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李安 侯季然

看板Ang_Lee作者 (漫長的等待與相遇)時間16年前 (2008/05/11 07:05), 編輯推噓5(504)
留言9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mypaper3.ttimes.com.tw/user/cjh/index.html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jh/3/3641637/20030815151046 【電影】憤怒的李安  2003-08-15 奇怪的是,關於李安電影的討論,大部分卻是與電影本身無關的。它們多半和數字 比較相關: 1993年,《喜宴》在台灣的票房超過一億台幣,並成為第一部在美國商業放映的台 灣電影,同時也是當年全世界投資報酬率最高的電影;1995年,李安首次執導西片 《理性與感性》,光美國本地票房就有四千三百萬美金;2000年,《臥虎藏龍》風 靡全球,全世界票房加起來超過二億美金,這尚且不包括電影原聲帶與發行光碟的 後續收入;2003年,製作成本達一億三千七百萬的《綠巨人浩克》,排在暑假黃金 檔期,上映第一個週末,三天票房六千二百萬…… 看起來很像哪家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 我且查了一下近十年來關於李安的電視新聞報導,果然,還是與電影本身無關,這 一次大部分是總統院長局長等官們的接見表揚,從郝柏村、李登輝、連戰、宋楚瑜 到陳水扁,李安笑僵了且一直顯得很不知所措的臉孔,就在各種官樣場合進進出出 ,鞠躬、傻笑、握手、發表感言…… 除此之外,在《喜宴》、《臥虎藏龍》兩波瘋狂大賺後,學者教授研究生們紛紛現 身寫了許多關於全球化、文化工業、東方主義、邊陲與中心……等龐大題旨的長篇 論文。 最後剩下來的,真正談論李安其人與其作品的文章,一種是對劇情內容的解讀與異 想,如《推手》、《喜宴》、《飲食男女》裡的父子情結、《臥虎藏龍》裡的陽具 情結等;另一種則是以李安為主角的勵志故事,包括大家耳熟能詳的校長父親望子 成龍、聯考兩次落榜、NYU畢業後六年在家當家庭主夫…… 於是,我們發現了李安與八○新電影導演們及後新電影導演們之間最大的不同,那 就是:李安似乎不被視為一個作者導演。人們會花錢看李安的電影,討論李安又挑 戰了哪種電影類型或者他在劇情裡如何應用或偷渡了他的父子情結,卻很少去關心 他的手法與形式,去分析他的鏡位與剪輯,歸納屬於李安自己的電影美學風格。我 們習慣把李安歸為那種戲劇型的導演,認定他的鏡頭與場面調度皆是為戲劇衝突服 務而不需逐格研究。我們說:李安很會說故事,卻不會說:李安是個電影作者。如 果我們問:李安的作者風格是什麼?山谷裡可能會傳來回音:李安有作者風格嗎? 李安,是什麼? 按照這十年李安在台灣掀起的漣漪看來,李安不是一個導演,他是一個明星,他是 台灣電影大蕭條時期的一顆虛幻的安慰劑兼成功樣板,是政府制訂新的救市政策時 ,心中設定的理想目標。李安是一個異類,當台灣電影在商業市場上全面失守,在 國際影展上大放異采時,儘管他也拿過兩座柏林影展金熊獎,很多人卻下意識地把 他包括在台灣電影藝術殿堂之外。李安是一則怨念,怨念者,想要得不到而產生的 嫉恨。李安是一個發達的親戚,怕對他太熱絡而產生自我感覺不良好,索性保持距 離以維持所剩不多的自尊。 我們都覺得自己蠻懂李安和李安電影的。李安電影太好懂了嘛,當我們含著淚水與 微笑看完《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理性與感性》……那些套裝的形 容詞好像馬上就可以隨手拈來來解釋我們的感覺,溫厚謙和啦、圓融細緻啦、幽默 通俗啦,似乎三言兩語就可以很妥當地給這些電影一個交代。這樣的李安,比起其 他新電影或後新電影導演,實在是太不酷了點,不過台灣的電影觀眾歷經二十年來 看本土電影的挫折(不時被大導演教訓:看不懂?那再看一遍),終於等到李安的 出現,倒也可以稍稍平復一番。 事實上,也因為李安通俗劇的形式與超越個人與文化藩籬的內容,他的電影才得以 跨出影展,進入全球的商業主流院線,進入好萊塢片廠的生產體系,從一個「李安 」變成「台灣之光」,而從此,當我們討論李安的時候,談話的內容就再也不只是 李安了。 然而,若我們掰開緊黏著李安的光環與套裝形容詞,試著從我們看待其他台灣新電 影作者的角度來看李安從1991以來的七部劇情片,會發現李安其實是一個憤怒而焦 慮的導演。而每一個單獨看來溫和可愛的作品,連在一起卻只說著同一個主題:那 就是:叛逆。而這種叛逆不但存在每部作品裡,也體現在李安這些年來特技表演似 地不斷挑戰各種片型的動作裡。 《推手》、《喜宴》、《飲食男女》等「父親三部曲」,表面上看來是處理代溝的 主題,異鄉與故鄉、傳統與現代,兩者之間的衝突卻肇因於溝通的匱乏,片中的父 親看似強壯而智慧,實則卻總是處在一個抑鬱的狀態,遭受欺瞞與忽視。雖然影片 的結局看似喜劇收場,卻都是建立在父親的妥協上,這種對傳統與父親的衝撞,是 李安故事裡一貫主題。此外,違反既定印象的角色刻畫與情節發展,一方面造就喜 劇效果,另一方面也隱約透露作者逆反的情緒。 在新近出版的李安自傳「十年一覺電影夢」裡,李安甚至提到,他對大家認為《喜 宴》的結局是Happy Ending感到驚訝,他自己從不認為那是一個Happy Ending。換 句話說,導演的意圖並非在於和解,而在於傳統的挫敗與妥協。若以作者的觀點, 這作品是被誤讀了。 「父親三部曲」建立了李安的溫和形象,從此李安就一直致力於打破這種形象。接 下來的三部西片《理性與感性》、《冰風暴》與《與魔鬼共騎》,李安開始他對自 己、類型與觀眾的挑戰。李安試圖證明自己不只是一個溫情的通俗劇導演,除了在 專業技術上能夠把這個不同年代與型態的氣息做得地道,李安更進一步地想要顛覆 一些根深蒂固的東西:一個台灣導演去執行珍‧奧斯汀小說改編的劇本,在英國莊 園裡實踐中國山水畫的以景寄情、利用1973年的頹廢中產郊區打破美國社會的偽善 與虛假、在南北戰爭的題材裡凸顯個人身份的混淆、並以此質疑北與南一進步一落 伍的刻板印象。可是,儘管變身與反叛得如此激烈,從「父親三部曲」而來的既定 形象仍然陰魂不散,人們還是固執地在即使是《冰風暴》這樣虛無的影片裡找尋溫 暖的李安,所以李安也只好再變。 《臥虎藏龍》的出現終於讓觀眾注意到李安在電影形式上的野心,這部重現胡金銓 式古典武俠的作品,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導演李安對內容與形式的整體思考,包括 不同角色有不同武功的應用、場景與情緒的呼應、對女性與情慾的辯證落實在一把 劍的象徵。而飛揚跋扈的玉嬌龍更可視為李安寄託其叛逆精神的角色,李安藉著玉 嬌龍嘲笑了武俠片歷史的框架與法則,也逆轉了虛幻江湖的情與義。可惜的是,《 臥虎藏龍》成功後引來的關於產業面及文化面的論辨成了主要議題,關於影片內容 面的分析又偏向學術而益發幽微,李安個人的作者形象反而沒能成為話題焦點。也 因此,接下來我們看見了《綠巨人浩克》裡更用力證明自己的李安。 一部耗資逾億美金的好萊塢暑假大片,題材又是改編超能力的英雄漫畫,站在全球 電影工業最專業也最奢華的頂峰上,李安卻也有膽把它化為言志的私密之作,於此 徹底實踐他的叛逆。做為一部商業娛樂片,《綠巨人浩克》卻是徹底的反娛樂、反 刺激。沒有爆破的鏡頭,也沒有血腥,甚至當巨人大發神威時,鏡頭還特意地讓觀 眾看見那些被壓扁的房子車子裡,一個人都沒有死。結局的大爆炸,卻是寂靜無聲 。而全片各式各樣的分割畫面,與其說模仿漫畫,更像是一種干擾觀眾而達成疏離 效果的手段。 看著這個因心中憤怒而暴跳如雷,卻沒有要去拯救或殺害任何人的巨人,終於我們 了解了李安的叛逆,不只存在他的故事裡,也在他訴說與看待故事的方式。溫柔幽 默的表面下,李安拒絕去滿足任何一種既定的期待,卻又仔細費力地把這種叛逆滲 透進一個看似通俗的戲劇結構裡。如此的處心積慮且絲毫不肯放鬆,所耗費的精力 與完成的困難度,比起純粹表現自我,不證自明的藝術片,實有過之而無不及。讓 人不禁感慨,那是何等長期的積壓所產生的憤怒能量,才能驅使李安如此拼命地反 叛,不只在電影裡反叛(《喜宴》、《飲食男女》、《冰風暴》)、在電影史裡反 叛(《與魔鬼共騎》、《理性與感性》、《臥虎藏龍》)、在電影工業裡反叛,更 在觀眾的期望裡反叛(《綠巨人浩克》)。然而,荒謬的是,這馬不停蹄地反叛再 反叛,卻引領著李安走到了經濟霸權的中心—美國、文化霸權的中心—好萊塢、還 有,最難以忍受的,道德價值的中心—家庭倫理、勵志故事與台灣電影工業的模範 生形象…… 各位觀眾,你能感受到李安的憤怒嗎? 台長:侯季然 -- Tone May Book Si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8.103.75 ※ 編輯: newline 來自: 61.58.103.75 (05/11 07:07)

05/14 01:36, , 1F
李安真的很生...悶氣
05/14 01:36, 1F

05/14 21:06, , 2F
李安電影就是這樣,看似平淡的,但其實最豐富難測阿
05/14 21:06, 2F

05/25 15:04, , 3F
鞠躬、傻笑、握手、發表感言……    哈哈哈!
05/25 15:04, 3F

05/25 15:04, , 4F
↑↑↑很貼切、很有畫面的形容!!
05/25 15:04, 4F

05/25 15:07, , 5F
疑問:「十年一覺電影夢」能算是李安的自傳嗎?
05/25 15:07, 5F

05/25 15:07, , 6F
這是我第二次聽人這麼說,但我覺得,那是張靚蓓幫李安寫的
05/25 15:07, 6F

05/25 15:10, , 7F
自述式傳記,說是「自傳」......!?
05/25 15:10, 7F

05/30 12:32, , 8F
序上有寫:張到紐約經李的口述寫下的內容,經由李作
05/30 12:32, 8F

05/30 12:33, , 9F
修改校正~同意後才出版的
05/30 12:33, 9F
文章代碼(AID): #189YfGDl (Ang_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