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從iLoud MTM降級到Edifier R1280DB的心得

看板Audiophile作者 (黑毛吸漏椅)時間1年前 (2022/09/03 19:06), 1年前編輯推噓7(702)
留言9則, 7人參與, 1年前最新討論串1/1
這是小弟在版上的第一篇心得,曾有一組iLoud MTM搭配D90SE,然而因為養不起了所以被 迫降級,還沒玩透D90SE的我,其實還不算真的進了發燒友圈吧,不過,耳朵已經被養壞 的我,只能說,2個價位跟級距的組合是完全無法相比的,希望今後口袋夠深的話,看有 沒有機會分享後續的升級心得XD,有人有興趣聽聽MTM+D90SE的故事的話,再找時間寫寫 ,不過已在回憶裡了…。 訊源接法: PC onboard 的USB 3.0孔 --> Type C訊號線 --> Fiio BTR3 USB DAC模式 --> 單蕊鍍銀 3.5mm to RCA音源線 --> R1280DB 電源: 壁插 --> Castle IA8孔延長線 --> R1280DB,BTR3由電腦直接供電,無改接。 音量: PC、foobar、BTR3音量都開滿,用遙控控制R1280DB。 音色表現: 別人都是越聽越改越大,獨立電源、幾十萬線材、空間特別吸音處理樣樣來,但今天降級 是什麼感覺呢? 如果有騎過重機,或是跨坐上別人的跑車,再回來騎自己的豪邁125,油 門一拜,會一瞬間以為自己的車是不是壞掉了,沒有,其實你也騎到70km了,跟剛才那台 飆到170km還「穩當當」的車當然不一樣,大概就是這種感覺吧XD。 R1280DB整體表現跟Creative T20ii相比 (曾經有一組),個人覺得是能夠有升級感的,低 音的量感絕對有比T20來得多,其聲音走較為寬鬆的路線,音場較大,甚至結像出來的畫 面會比MTM來得寬闊,MTM比較緊湊,1280DB的邊界感比較不明顯,縱深稍微聽得出分離感 ,聽配器多的電影配樂還不至於全糊成一團,人聲的結像明確。 然而,一高一低的單體配置,不難想像它的中頻偏弱,有時候進去澎拜的樂段時,人聲會 稍微被樂器蓋過,並不全是聲音糊在一起,而是因為高頻與中頻的銜接有個斷層感, 人聲直接用低音單體做補償了,怎麼聽還是會有缺一塊的感覺,人聲應有的紮實、厚實感 比較有限,自然就容易被樂器搶過。 另一種情形是,當剛開始進歌的時候,主唱的聲音較小時,其高音單體的頻率範圍有限, 無法帶入歌手所有頻段的聲音時,聲音較難辨識,畢竟13mm的高音單體直接就接到4吋單體 了,在The First Take唱紅蓮華的LiSA,一度以為她長喉結了,男聲也許還可接受,但女 聲的高頻直接銜接低頻做補償,會覺得有點不合理,跟三頻均衡的監聽相比,其實是有點 苛刻了,但畢竟是降級心得XD,很難避免與先前的組合做比較;不過能期待的是, R1280DB有非常多種接口,還是有一些可玩性,日後若經由升級DAC、音源線材升級,個人 認為還是有改善空間。 而低音呢,雖然足夠,但反應較慢,沒有MTM這麼有肌肉感,快速而厚實的Punch,加上均 衡的輸出,讓鼓聲的音色完整呈現,同樂段裡的MTM打鼓可能是「咚~」,1280是「咚~~~ 」,差別就是在聽節奏快的音樂時,很多個「咚」連在一起時,感受度就差很多了,再打 個比方,可能會類似手機螢幕120hz跟60hz的差別。此外,個人覺得4吋的低音單體好似沒 有完整發揮,Bass開高了會間接影響剛才說到人聲的問題 (看2000~4000級 距喇叭的聽友們這句參考就好了XDD,少去燒友家試聽,容易被滿足的孩子是幸福的)。 整體來說,R1280DB,在目前的價格帶($3990)應該是可以入手的,別忘了以上的比較是跟 監聽還有入門進階的DAC相比,用1280的預算,後面+個0都不夠,且有藍芽配對、OPT/COA 接口、兩組RCA的LINE IN,若是把它接在電視放在小坪數的客廳,應該能滿足大部分視聽 媒體的需求。 以上心得是開箱後立即寫下的,喇叭也許需要Run一陣子,不代表音色只能是這樣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33.75.22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udiophile/M.1662203214.A.335.html

09/03 19:30, 1年前 , 1F
中國牌調音調壞了 只剩下咚咚咚 就這樣
09/03 19:30, 1F
個人其實也曾經去試聽過A300跟A100, 聲音表現其實算是不差的, 只是因為桌面空間有限 ...只剩咚咚咚的低頻真的很可惜, 假設能給建議, 就是單體設計縮減至3吋, 犧牲一點低 頻, 把中頻找回來, 不過低頻量多對大多數人還是比較討喜的選擇吧, 市場決定設計的走 向, 無可厚非

09/03 23:44, 1年前 , 2F
對MTM的心得倒是很期待
09/03 23:44, 2F
好哦~之後我再來整理一篇MTM心得文^^ ※ 編輯: zhaoweilai77 (36.233.75.229 臺灣), 09/04/2022 01:04:17

09/04 00:59, 1年前 , 3F
我很好奇MTM會比IMM強很多嗎? 價格大約兩倍
09/04 00:59, 3F
剛好自己也有試聽過IMM, 兩者定位雖說都是監聽, 但IMM娛樂性還是比較高, 他的DSP 處理讓低頻非常豐富討喜, 不過Punch就沒有MTM來得強而快速, 我的MTM, 一開始真的是拿 來當監聽用, 錄音介面也只搭配Focusrite 8i6, 三頻都很均衡沒有音染, 乾淨卻顯得沒有 個性,後來搭配D90SE才讓它的表現整個豐富了起來...再來因為IMM箱體的限制, 聽起來一 樣會有中頻不足的狀況, 聽交響, 電影配樂稍感無法駕馭, 但若是拿來看劇, 遊戲, 聽人 聲為主的流行樂已經非常足夠, 人聲的結像整個很立體, 女聲也很甜美~如果都是以桌上 電腦視聽娛樂的空間, IMM會比較剛好, MTM的輸出, 建議桌面要再深一點, 有段距離 比較剛好 ※ 編輯: zhaoweilai77 (36.233.75.229 臺灣), 09/04/2022 01:26:20

09/04 09:03, 1年前 , 4F
推心得
09/04 09:03, 4F
※ 編輯: zhaoweilai77 (36.233.89.108 臺灣), 09/04/2022 10:24:42

09/04 14:56, 1年前 , 5F
滿好奇MTM平常聽都是有開arc還是用預設?
09/04 14:56, 5F
後來都用預設模式聽了, ARC雖然差很多, 不過個人喜歡原先的音色, 即便不用ARC後面 也是有高/中/低可以調整 更正一下:我之前設定其實是有開ARC調音的 ^^", 因為已經脫手了, 設定也固定了一段 時間 ※ 編輯: zhaoweilai77 (36.233.89.108 臺灣), 09/04/2022 17:04:38

09/04 19:58, 1年前 , 6F
幾年前買兩千多 漲價幅度這麼大喔....不過確實不錯
09/04 19:58, 6F
對呀...爬文也有發現這一點, 沒在2千多的價位買真的可惜 ※ 編輯: zhaoweilai77 (36.233.89.108 臺灣), 09/04/2022 20:56:56 ※ 編輯: zhaoweilai77 (36.233.89.108 臺灣), 09/04/2022 21:01:34

09/05 06:44, 1年前 , 7F
感謝你精闢的解說和心得 我目前是用IMM+Topping D10s
09/05 06:44, 7F

09/05 06:48, 1年前 , 8F
覺得很滿意 不過也有考慮升級成MTM
09/05 06:48, 8F

09/05 11:01, 1年前 , 9F
哇靠降級
09/05 11:01, 9F
文章代碼(AID): #1Z4pLECr (Audioph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