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 “人山人海”十周年 黃耀明攜獨立廠牌進軍內地 I

看板Anthony_Wong作者 (物是人非事事休)時間14年前 (2009/10/11 21:3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人山人海”十周年 黃耀明攜獨立廠牌進軍內地 I 廈門熱線 Xmwww.com 2009-07-29 08:59:33 2009年的“華語傳媒音樂大獎”中,最佳組合(at17)、最佳編曲(梁基爵)、最佳粵語 專輯(《公路之王》)和最佳粵語男歌手(黃耀明)大獎,全都落入了香港獨立唱片廠牌 “人山人海”囊中。“人山人海”,自1999年夏天創立,如今已走過十年。在主流唱片業 逐漸走下坡路的十年裏,“人山人海”依然保持旺盛的創意,同時在主流與非主流音樂界 遊刃有餘,在當今香港乃至國內的獨立音樂界,依然獨一無二。   7月18日和8月2日,“人山人海”先後在廣州做十年“唱聚”。除了馳騁樂壇20多年 的前“達明一派”主唱黃耀明以外,極少亮相幕前,角色卻舉足輕重的主力製作編曲蔡德 才,錄音師、“拜金小姐”組合成員之一的李端嫻,以及香港上世紀80年代第一代女填詞 人、商業二台創意總監何秀萍等人,都輪流在兩場音樂會上亮出自己的“獨活兒”。8月2 日,《再見二丁目》、《春光乍泄》、《數你》、《罅隙》、《那個下午我在舊居燒信》 背後的主創者,將與“假音人”主唱陳浩峰一起,自彈自唱這些先由別人唱紅的歌曲。未 來,這個“香港製造”的廠牌,將向內地探尋更多合作可能。   同事關係介於朋友和樂隊之間   “人山人海”的工作室位於香港中環一道立滿了殖民舊樓的坡度一側,這條小街叫“ 奧卑利街”,和香港其他街名一樣,由中譯英而來。   20多年前以寫給“達明一派”的《那個下午我在舊居燒信》,開啟了填詞人生涯的何 秀萍對記者說,選擇在這裏立業,更多是“人山人海”寸土寸金之下的惶惶然之選。   但環顧一下,你會發現居所與人群氣質之間,巧合得甚有關聯:狹小且低調的空間裏 ,大玻璃窗外直面繁榮主流的中環,裹藏在因羅大佑而染上懷舊色彩的皇后大道中。   “人山人海”這個獨立唱片廠牌,十年裏堅持製作、發表至今仍算“非主流”的電子 、清新民謠,及種種融合風;同時還跨領域參與電影、劇場、舞蹈、漫畫的音樂製作。廠 牌的核心人物黃耀明,至今仍然是香港“弄潮”的象徵。   前女子二人組合“拜金小姐”之一、香港鮮見的女性錄音工程師李端嫻,指著相框中 放大的合照讓我看:“‘人山人海’這個地方,最特別的是人。你看我們的合照,沒有一 個人的表情是像‘在中環上班的同事’(白領/中產階級紮堆)。”   不錯,照片上,從“大佬”黃耀明,到他們簽下的年輕組合at17、PixelToy,人人都 是一臉“不正經”。   蔡德才提到,十年前的香港還有一個獨立廠牌叫“聲音工廠”(SoundFactory),但 相比之下,“聲音工廠”更接近傳統唱片公司的架構;而“人山人海”則像一個社區,同 事們的關係“介乎朋友和樂隊之間”。   還沒有簽下女子二人組at17之前,“人山人海”曾為張國榮、王菲、林憶蓮、黃秋生 、梁朝偉等人製作或監製音樂。   現在的音樂總監于逸堯,因為寫出《再見二丁目》的曲子而被更多樂迷熟知。主力編 曲、製作蔡德才,錄音師李端嫻和於逸堯,都親歷了“人山人海”的誕生。   在那之前,他們都無一例外在香港的先鋒劇場藝術團體“進念‧二十面體”裏浸染和 薰陶過。然後也都因為黃耀明,而彼此聚到一塊兒做音樂。直到今天,只要黃耀明一有演 出,舞臺設計還會找“進念”的班底。   人海相遇不同風格的跨界組合   在李端嫻的印象中,“進念”最擅長借助舞臺建築去表達想法。“他們對舞臺空間的 利用很徹底,連燈都擺得很方正、整齊。”   於逸堯目前正在忙一個“跨界”項目:“進念”今年將在香港文化中心做一個“建築 藝術節”,全都以建築為切入點。其中有個部分會講中國建築,選了紫禁城做“典範的符 號”。   於逸堯與“進念”合作,借用了《大紫禁城》書裏的概念,發展出了展覽、兩個舞臺 演出和講座。其中,一個演出由江蘇昆劇院的退休師傅創作,他會去做另外一個現代的版 本。   “中國建築與西方建築的特色是隱藏了很多哲學、民俗等的概念,比如五行、陰陽。 我想以音樂為主要載體,用多媒體的劇場演出:影像、文字和燈光,去呈現那些中國的元 素。裏面也會有昆劇老師出現”,于逸堯說。   蔡德才和李端嫻認識黃耀明,都在“進念‧二十面體”的劇場裏。而十多年前正職是 在“亞洲電視”做配樂的於逸堯,業餘在“進念”幫忙,偶爾在一次飯局上跟黃耀明認識 ,但他那時甚至都沒怎麼聽過“達明一派”的音樂。可當黃耀明聽說他是“做音樂”的以 後,就私底下約他聊天。   於逸堯回憶:“我倆當時的音樂風格區別還很大,可他覺得挺有趣,於是我們試著碰 了一下。”   1990年,“達明一派”開演唱會之前,需要找人做程式,同時黃耀明也想找些新人當 樂手,就找到了蔡德才。   那時候,學法律出身的蔡德才,白天幹“正事”,晚上做音樂。演唱會開完了,“達 明一派”二人因為音樂路向的分歧漸大,決定解散。黃耀明便開始尋找新的班底,醞釀個 人專輯。他與蔡德才在舞臺上合作得頗愉快,於是找後者寫些歌“試試看”。   可歌寫出來以後,黃耀明覺得風格“不大同路”。蔡德才接著翻出了一首自己從沒發 表過的歌,同時兩人聊天,聊到了DavidSylvian(英國樂隊Japan的主唱),發現原來兩 人都喜歡他。   “從那一刻開始,一切都不一樣了”。如今,早就是全職音樂製作人的蔡德才,依然 負責公司的法律事務。 個性愛好 大家一起“腦力震盪”   “人山人海”的核心陣容,成長年代在上世紀70至90年代之間,這段跨度,恰好是香 港樂壇變動最激烈的時段,香港樂迷的聆聽史也分了好幾個階段。   蔡德才最初聽音樂,聽的都是流行曲,當時叫做“粵語時代曲”,“麗莎、關正傑他 們”。到他十幾歲時,有段時間日本歌在香港很紅,他就開始狂追中森明菜。後來在朋友 的影響下,蔡德才開始聽英國的流行音樂:“寵物店男孩”、“威猛”樂隊聽得最多。   說話文靜的何秀萍,也許是這群人裏最愛看書的:她小時候的消閒方式就是讀《紅樓 夢》(舊版 新版),之後讀張愛玲,有時也看翻譯小說。何秀萍說現在總想重看《紅樓夢 》,“可是工作太累了,翻幾頁就讀不下去了”。何秀萍的好朋友裏,有20幾歲就到香港 唱歌的一代爵士女歌手潘迪華,也有寫影評的邁克。邁克每次回香港,兩人都會約出來喝 茶聊天。他與“進念”一群人一樣,是“人山人海”週邊的朋友,大家認識了十幾二十年 ,一個人想到了什麼點子,其他人一起做“腦力震盪”,“人山人海”一路上就是這樣獲 得了不少建議。   何秀萍喜歡研究星座,“我是雙子座的,據說是雙重性格。我的底子是安靜的,但一 到了熱鬧的場合,也會被煽起來。可我永遠不會到達瘋狂的狀態,理性總令我往後退。” 她和黃耀明都是雙子座,“我比他早十天,性格上有點相似,和心靈相通,對事物的看法 很接近。”何秀萍年少時就喜歡聽沉啞的人聲,比如CatPower和萊昂納‧科恩那樣的,“ 或者像Nico那樣懶洋洋的,有那麼一點點的荒腔走板。有時我幻想,假如有一天我唱歌, 也想那樣唱。”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4.109.198
文章代碼(AID): #1AqT_k7u (Anthony_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