一起練習及學習遭遇災害時的危機應變。 當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教得方法,可以讓自己避免受傷,他們不僅對學 習和練習防災認真熱衷,更是降低焦慮的最好辦法。 第三階段約9歲以上,約站穩具體運思期的基礎,邁向形式運思期, 也就是說,兒童對死亡的理解已和成人差距不遠, 那些擬人和自我中心的想法逐漸減弱。 兒童會開始和同儕、老師、父母談論近期最熱門的話題, 更難預防重複暴露於災難報導的後果。 父母面臨此階段的兒童,討論可以更加具體, 父母提供指導行為時,需要搭配因果邏輯和思考脈絡, 讓孩子較能心悅誠服的合作。 首先,同樣得邀請兒童減少此類訊息的接收,甚至規範時段, 但爸爸媽媽需要和顏悅色的讓孩子知道降低收看的必要性, 當然父母也要以身作則。 第二,孩子和父母討論近期新聞和死亡,切勿拒絕或抗拒談論此話題, 迴避談論只會讓這個議題在孩子心中不斷發酵。 爸爸媽媽只要陪著他們,表達出他們的所見所聞,其實就在釋放壓力, 接著更具體的一同思考面對災難時,可以保護自己的方法, 讓孩子之後偶爾反芻這些擔憂時,有個好方法可以解決自己的擔心。 目睹災禍後對未成年來說,常隱含著破壞、傷害、死亡和分離等議題, 由於不同年齡階段對死亡智識的差異, 父母親得做好認識和準備,面對不同的挑戰。 在大人觀察、陪伴和溫和調控環境刺激下, 大多數孩子在幾週內便會一如往常, 若不尋常的作息時間、情緒行為超過一個月, 且頻率、強度都令人擔憂, 還是建議就醫尋求身心醫療專業的協助。 作者為 臨床心理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210.60.207.243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viation/M.1423120601.A.E44.html

02/05 15:41, , 1F
感謝分享!
02/05 15:41, 1F

02/05 21:27, , 2F
很棒的文
02/05 21:27, 2F

02/05 23:45, , 3F
很棒!好文。
02/05 23:45, 3F
※ 編輯: babyjack (210.60.207.243), 02/06/2015 07:10:37 ※ 編輯: babyjack (210.60.207.243), 02/06/2015 07:50:45 ※ babyjack:轉錄至看板 KIDs 02/06 08:17
文章代碼(AID): #1KqnZPv4 (Av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