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鬥] 李敖批魯迅被林賢治斥為嘩眾取寵

看板Anthro-R91作者 (晴耕雨讀)時間18年前 (2005/10/11 01:3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5-09/16/content_3497850.htm [文鬥]李敖批魯迅被林賢治斥為嘩眾取寵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9月16日 09:44:57  來源:合肥晚報 您的位置: 首頁 >> 讀書頻道 >> 非常視點 林賢治VS李敖 林賢治,廣東陽江人。著有詩集《駱駝和星》、《夢想或憂傷》,散文隨筆集《平 民的信使》,評論集《胡風集團案:20世紀中國的政治事件和精神 事件》、《守夜者 劄記》、《自製的海圖》、《時代與文學的肖像》,自選集《娜拉:出走後歸來》,傳記 《人間魯迅》、《魯迅的最後十年》(中文版、韓文版) 等。主編《20世紀世界文化 名人書庫》、《流亡者譯叢》、《人文隨筆》等叢書叢刊多種。 新華網友之精彩點評 駁李敖之否定魯迅論 讀書頻道專題:永遠的魯迅 北大透露將向李敖贈送胡適文集 李敖準備三部著作贈故人[組圖] 近段時間來,李敖屢屢在鳳凰衛視上 "炮轟"魯迅,認為魯迅夠不上"文學家、思想家 、革命家"之譽,還對一些相關歷史細節提出質疑。總之,在李敖眼中,魯迅幾乎一無是 處。這些言論引起眾多讀 者的關注,魯迅真的如李敖所說的那麼不堪嗎? 為求得真相,筆者採訪了著名學者林賢治先生,他對李敖有關魯迅的言論逐一進行了 反駁。 我看的最早的李敖的作品是牧惠編的《千秋評論》,我覺得還不錯。但後來越看越覺 得他是在做表演,也就不想再看他的東西了。魯迅當時在和創造社論爭的時候,有過一句 評語:"才子加流氓",用在李敖的身上非常合適。 李敖對魯迅的攻擊是不符合事實的,純粹胡說八道,庸俗無聊,流氓習氣,嘩眾取寵 。應該說,李敖沒有深讀過魯迅的作品,說起魯迅來反反復複,並沒有多少實質內容。 魯迅不敢批評個體的中國人? 清末民初的時候,知識界流行對中國國民 性的探討,不只是魯迅一個人在談這個問 題。只是他後來把這個問題同"思想革命"聯繫起來,堅持最久。對國民性格的批判,其實 是對幾千年專制主義政治文化傳 統的批判,是魯迅的"文明批評"的重要部分。李敖說魯 迅的這種批判是針對整體不針對個人也不對,恰恰相反,瞿秋白在《魯迅雜感選集序言》 裏就說魯迅所進行 的是"私人論戰"。說他所針對的每個人都是典型,在中國現代文人中 幾乎沒有人像魯迅這樣樹敵這麼多:章士釗、陳西瀅、梁實秋、徐志摩、顧頡剛、施蟄存 、胡 適、郭沫若、周揚……批評起來都是指名道姓的。周作人和陳西瀅等人也有過論戰 ,但他在出集子的時候,把這些論戰文章都去掉了,而魯迅是保留的。 魯迅不敢批評國民黨政府? 章士釗是北洋政府的司法部長兼教育部 長,是魯迅的上司,而魯迅直接批評章士釗 ,批評他下令鎮壓學生運動,章後來撤了魯迅的職,魯迅沒有勇氣?至於對國民黨政府, 可以說,自《而已集》之後的雜 文集,許許多多文章都是直接或間接批評國民黨政府的 。正因為他把國民黨獨裁政府當成主要的抨擊對象,所以國民黨才會禁他的書,後來弄到 連文章也無法發表。 "弄文罹文網",這是有大量的事實根據的。稍為翻一下魯迅後期的 書信,就可以知道。但李敖對此一個字也不談,滑過去了。 魯迅罵過陳獨秀? 這是李敖的大錯誤,根本是胡說八道。魯 迅在那篇文章中所說的"焦大"指的是胡適 等新月社的批評家,並非指陳獨秀。李敖在這個細節上張冠李戴。所以,我說李敖沒有認 真讀魯迅的書。在《我怎麼做起 小說來》這篇文章裏,魯迅說催促他寫小說"最力者,陳 獨秀先生是一個","這裏我必得紀念陳獨秀先生"。魯迅絕沒有如李敖所說的那樣攻擊過 陳獨秀。 陳獨秀是國民黨眼中的政治犯,而魯 迅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民保盟宗旨之一就 是營救政治犯。魯迅對民保盟的工作是十分重視的,開會必到,而左聯的會議他可以不參 加。胡適也加入過民保盟,但 最後被開除了,因為他到北京探監時說國民黨的監獄是如 何的文明,完全與民保盟的宗旨背道而馳。民保盟的秘書長楊杏佛被暗殺,魯迅從始至終 都表示了他的憤 怒,而且冒險參加了追悼會,名字甚至被列入"勾命單"。 胡適與魯迅誰跟國民黨"對著幹"? 胡適的《人權與約法》是在什麼背景下寫 的?1927年國民黨進行清党,背叛國 民革命,用血腥暴力的手段奪取政權,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政權可以說是不合法的。如 何看待這個政府的本質?魯迅和胡 適就在這裏發生根本性的分歧。胡適談憲政是一種政 治的運作程式問題,而政權的本質則是根本性的問題。國民黨一黨專政,不允許第二黨存 在,不允許異端分子存 在,是一個現代的獨裁政權,是不合法的、反人民的政權。堅持 "人民主權至上"觀點的魯迅對這個政權是不承認的,他贊成"革命的革命";而胡適則是在 認同這 個政權的合法性的基礎上,上條陳,談改革,與在大屠殺基礎上的當權者合作, 當然後來也就入閣了。二者立足點是完全不同的。 魯迅在《而已集》中有很多文章對國 民黨的清黨運動表示了強烈的憤慨,而胡適則 沒有。周作人曾經說胡適對國民黨清黨是保持"當世名哲"的態度,對殺人"視若無睹",不 置一辭。如何對待政府的 大屠殺問題,是中國知識份子中的一道重要的分水嶺。 作為人道主義者的魯迅是不屑於與這 樣的政府談什麼憲政問題的,他曾經說過:"我 是不跟政治家去說的。"而胡適談憲政則無異於與虎謀皮,小批評,大幫忙,他想通過文 人集團代替武人集團達到 "專家治國"。就在《人權與約法》一文中,胡適不滿的是"軍人 治党",但對於國民黨的"黨治"是肯定的。 魯迅反對議會政治? 魯迅在留學日本期間就對議會政治問題作 過探討,他在一篇文章中類比了幾個國家 的政治情況,指出議會容易被政客所用而流於形式,於事無補。此後,他對這個問題再沒 有過什麼議論,不像李敖說的那 樣。魯迅是不會抽象議論議會政治的好壞的,何況這又 關係到議會是如何產生的,它到底是真正民選產生代表公民權益的抑或只是政府一道遮醜 的屏風?在魯迅那 裏,"公民"是不存在的,他認為中國沒有公民,只有奴隸。在這樣的 認識前提下,魯迅不奢談議會政治是正常的。他關注的是實質民主,而非形式民主。 魯迅的文字不通? 魯迅的哲學思想裏,有一個概念是非常重 要的:中間物。就是說,他認為自己是一 個"中間物",處於改革的途中。就語言問題來說,他是從舊文學傳統中的過來人,要用非 常流利的白話進行寫作,未必能 完全做到。第二,語言問題是審美問題,審美是非常個 性化的,審美風格無法強求一致,魯迅和瞿秋白在翻譯語言問題上就有一些分歧,這裏有 他個人的審美趣味方 面的選擇在內。 至於李敖所說的具體的其他用詞情況,可以引用一句西方的諺語來形容:在獅子的身 上找蝨子。能夠寫出連李敖都不敢否認其價值的《阿Q正傳》的人,他的文字真的會像李 敖所說的這也不通那也不通嗎?非常可笑。 毛澤東神化了魯迅? 李敖屢屢提到毛澤東對魯迅的"三個家" (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評價,卻不 提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談到的"魯迅的雜文時代已經過去了",以及毛給周揚的信裏 對魯迅關於農民問題的批評, 當然也不提毛澤東1957年在上海與羅稷南的談話,說 魯迅要是還活著的話,"要麼是繼續在監獄裏寫作,要麼是識大體不做聲"。毛澤東對魯迅 的評價不僅有 "三個家",也有其他方面的內容,他有更完整的"魯迅觀"。李敖只談到了 片面的一點。 毛澤東是否神化了魯迅?我以為沒有,這是李敖,包括大陸的一些所謂"自由主義知 識份子"製造的神話。至於"三個家"的評價,對魯迅來說是當之無愧的。 其他細節問題 污蔑魯迅是漢奸等等言辭,這在魯迅生前就有了,並不是什麼新鮮發明,不值一駁。 魯迅住在"且介亭"(半租界),是因為他確實處在一種不安全的威脅中,維護自己的生命 安全有什麼好非議呢? 在教育部裏領工資是飯碗問題,也是必需的。至於拿了錢以後再寫罵政府的文章,又 有何不可? 《魯迅全集》的出版也是非常曲折的,連商務印書館都不敢接受,最後是以非常民間 的方式出版的。並非像李敖所說的那麼輕易,甚至胡說得到國民黨的幫助出版了。 要說什麼李敖在北大讀過書的父親告訴李敖的有關魯迅不尊重學生的細節,更是荒謬 ,且死無對證。《紀念劉和珍君》是許多人讀過的,可以看出他對學生的愛護。(吳小攀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5.45
文章代碼(AID): #13IgPq-K (Anthro-R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