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文] Rem Koolhas 隻手遮天 -《人物》雜誌

看板Architecture作者 (Passed by)時間15年前 (2009/02/08 13:07),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來源:《人物》雜誌 2003年的3月28日下午,身穿深黑色便裝,有著游泳運動員般矯健身軀的雷姆·庫哈斯 (Rem Koolhaas)拎著包站在北京市規劃委員會門前,拿起手機與中國官員聯繫。周圍川流 不息的人們,並不知道這裡站著的就是當代最著名的超現實主義建築大師、那位把即將興 建的中央電視台大廈打造得震撼人心的「老外」。 不規則而充滿變化的中國門字造型,正是庫哈斯賦予CCTV的嶄新形象。從此,這幢230米 高的大廈改寫了世界建築的歷史,多年以來,「一柱衝天」的摩天樓樣式被他「顛覆」了 。 21世紀是屬於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的,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反對。這樣說並不純粹 從他在建築方面的工作和成就出發,而是在於他從設計的層面去看整個世界的發展。其實 庫哈斯已不單止建築師那般簡單,雖然他在建築方面的工作接踵而來,但他在過去10年以 設計的角度出發所做的研究,把圍繞我們身邊的城市和生活的問題一一探討,已超出了他 作為建築師的工作範疇,例如早在我們研究珠江三角洲的發展前,庫哈斯已夥同他的大都 會建築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簡稱OMA),做了不少相關工 作,更結集出版專著。 所以,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是一個雖遠實近的名字,你以為他只是一個在歐美當 紅的建築師,但卻總是無時無刻都見到他在涉獵和我們有關的課題,當我們想到庫哈斯這 10年來如何隻手遮蓋半個地球的事蹟時,說他在建構一個自己的設計王國,亦不遠矣。 記者OR建築師? 有些事物,有魔力的事物,就是得保持完整性。如果你把他一個部件一個部件分開來看, 他就消失。 ...............................《麥迪遜之橋》 在農曆春節前夕,一個瘦高的身影徘徊在從紐約飛往北京的中國民航班機上。在歸家的中 國留學生和商人中間,他隻身一人,飛越北極寒冷的上空,前往遙遠的東方古國。有人曾 這樣描述過他的形象:鷹眼(富於洞見),鉤鼻(嗅覺敏銳),刀片嘴(言詞犀利),招風耳( 善於收聽),巨手(沒有什麼可以逃過他的魔爪),長腿(可以走得更遠),身材高聳而消瘦( 建築師中的哥特教堂和摩天樓),背微駝(長期與「底層建築」對話的進化結果),以及最 為顯著的特徵——腦門無發 (「絕頂」聰明)。 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就是這樣一個整體,一如他身上的器官特質,注定了他生命 中不可迴避的一段角色。就算他的身份會是一個建築師、一個記者、一個社會學家……雷 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張揚的個性似乎總是會與世俗背道而馳。 庫哈斯生於荷蘭鹿特丹,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時候。他是家裡3個孩子中 的老大,成長在貧瘠的土地上和渴望重建的人群中,「到處都是廢墟和真正的貧窮」。雷 姆的敏感性也在那種毀滅的背景下逐漸形成。 《紐約時報》評論庫哈斯為「建築師時代建築師的建築師」 庫哈斯最初的職業是記者。19歲開始,他為荷蘭的《海牙郵報》主持名為「人、動物和東 西」的閒話專欄,並為該雜誌的文化專欄撰稿。業餘時間他會在和一群朋友組成的電影小 組中從事電影劇本創作。 發生在1968年的學生運動——「68風暴」使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從記者和劇作家 轉變為一個建築師。這一轉向幾乎可以說是一個傳奇:從記者庫哈斯到建築師庫哈斯。雖 然他的記者身份在「68風暴」之後便已告終結,但其記者的血液卻依然流淌。建築成為他 發掘和製造事件的方式,而他將記者對事件的本能關注帶入了建築。記者和建築師是庫哈 斯硬幣的兩個面,或者說是他的雙重生活。 伊東豐雄(Toyo Ito)說:「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是一個將作為社會現象的建築轉 變成令人反感的事件的記者。雷姆是世界上唯一的這種類型的建築師。」 一旦庫哈斯感到有事發生,他身體上媒體器官就像攝像機、答錄機、話筒一般反應極快地 調節起來,迅速地進行記錄、提煉、加工、合成、消化、咀嚼和反擊。這種敏感度進入了 建築,就會變得很危險。而庫哈斯選擇將之作為他一生的工作(或者也可以說這是他仍對 建築抱有的最後樂趣),他因此區別於所有其他建築師。庫哈斯是第一個有系統地將對社 會問題的關注和建築融為一爐的建築師。他使建築不再只是個容器,而是無數事件交互碰 撞的反應堆。 在庫哈斯最具危險性的作品《癲瘋的紐約》中,庫哈斯以「幽靈作家」的身份,全面回憶 和梳理了紐約在二戰結束前瘋狂的現代化歷程和理論。曼哈頓,這個新大陸東海岸擁擠而 骯髒的小島,資本主義腐朽權力的中心,變成了他手術台上一個失憶的病人,記憶是層堆 積的非連續片斷,而城市則是它的夢幻般的蒙太奇。在無數流動變化的線索交織而成的事 件網路中,感性只能成為虛弱的自我瞭解,理性則失去了五光十色慾望之都的真實品質。 庫哈斯選擇癲狂,在大量衝撞的不可捉摸、不可控制、不可實現和不可預期的事件渦流中 ,隨波逐流和頑固抵抗似乎都是一種傷害,而癲狂則是唯一有效的話語,不僅是阿波羅式 的政治經濟學分析,也是酒神式的精神分析(庫哈斯引用達利的「妄想臨界法」來指代這 種癲狂),在這種理性的迷醉之中,庫哈斯以狂風驟雨般的敘事,揭示了大都會隱秘的「 手征」,無序背後的秩序,混亂背後的邏輯。 「我樂意用記者的眼光來看。觀察世界,觀察我們的周邊環境,然後選擇一個更好的時機 參與其中,這就是我要做的。」雖然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的記者身份早在35年前 便已經終結,但他記者的血液卻依然流淌。 此後,庫哈斯途經倫敦的AA(建築協會)學院學習建築,去大洋彼岸的紐約研究新世界。 1975年,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回到歐洲,和另外3個成員合夥開公司為別人進行 建築設計,取名為:大都會建築事務所,致力於高密度人口文明進一步發展的研究,即城 市化問題的研究。OMA位於一棟普通的7層建築的頂層,四面巨大的玻璃窗顯示著戰後鹿特 丹的場景,極端現實的環境裡,一群激進忙碌、甚至嘔心瀝血的人沉浸在遍佈世界各地的 建築設計中,創造著極端超現實的作品。巨大的反差,存在著,也合理著。 前進,再前進 1968年的五月風暴和超現實主義等時代革命為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的瘋狂解構奏 響前奏。前者對於歐洲學術界、思想界乃至整個社會都是一個特殊的事件。庫哈斯的建築 生涯正始於那個關注革命和意識形態的年代,走入建築學以後,庫哈斯需要在自身工作的 領域對意識形態和其他社會因素給予回應,不再是激情和烏托邦,從批判到變革之路早已 錯綜複雜。而超現實主義則啟發他獲得了自己作品的思想方法與表現形式。 在庫哈斯眼裡,形式的美醜不是第一位的,對當地文化的捕捉解讀乃至創造性的再操作是 他的興趣。他似乎總是走在潮流的前沿,他的「前進,再前進」的理論,和平庸扯不上半 點關係。他對新事物始終保持著不息的熱情、不衰的興趣;他想始終走在時代的最前端, 這也正是他建築創作的基礎之一。 「建築最有趣之處是,它總是走向新世界,而不是返回舊世界。」 2000年,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獲得普利茲克建築獎,他在授獎儀式上毫不客氣地 說:「我們仍沉浸在砂漿的死海中。如果我們不能將我們自身從『永恆』中解放出來,轉 而思考更急迫、更當下的新問題,建築學不會持續到2050年。」 庫哈斯在紐約學習建築時,教導他的建築師彼得·艾森曼抓住他的外套說,「你知道你為 什麼來這兒嗎,庫哈斯?」庫回答道:「不知道。」「你是作為哥特式的野蠻元素來這兒 的。」在美國學習的時候,庫哈斯又開始對大都會的城市現象非常著迷,於是就誕生了前 文中所提到的《癲瘋的紐約》一書。 如同半個世紀之前由柯布西埃及其宣言《走向新建築》發起的「新建築運動」一樣,在《 癲瘋的紐約》的回溯性宣言或者OMA之後,則是由庫哈斯領軍的「大都會建築運動」。但 是和「新建築運動」抹去一切「舊建築」,消除一切真實痕跡,從而形成一個全新的城市 不同,「大都會建築」則依賴於其所在的大都會既有的社會結構 ──使大都會得到它自 己特有的建築:「新建築」消除了「擁擠文化」中的密度,使之變得平均而標準,秩序井 然同時毫無生趣(如同法國導演塔蒂在《遊樂時光》中所展現的現代化巴黎的城市景象) ,而「大都會建築」則通過建築鏈接了大都會盤根錯節的複雜關係,加劇了舊有事件之間 的摩擦、碰撞、融合,使建築本身成為城市某種程度上的中心,或者一個獨立的「城中城 」;在「新建築」中,建築控制了一切:辦公是辦公,購物是購物,住宅是住宅,穩定、 對稱而平衡,而在「大都會建築」中,物質化的建築不能控制什麼,它只能誘導和催化, 而真正的建築則是其中自發自長(或凋謝)的內容,流變而不穩定,物質建築最大限度地 保持著這種內容的總體平衡,同時又加劇了個體之間的差異。 「建築師時代建築師的建築師」 人生是不可預設的。天才的人生更是無法預知。如果庫哈斯沒有學習建築,一直是媒體從 業者的話,他也一定是優秀記者,但能否獲得普利策新聞獎那就不得而知了。庫哈斯在他 56歲時摘得全球建築界最高榮譽「普利茲克建築獎」的桂冠。據說普利茲克建築獎像一架 選拔建築大師的機器,目光犀利,下手精準。 庫哈斯的日本建築師朋友伊東豐雄稱他生產方案的速度如同投球機自動發球。這個投球機 既要實現宣言,又要維持高密度的出球頻率,必須有一個自己的軍團。如果說庫哈斯的革 命理想和顛覆性批判是一種思想暴力的話,這個軍團則是他實施暴力的機器。OMA軍團最 早擔負起這個工作,《癲瘋的紐約》是懸在他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這種危機感中 ,OMA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沒有停止過運作:工作太多,時間太短,人手太少,以及壓力 最大——庫哈斯要求太高。庫哈斯力圖使OMA成為大都會的血和肉,借此全力以赴地介入 大都會。 OMA創作環境的現實與創作作品的超現實之間的差異令每一個初來乍到或者慕名前來的人 感到震驚和不適。 然而就在這個簡陋而蒼白的工作室中,奔騰著大都會的血液:流動性(庫哈斯幾乎是唯一 的固定成員),劇變性(任何事情都可能在最後一秒發生突變),全球化(來自各國的建 築師和學生),疲於奔命(平均每日工作時間達16小時)。 來到OMA就得準備受刑,準備敬畏這個地獄般的朝聖地,充斥在這個工作室的永遠是眼花 繚亂的方案和嘔心瀝血的人們。他們通常分作幾組,就像庫哈斯的若干分身,同時做著數 個全然不同的方案。而習慣了這個都市節奏之後,便很快能夠在這個快樂而疲憊的官僚體 系下汲取能量。除了修成正果的門生,也有不堪重負的出走者和突然死亡的「魷魚」,他 們構成了OMA的一道獨特的景觀:這裡是個僅供臨時停留的旅館,而不是家(庫哈斯的妻 子,《癲瘋的紐約》中詭異插畫的作者,他最早的事務所合夥人瑪德隆·弗裡森多普也是 OMA的出走者之一;他和她有一個25歲的女兒和一個22歲的兒子)。 但OMA的流動人口的確構成了自己的建築師家族。清點OMA歷代員工的名單,可以找到以下 名字:Zaha Hadid,MVRDV,FOA,NOX,Gigon & Guyer......這些名字構成了國際建築師 星運圖上的重要坐標,他們都多少曾在OMA的受虐中受益。OMA成了一個龐大建築師家族的 「祖母」(「祖母」是OMA在荷蘭母語中的原義)。而庫哈斯所扮演的角色就像《紐約時 報》所評論的那樣——庫哈斯:「建築師時代建築師的建築師」。 90年代起,庫哈斯開始借助傳真機、手機和網路等虛擬通信對OMA 進行「遙控」:概念指 導,監控進度,而不直接操作設計。OMA是他的千里眼、順風耳和造物手,使他在辦公桌 後、機場候機廳、旅館客房和任何地方依然可以蓋房子。這使他有更多的時間介入到和業 主、媒體、當地政府官員和學者的交流中──和業主與當事人的協調是庫哈斯熱衷建築的 一個原因,也是他的能量來源(他仍然像記者那般關注別人遠勝於關心自己,以至於他認 為自己設計一個房子「太唯我」,「不會有任何火花」)。大的進展滋生出大量比建造本 身更有價值的資訊。此時,他需要的是一個能量庫、一塊中央處理器,能夠在OMA的專案 設計之外,協助他完成對龐大資訊的處理。 1995年,庫哈斯接受了一份在哈佛設計研究生院的教職,條件是他不必教授(官方定義的 )設計。相反,他每年主持一支研究小組進行名為「城市考察」的系列課題,以幫助他本 人瞭解更多他想瞭解的東西。哈佛軍團形成了。 如果說OMA軍團是建築師庫哈斯的分身,哈佛軍團則是記者庫哈斯的分身;OMA被目標尋找 ,而哈佛軍團則主動尋找目標。 從他們的考察地圖上可以看到庫哈斯軍團擴散中的興趣點:珠江三角洲、購物、羅馬城、 拉各斯(尼日利亞首都)和共產主義。珠江三角洲和拉各斯將他的足跡帶到白人世界之外 的黃黑世界,在那裡,他看到一種與歐美迥然不同的、在失控的、即興的速度中尋找平衡 的現代化模式;羅馬城幾乎用的是電腦語言,將這個古代帝國的「普通城市」擴張方式重 新編寫成為簡單易懂的遊戲程式;購物和共產主義則是對兩個極點的社會模式的考察,二 者的相遇呈現出人類的最高理想 ──接近上帝。 哈佛軍團成了庫哈斯實現超級建築、並超越建築的智囊團,也成了後來 AMO的前身。 AMO的誕生與OMA的隆重登場不同,它沒有宣言,沒有確定的生日(時間大致在環球城設計 的5年期間,也就是90年代的後半段,1999年的PRADA研究則是AMO的一個更為明確的起點 ),甚至沒有自主的名字(來自OMA的鏡像),就像是OMA逐漸找到了自己游移的潛意識; 它起源於哈佛,成形於OMA,因此同時遺傳了OMA在建造方面的「硬性技術」和哈佛在社會 政治文化方面的「軟性技術」,將之糅合成為沒有鋼筋混凝土的、非物質的「虛擬建築」 ──組織結構和社會關係的「建築」;儘管這種建築在計算器出現之前就已經和實體建築 一起存在了幾千年,但AMO卻第一次有意識地將之確認為建築師行業的設計目標和「一種 思考古老問題的方式」,並明確地和風靡於這個行業的空間自戀、技術崇拜和材料戀物癖 決裂開來,為之創建了一種新的工作形態。 AMO和OMA就好似白領和藍領,OMA操作的是模型、構造和建築材料,而AMO處理的則是統計 數據;這種性質使AMO注定能夠成為一個少數人的、集合各領域精英的獨立組織;它的骨 架來自OMA,血液來自哈佛,而最後它成了一塊CPU。 OMA-AMO是庫哈斯硬幣的兩面,它們的建築就像被海面分隔的冰山,上下實為一體。庫哈 斯通過這枚硬幣完成了對「大」的修正:「大」就是這座冰山本身。 從CCTV開啟的大門 從2002年第一次進入中國建築市場至今,庫哈斯一共在中國參加了4項招標,都是響噹噹 的大型項目—— CCTV新樓、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西單圖書大廈新樓和廣州歌劇院,其 中兩敗兩勝(廣州歌劇院輸給了老夥伴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國家博物館的「澆築 」技術過於前衛未被通過),百分之五十的中標率,在建築界相當少見。他的每一個設計 提案都別出心裁,尤其是在公佈了那個引起無數國內外口水大戰的CCTV設計方案之後,現 在大概成為中國最出名的荷蘭人。 時間回溯到2002年12月20曰,庫哈斯領銜的荷蘭大都會建築事務所在有KPF、SOM、伊東豐 雄、多米尼克·佩羅等世界頂級建築師和建築事務所同場競技的CCTV新總部大樓設計競標 中,成為最大的贏家。 更為出人意料的是,庫哈斯的8號競標方案是被專家評委會全票通過,一舉勝出的。 專家評委的意見是:這是一個不卑不亢的方案,既有鮮明的個性,又無排他性。作為一個 優美、有力的雕塑形象,它既能代表新北京的形象,又可以用建築的語言表達電視媒體的 重要性和文化性,其結構方案新穎、可實施,會推動中國高層建築的結構體系、結構思想 的創新。專家評委認為能實施這一方案,不僅能樹立 CCTV的標誌性形象,也將翻開中國 建築新的一頁。 但是,早在CCTV新大樓開始競標之初,關於這個項目的爭論就在網上開始了。隨著競標的 進行,網上來自建築界的批判和爭論愈演愈烈,不亞於對國家大劇院的爭議。爭論的焦點 集中在央視建造這一大樓的價值所在、庫哈斯的經歷、方案本身的評判……爭論的範圍已 經超出了建築學的範疇,擴展到文化、社會、經濟各個領域。CCTV新大樓和庫哈斯迅速成 為2002年建築界最火爆的關鍵詞。 在網絡上,庫哈斯和他的CCTV方案成為中國建築師操練批評利器再好不過的靶子:「不好 看。俺就覺得像一大褲衩!」「為什麼要選這個樣子,像一個人折斷了腿跪在地上,這樣 真不好……」「庫的方案安全係數不高,建造能耗和運行能耗卻很高。」「庫哈斯,這是 個以製造建築醜聞聞名於世的人。任何一個稍微具有美感的人都不難看清這個人的本質」 …… 在西方建築界,庫哈斯是公認的有思想、有批判性的大師,同時也是爭議的代名詞。在「 城市理論」興起的今天,在個性被無限謳歌的今天,庫哈斯來到中國,再一次把爭議帶到 中國。 雖然庫哈斯領導自己的工作室(OMA)進行的研究和設計工作常常讓人刮目相看,而他 過激的言辭和咄咄逼人的架勢又時常引來針鋒相對的論爭。在日本的一次國際跨學科研討 會上,一位科學家正在台上談論他欣賞的「藝術」,庫哈斯聽得怒火中燒,立馬站起來痛 貶老者和那些××藝術,在場的人一片僵硬,主持人愣了半天才出來當和事佬,恢復局面 。 另有一次,在荷蘭,庫哈斯正在給學生講課,學生們突然用幻燈片放出原來在庫哈斯事務 所工作現在已經獨立開業的建築師(MVRDV設計工作室)的作品,讓庫哈斯評論自己 老部下的設計以及荷蘭建築現狀。庫哈斯被這一伏擊激怒了,批評一番之後,還對看好荷 蘭建築的一位評論家(著有《超級荷蘭》一書)冷嘲熱諷,指出其目光狹隘。事後,頗有 一些學生出頭替那位被傷害的評論家出氣,在雜誌或學校的出版物上寫文章遏制庫哈斯的 「囂張」。 庫哈斯設計的中央電視台新樓中標成為實施方案之後,他在中國之行中發現在北京街頭有 一些不鏽鋼材料製成的抽象雕塑,有人告訴他那些雕塑是一些農民辦的鄉鎮企業批量生產 的,口氣裡含著幾分對那些雕塑的輕蔑。庫哈斯聽了卻大感興趣,表示想見見農民企業家 ,並且搞一批那樣的雕塑放在中央電視台新址上。這個想法讓同行的人大為吃驚——那些 讓一些藝術家和專業人士視為「垃圾藝術品」的東西怎麼成了庫哈斯的寵愛? 庫哈斯的朋友說,庫哈斯在大多數情況下處於被曲解、誤讀的狀態。 下面的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庫哈斯的方案被穿鑿附會到了何種程度。網上披露庫哈斯的創 意採用了中國的「陰」和「陽」的寓意,建築主體的空洞是「陰」,旁邊直立的大樓是「 陽」。當記者就此向CCTV新大樓設計方案的中國顧問吳朝暉求證時,他不禁啞然失笑。吳 朝暉說:從來沒有聽說過庫哈斯有這樣的創意,這就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怎麼可能會有 此聯想?任何建築都有虛和實,照此說來,都可以用陰陽來表示。 前一段有一位美國的資深建築師,寫了一本書,言說全球城市十有八九顯得憂鬱、徬徨, 景況非常不好。書的開篇談到了一個人,一個中國建築師——吳良鏞。他說全球化像一條 大河,洶湧澎湃,有些大樹被連根拔起隨波逐流,像庫哈斯,成為風口浪尖的一個人。而 有些大樹根深蒂固,在大浪中抗爭,像吳良鏞。 各界評說自持自的道理,無論好壞,庫哈斯始終是個倔強的老頭,他想在中國有所為,他 已經為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做準備了。2002年中央電視台新址的合同簽署儀式上,庫哈斯 面對著無數黑壓壓炮筒式的鏡頭也舉起了自己的小相機。他被中國注視,同時他也要注視 著中國。正如十幾年前他對深圳的關注,可以看出這位荷蘭人多少對中國動了感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http://viper7.pixnet.net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7.5.99 JUDE0530:轉錄至看板 Arch-model 02/26 22:12

04/23 16:41, , 1F
04/23 16:41, 1F
文章代碼(AID): #19ZcXudM (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