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肯‧洛區的作品值得台灣觀眾深思

看板Artfilm作者 ( Le rayon vert)時間13年前 (2011/05/07 23:57),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belaludwig.pixnet.net/blog/post/30429906 自從看過Ken Loach(肯‧洛區)以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吹動大麥的風)之後,便一直注意這位導演的作品;這部作品拿下 坎城金棕櫚獎可謂實至名歸,除了故事精采以外,最令筆者難忘的是 片中游擊戰場景拍攝之美,儘管在戰爭場面中拍攝煙霧製造出來的效 果已經不是新手法了,但由於設定為游擊戰,所以在草原的場景以及 天然的霧氣都為畫面增添了自然而創新的美感。此外,這部片由於是 講Ireland獨立抗戰的故事,片中的題材對台灣觀眾而言,雖然在政治 上並不能百分之百對照,但是在類比上仍然能讓人感同身受。 而Ken Loach感興趣的題材不只是政治上的弱勢而已。用認真有時 又不失幽默風趣的態度探討社會題材,一直是他作品的主要核心。例 如在六零到七零年代在台灣市面上找得到的Poor Cow(母牛)以及Family Life(家庭生活),故事主角都是設定為女性,進一步的設定前者則 是經濟上的弱勢並且是單親媽媽(爸爸因偷竊而坐牢),而後者則是 設定為家庭風氣保守,而把女兒的開放態度以及對家庭管教的反彈視 為精神疾病。這些作品不但都以中下階層的生活作為題材,後者同時 也反映了對於精神疾病不同派別的觀點,以及這樣的觀點會如何看待 病人和社會之間的關係。除此之外在拍攝上也會混合使用紀錄片訪談 手法,使得Poor Cow作為一部反映現實的劇情片,儘管其劇情並非真 人真事,但其手法更加強化與強調了作品對真實的反映。 晚近Ken Loach依舊對這方面的題材感到興趣,但也許是隨著年紀 的增長,他更懂得如何用幽默的智慧去正視並討論這些問題。前一陣 子有在台灣上映的Looking for Eric(尋找艾瑞克)以及同樣是市面 上可以購得的Bread and Roses(麵包與玫瑰)都呈現了這樣的風格。 其中筆者尤其激賞Bread and Roses,這部講述勞工問題的作品,儘管 角色設定為被剝削的外籍勞工,乍看之下和台灣上班族在身分上並不 完全相符,但其實台灣目前當下有許多的工作環境,已經和故事中角 色的背景設定是幾乎一樣的:超時工作、資方逃避勞健保費用...... 等等,畢竟老闆要從員工身上省錢,大概也就那幾招沒別的把戲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設定,是筆者認為最能讓台灣觀眾心有戚戚焉的: 故事中的勞工並非所有都贊成勞工運動。這樣的設定同樣可見於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並非所有游擊隊成員都贊成獨立), 而這之間問題的衝突以及化解與否,也就加深了故事的深度,也使其 更能呈現血淋淋的現實。 回到Bread and Roses,這部以真實發生在歷史上的和平罷工事件 為名且被提名金棕櫚獎的作品,由於其探討方式不失風趣,反而更可 以讓我們看到勞工運動一些讓反對者頗不以為然的行為,其背後的理 由及其機智。也因為這個作品脈絡之完整,反而更可以打破一些較不 熟悉勞工運動的觀眾,由於受到媒體未能深入報導而產生的偏見。更 進一步地或許會讓觀眾思考到:我們現在這樣的環境,會不會有一部 分原因正是因為我們不去捍衛或爭取而導致的結果?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5.221.111 ※ 編輯: prc 來自: 118.165.221.111 (05/08 00:43)

05/08 22:00, , 1F
Ken Loach的電影 真的要慢慢醞釀
05/08 22:00, 1F

05/08 23:16, , 2F
推 非常喜歡肯洛區
05/08 23:16, 2F

05/09 00:19, , 3F
棒!!!KES,Raining Stone,My Name IsJoe都推
05/09 00:19, 3F

05/09 17:32, , 4F
我超愛家庭生活!!!
05/09 17:32, 4F
文章代碼(AID): #1DnMlszV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