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 潛進畫像裡的生命形構-電影《第四張畫》

看板Artfilm作者 (非常熱)時間13年前 (2010/11/10 21:3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在王爾德的《葛雷的畫像》裡,主角葛雷為了留住青春貌美,於是許下讓自畫像 代替自己老去的願望。葛雷如願以償,自畫像裡的他日復一日的老朽,畫外的葛 雷則俊美年輕依舊,恣意徜徉在英國上流社會裡的奢靡生活裡。只是逐日老去的 畫像人物成為葛雷的心頭之患,為了毀滅那張衰老的臉孔,葛雷逐步走向自我毀 滅的死亡之路。 三島由紀夫筆下酷愛孔雀的富岡也擁有一幅年輕時的俊美個人寫真,年華不再且 相貌醜陋的他被警探懷疑是殺光孔雀的兇手,在一同協尋真相之際,寫真裡年輕 俊美的男子卻現身在案發現場,那是中年富岡對美的執迷不悔?還是撕裂孔雀的 兇手另有貪圖? 兩個奇異的故事同樣沉淪頹廢,曖昧難解,卻也都同樣都斑駁著『美與毀滅』的 預設。美的耽溺是兩個故事最核心的神秘起源,主角們不可自拔的沉溺在自我依 戀的情結裡,依戀風華正盛的美,依戀曾經存有卻已經消逝的美,甚至不惜一切 要保留住那個最燦爛豐饒的時刻。王爾德把衰老帶入畫像內,交予主角不可能的 永恆青春,畫框內外置換著生命的年歲,故事最後走向離奇的死亡。三島由紀夫 讓寫真凝結住富岡豐美的年華,照片裡的俊美面容召喚他醜陋外表下對美的執念 ,富岡酩酊大醉般的犯著最豪奢的罪,殺死孔雀,撕裂孔雀,把這種沒有任何意 義,只為了美而存在的生物統統殺光。 這兩個與美相關的怪異故事,都妖嬈的展示對美最不可思議的執著與想像。巧合 的是,兩個故事也分別透過『自畫像/個人寫真』指涉最曖昧的情慾流動,同時把 觀眾帶入生命與藝術的關係,生命與藝術,是的,畫像從來就不只是一張畫像,它 還指證故事主角的種種執念與那最不可解的生命之謎。 電影《第四張畫》裡出現的最後一張畫正是主角的自畫像。場景是這樣的:主角 小翔在課堂老師的命令之下,望了眼前的鏡子後低頭開始作畫。觀眾其實沒能看 到小翔的這張成品,只見多彩的光線映爍在小翔童稚的臉上,影影綽綽看似輕盈 繽紛,其實哀傷至極,因為影片已大半預視了小翔可能的未來:一個在台灣底層 社會的家暴兒。 『自畫像』是生命的見證與緬懷,在電影《第四張畫》內它是小翔畫下的第四幅 畫,畫未完成,導演留給觀眾揣想的空間。作為故事結尾,未完成的自畫像猶如 影片的總結,囊括主角年幼的生命過程,經驗點滴沉澱,不動聲色的積累出未來 的可能,勾勒出那張面目還未清楚的面孔,畫像在此又有了更深一層的隱喻,藝 術與生命,電影與人生。 電影裡圍繞這幅自畫像的還有另外三張畫作,它們分別紀錄小翔成長的轉折:喪父 、將至的青春期、哥哥死因之下的暴力……生命把小翔推向不同的人際間沉浮,他 一臉無辜的面對生命的轉折,像山路一樣曲曲折折,單薄的身影嵌在色彩飽和的畫 面裡,尤顯孩童的孤寂與無奈,懵懂的表情下又是多少難以言說的傷痛。 《第四張畫》是導演鍾孟宏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影片從兒童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 ,小翔的每段際遇都像日常那樣的稀鬆平常、理所當然,沒有絕對的善與惡,就 這樣平平淡淡的發生,然後過去,像從來就應該在那裡一般。導演強烈的視覺風 格把台灣的鄉土風貌,神奇的幻化成色澤飽滿、對比華麗的景觀,這不只讓觀眾 眼睛一亮,更使電影裡刻意減低的道德批判顯的冷靜低調。 整部影片構圖精美、光影鮮活,特別是那些經常出現的特寫鏡頭,不只精準悅目, 還凝聚出一種淡漠之下的無聲力量,導演這種不慍不火的冷眼關懷,已漸進發展成 個人獨特的電影語彙,讓電影這種藝術表現更貼近生命的本質,讓台灣電影的鄉土 視野又有了另一番新的人文相貌。 -- 打字員的筆記本:http://ych0905.pixnet.net/blo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7.233.51
文章代碼(AID): #1Csg2dhr (Artfil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