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港樂死沒死?香港樂評人分析香港樂壇現狀

看板Anthony_Wong作者 (物是人非事事休)時間15年前 (2009/01/25 00:0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港樂死沒死?香港樂評人分析香港樂壇現狀 2009年01月19日03:13 新浪音樂 編者按:2008年度香港樂壇四大頒獎禮塵埃落定,隨著謝安琪(聽歌)的異軍突起,一直被 認為已經走入死胡同的香港流行音樂又表現出了幾分生氣,並重新成為內地媒體的話題。 話說回來,對於香港流行音樂最有發言權的還是當地的樂評人,讓我們來看看香港樂評人 如何看待港樂現狀。   有挑戰,有機遇   文/陳大文   “香港樂壇一池死水”,早成了老掉了牙的形容詞,站在2009年這個時間點上,這潭 水返魂無術了嗎,還是略見起色,漸見清泉?為免墮下“妄下判斷”或是“未夠具體”等 分析樂壇的慣病,筆者嘗試就有限篇幅有限時間,以不同角度逐步分析,試試能否印出一 張X光片來看清看楚這個香港樂壇。   K歌時代的低潮   無可否認,廿一世紀的樂壇是由工廠式大量生產的情歌為市場的主導,一味靠旋律的 即食搶耳、淺白的情愛歌詞題材充斥市面,劣品太多,濫情嚴重。視《好心分手》為即食 K歌年代正式開始,就算每年年終的頒獎禮也不乏面目模糊的K歌作,樂壇死水不只是死, 更腐敗得侵食聽眾智能與品味。   幸好,這兩三年來K歌市場飽滯,K歌要贏得大眾青睞變得不易,2007年《酷愛》大熱 可視為契機,以非典型港式K歌的包裝發揮異曲同功的“淺白流暢”,成為年度作品。重 複欠缺創意的K歌弱勢之時,多姿多采的音樂正好是萌芽的最好時份。   新銳勢力的時機   2008年的樂壇雖未至於百花齊放,但各歌手終痛定思痛,清一色的商業味過濃作品問 題漸改善,主流平均水準略見進步。穩定勢力如黃耀明(聽歌)與陳奕迅(聽歌)依然交出水 準作品,未見水準的容祖兒( 聽歌 blog)與楊千嬅(聽歌)亦稍有進步,其他部份像at17 、農夫、麥浚龍(聽歌)、何韻詩(聽歌)亦安守本份,交足功課;最值得關注莫過於稍有年 資的如謝安琪、薛凱琪(聽歌)或胡琳(聽歌)展現更大潛力,尤其本身稍稍偏鋒的謝安琪在 大唱片公司護蔭下以優良作品變得大眾化,為最為呆滯的女歌手悶局帶來衝擊,應可催化 女歌手的水準提升、變動。   然而,香港獨立音樂依然沒有些毫起色,除了最受歡迎的My Little Airports或是周 博賢的Ban Ban Music甚至是alok支援的Lona Records較活躍外,其他都沉靜得驚人。提 供另類或新銳音樂的獨立音樂與主流樂壇一直適適相關,互相帶動。近年香港獨立音樂的 疲弱與及獲得不足夠主流傳媒支持都充份反映樂壇結構的不健康,亦是主流樂壇得不到適 當刺激及補助的原因。   後雷頌德年代幕後力量漸掃密雲   在香港樂壇足足活躍兩個世紀的雷頌德掌控的K歌年代終結,市場勞動力最多的單位 變為由幾位元分擔,本來略為偏門的王雙駿成市場熱賣,麥浚龍甚至容祖兒都成長期坐上 客;新加坡音樂人陳奐仁則有望成雷頌德接班人,作品觸及幾乎每位元香港歌手;因協助 謝安琪成名的周博賢作品亦漸見在其他歌手身上。   另一方面,各原本熱門音樂人均開始支援下一代音樂人,像雷頌德的On Your Mark、 舒文的Zoo Music、伍樂城的baron pro或是張佳添的宇宙大爆炸。當然,其餘大勢力是已 出道一段時間,唱而優則作的唱作型歌手,方大同(聽歌)已成一線,Swing的Eric Kwok與 Jerald亦極為活躍;其他藍奕邦(聽歌)、張繼聰(聽歌)、王菀之(聽歌)、徐偉賢甚至張敬 軒(聽歌)都發表了充裕作品。   可惜的是,幕後上的新名字仍然貧乏,詞壇尤其為重災區。市面上仍然太多隻懂拼貼 外國不同音樂的製作人,而缺乏真正散發創意上的光彩與才華的音樂人。回想90年代中後 期,陳輝陽(聽歌)、人山人海、C.Y.Kong與Eric Kwok等名字的活躍曾令香港樂壇出現了 不一樣的色彩,反而廿一世紀暫時仍未有音樂人展現相若的才華來豐富本地樂壇。   當然,長城也非一夜建起,目前為止,像美式風格的方大同、具冒險、創新精神的周 博賢與創作夥眾及有傳統音樂訓練的何秉舜皆具足夠份量,只欠東風。   歌手為獎項而走   香港歌手/唱片公司一直視每年的頒獎禮過份重視,令歌手歌曲無論質與量都被頒獎 禮而局限發展,年頭一張專輯年中一張新曲加精選年尾一張新專輯,配搭任君配搭,總之 密密麻麻的發行與音樂質素的不斷下降緊密相扣。   隨著唱片業的衰退,銷量的下滑,專輯發行數量也放緩,亦造就2008年的唱片水準平 均地改善。像陳奕迅或是李克勤(聽歌)等大牌歌手亦大膽地不趕及一年時間而趕忙推出新 專輯,有望能帶動整體風氣。   廿一世紀新的世紀新的眼睛   樂壇經歷變動,其實不只香港,也是全世界的事。互聯網的普及,傳統媒體像電視、 電臺與報紙等都應著潮流改動變革,YouTube標誌著觀賞電影電視的革命,我們親愛的音 樂呢。   再沒有巨星的時代   日換星移,張國榮( 聽歌)、譚詠麟(聽歌)與梅豔芳(聽歌)等巨星年代早已不復存在 ,亦可以說是客觀環境不再容許巨星時代出現。基本上,社會再不是以前的單純,多姿多 采的娛樂減少了大眾的專注力,造就明星或是大熱作的把戲,像鋪天蓋地的電視宣傳又或 是整版的報紙廣告都效用大減。再加上擁有上帝眼睛的傳媒均不再容許有明星的神話出現 了,所以近年唱片公司亦明智地改變策略,推出非“明星/偶像”系而專注音樂的新人, 王菀之及方大同算是其中代表。   大熱作品從哪來   網路普及使主流媒體不像以前單元單向,選擇權落在聽眾身上,要像從前造就大受歡 迎作品難上加難,作品本身質素、話題與及唱片公司能否利用網路成關鍵,單計2008年, 真正達到唱到街知巷聞的,僅有一首《喜帖街》。綜觀暫時環境,香港音樂界仍然未能走 得及時代的趨勢,當全世界大氣候均利用如myspace等社交網路平臺來宣傳觸及大眾之時 ,香港仍然是未成肧胎,未能善用網路資源。   莫再怪mp3非法下載   網路使音樂容易甚至免費觸及大眾是一定要接受的事實,音樂工業要做的是要鼓勵購 買音樂,而並非要用錯資源打壓網路試聽。其實隨著蘋果的ITunes store經售賣音樂而獲 巨利後,各大公司或網站亦更進一步發展售賣數碼格式的音樂的可能性。然而,暫時香港 類似平臺就只有Moov,而且因種種局限而未能緊貼用家的真正需要。善用網路的中立性, 跟隨消費模式的轉變,是香港樂壇要踏出的重要一步。   忘掉愛過的“她”重新出發   面對香港樂壇的困局,是時候放下下世紀的舊態度與經營手法來營運音樂事業。沒有 人是聖人,包括筆者自己亦然,具體策略既非本人能力所及亦非本人職責範圍,只知道要 振作香港音樂業,除了音樂業本身外,整個創意工業都應負上責任。以下皆是其他國家能 成功推廣音樂的例子。   (獨立)電影與(獨立)音樂   電影與音樂從來適適相關,只是香港電影從來對音樂也是特別不用心,尤其是現在這 個電影業低潮的時候。2007年美國一套《Juno》,以小資/半獨立電影贏盡口碑與票房, 連帶原聲帶亦大受歡迎,無他的,電影與音樂配搭,水準亦出色。近一點看,臺灣2008年 《海角七號》又是另一傳奇,音樂亦隨之大受歡迎。甚至是小眾/獨立的《花吃了那女孩 》,原聲帶一樣獲得不少反應。   不同媒介發崛音樂   自互聯網普及後,搜尋音樂或認識不同音樂人變得輕易,較少給傳媒播放的音樂反而 更引起聽眾注意,簡單的像外國不少廣告商都會大膽採用新晉音樂人的作品,單是蘋果 iPod廣告每次選用不同音樂,已經令不少被選擇的音樂人聲名大聲噪,最近便有紐約樂團 Chairlift憑《Bruises》一夜成名。廣告選用獨立樂團歌曲而成名的例子,在香港亦有 The Pancakes一例子,不過,眨眼間已近十載,暗示採用獨立音樂的廣告少之余,其實整 個創意工業可以有更多合作,更具彈性亦更具創意、革新精神。   2009年期望新氣象,好音樂   香港樂壇面對著多重挑戰,其實並不孤單,全世界的樂壇亦面臨巨變,只要放眼世界 ,各音樂商如能跟得上時代步伐,能將死水重回生機不是沒可能。   況且2008年香港整體音樂水準的改善,也許是2009年樂壇進一步轉好的契機,共勉之 。   作者簡介:   陳大文,香港樂評人,華語流行音樂傳媒大獎評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233.33.228
文章代碼(AID): #19Upq0A7 (Anthony_W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