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戒》榮耀歸何處?

看板Ang_Lee作者 (goniker)時間16年前 (2007/10/28 11:53), 編輯推噓2(204)
留言6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中國時報 2007.10.28  《色,戒》榮耀歸何處? 洪浩唐 「如果我的相對論被證明是正確的,德國人就會說我是德國人,法國佬 會說我是一個世界公民。如果我的相對論被否定了,法國佬就會罵我德國 鬼子,而德國人就會把我歸為猶太人。」──愛因斯坦 繼失去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競賽資格之後,李安導演的《色,戒》日前再 度傳出,同樣因「資格不符」(參賽影片必須有三分之一的香港工作人員 )而將失去角逐香港金像獎的機會。 雖然這樣的結果可能對該電影的創作團隊不儘公允,但觀眾以及電影工 作者或許可藉此機會來思考一下:在「全球化」震天價響、且「專業分工 」蔚為風潮的環境下,文化工作者應如何兼顧「工作效率」與「民族特色 」?特別是在「國際合作」的名義之下,作品的「產權」在法律的約束和 保障下容或有著清楚的歸屬,但作品所帶來的「榮耀」將歸何處?創作者 真的可以自視為「地球人」而毫無「情感歸屬」的問題?觀眾將會如何來 看待作品本身的「精神投射」? 其實,任何國際比賽或多或少都有其「政治性格」存在,而即便是享有 盛名的國際四大影展(坎城、柏林、威尼斯、奧斯卡),其入圍影片的選 擇或給獎標準也常為外界對其評審團予以政治性(傾向)的聯想,甚至連 以「會員投票」為主要評選基礎的奧斯卡金像獎都常被政治評論家們視為 觀察美國「主流民意」的視窗呢! 而只要享有國際曝光度的活動,對政治較敏感的人士或國家,自然就會 格外看重「代表權」的問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色,戒》在各大影展的 「代表權」始終會是眾所注目的焦點──每個參與該影片的工作者背後, 都有一個「自以為」能代表他們的「政治勢力」,而且都想「分享榮耀」 ──這是十分自然的「國際生態」,相信對人性敏銳且有一定程度自信的 電影創作者,對此應能了然於胸並能淡然處之,而不致於又要故作天真地 搬出「讓XX歸XX,政治歸政治」這一套自欺欺人的「客套話」了。 然而就像其他任何文化工作者一樣,對一個導演而言,在全球化的大環 境下,「代表權」可能還在其次(這其中也許還包含了出資公司、上映時 機、技術團隊等等非導演所能決定、卻不得不的尊重與考量因素),他( 她)們最介意的毋寧是要確保「文化發言(解釋)權」不被剝奪。 例如香港導演會會長吳思遠便認為,李安失去這種資格並不可惜:「外 國人看中國電影,都是用獵奇的心態去看,不要因為個別電影的成功,就 都向奧斯卡奔去,中國人要拍自己的電影。」 雖然此言可能遭致太過「民族主義」的批評,但不容否認的是,在許多 導演心中的「理想觀眾」都是自己家鄉(國家)的人。所以儘管台灣的「 國片」市場長期不甚景氣,但就像其他揚名國際的專業人士一樣,他(她 )們最終還是希望能獲得自己同胞的回響,這其中不見得是「衣錦還鄉」 的心態,更多的是那種在共同成長背景下的感情依歸,或是內心深處的傾 吐對象。 常在頒獎典禮上「語驚四座」的導演吳念真,多年前曾在一次訪談中被 問到,如果自己有天得了奧斯卡金像獎將會如何致詞時,他便半開玩笑地 說道:「我會感謝美國人有如此敏感的心靈。」雖然吳導演可能不太相信 上千個影藝學院的會員真的都能對一個遙遠國家(陌生文化)的台灣導演 以及他的成長故事感到興趣、進而感同身受--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純就 藝術角度觀之,一部備受觀眾討論並回響的電影,最可貴的地方不就是在 於它真正能牽動觀眾那顆敏感的心靈?至於電影要代表哪個地方,這就由 那些對政治較具有「敏感心靈」的人士去爭取吧! ꂠꂠ (作者為自由作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112.28

10/28 16:48, , 1F
大推啊!電影要代表的就是那些因它而感動的"敏感心靈"。
10/28 16:48, 1F

10/31 22:11, , 2F
推 ! 色戒失去奧失卡資格的事我很難過,我從來沒想過
10/31 22:11, 2F

10/31 22:12, , 3F
這種國籍問題無法讓這部片的藝術價值有所評估
10/31 22:12, 3F

10/31 22:13, , 4F
原來連藝術也會因國籍而失去被評斷的價值,不只是政治꜠
10/31 22:13, 4F

11/01 17:30, , 5F
很簡單的原因 因為各種體育藝術競賽的結果 通常會被國家
11/01 17:30, 5F

11/01 17:31, , 6F
主義納為宣揚國威之用 所以國籍就變成需要釐清的東西
11/01 17:31, 6F
文章代碼(AID): #1790UZx0 (Ang_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