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色戒──感性與理性的糾纏 (上篇)

看板Ang_Lee作者 (反骨)時間16年前 (2007/09/27 00:46),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本文轉錄自 movie 看板] 作者: magnolia (一朵木蘭) 看板: movie 標題: [好雷] 色戒──感性與理性的糾纏 (上篇) 時間: Thu Sep 27 00:41:37 2007 色戒──理性與感性的糾纏 (上篇) 一、前言 電影上映前,我到書局看完色戒的原著,以下針對原著先發表些許感想。 小說的文字和故事是比較跳躍性的, 發生的時間點或是人物內心獨白,都不一定照時間順序進行, 加上民初用語和現在不同,有很多話語或是敘述並非立即就能讀通, 第一次看完小說後,大概了解個七、八成,很多線索或是中間 發生了什麼事情,得要反覆看個幾回,從字裡行間好好推敲一番, 才能還原故事原貌(或是發掘作者藏了些什麼東西在裡頭)。 電影裡描述王佳芝為了色誘易先生,假扮成少婦麥太太,在搭上線之後, 為了裝得像些,只好先和話劇社裡唯一有性經驗的梁潤生發生關係。 但小說這部分其實寫的相當隱晦,舉例來說: 有一小段寫到王佳芝和賴秀金聊天,提及男女之事。 「這些人裡好像只有梁閏生一個人有性經驗。」 此時王佳芝心想: 「當然是他。只有他嫖過。既然有犧牲的決心,就不能說不甘心便宜了他。」 之後小說敘述: 「今天晚上,浴在舞台照明的餘輝裡,連梁閏生都不十分討厭了。 大家彷彿看出來,一個個都溜了,就剩下梁閏生。於是戲繼續演下去。」 (讀者亦可從此得知梁是社團裡頭"名聲"最差的一個) 然後又隔了好幾段,才提到王佳芝擔心自己是否會染上性病。 這些線索是靠讀者自己去發現並補足的,原著不會說得那麼明顯。 再者電影上映前,被媒體"過度著墨"的三場床戲,小說一概未提。 還有王佳芝的身世(電影加上了她等同於被父親拋棄的背景)、 鄺裕民的殺人戲、老吳的情報訓練、王佳芝的唱歌戲等...... 小說也幾乎隻字未提。 電影和小說畢竟大不相同,電影不是只要把小說具象化就好了, 要能夠拍出原著精髓,更要能去蕪存菁。在張愛玲短短一萬三千多字的小說裡, 有太多東西隱晦不顯,導演為了能夠讓電影觀眾完整的進入這個故事, 補上了許多原著未提及的部分。 二、小說、電影差異處 1.三段床戲 先來說說床戲部分。小說寫到: 「又有這句諺語:"到男人心裡去的路通過胃。"是說男人好吃, 碰上會做菜款待他們的女人,容易上鉤。 於是就有人說:"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 這段敘述是否是張愛玲本身的信念不得而知, 但特地用在小說裡,總不會只是隨便提提。 對於王佳芝而言,她從一個單純的女大學生,到話劇社女主角, 最後化身為女特務,當她為了任務獻身(便宜了梁潤生那小子)的那一刻起, 她的"正常女人的感情生活"可以說是無處萌芽了。 親情斷了(父親帶著弟弟去英國又再婚)、一般的男女戀愛也難以發展 (她曾經與鄺裕民互有好感,但鄺裕民遲遲未表示,直到三年後才表態,卻為時已晚)。 內心的抑鬱與壓力,不是尋常人能夠體會的。 王佳芝當然清楚,她是在出任務(利用美人計色誘漢奸), 但是她對於易先生的感情,原著有這麼一句: 「事實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個熱水澡, 把積鬱都沖掉了,因為一切都有了個目的。」 也因此,導演安排了三場床戲,第一場激烈的SM床戲, 可解讀為易先生對於權勢的延伸,他是專門訊問特務的情報頭子, 性格深沉、老奸巨滑,他可能會想這麼年輕貌美的女子, 如何會看上一個"四五十歲的矮子",所以他用激烈的手段對待王佳芝, 把她當成和其他那些誘惑他的歡場女子一樣。 之後的兩場床戲,王佳芝與易先生之間的性愛更加激昂,但不是虐待而是享受。 王佳芝和大部分的女人一樣,「性、愛」難以分離。所以在這兩場性的場景中, 導演透過唯美的拍攝,不算短的篇幅,交代兩人的性愛糾纏。 對於王佳芝而言,與老易在一起,是可以"沖掉積鬱"、是有"目的"的, 也是一種感情的宣洩。可以說「性」在小說雖隱微不提, 但是電影卻具有重要作用,就在於此。 2.鄺裕民的戲份 鄺裕民在原著中與王佳芝的情愫並不明顯,導演把他塑造成一位愛國青年, 高談闊論又滿腔熱血,直到殺了老曹,才幡然體悟以前有多麼幼稚。 鄺裕民在電影中成長幅度不大,殺人戲算是個轉折。 至於他與王佳芝的感情,一直都是默默的、欲言又止,發乎情止乎禮, 或許與時代氛圍有關吧(國破,何以家為?),他們之間的情愫靜靜的滋長, 卻又轉瞬消逝。 電影安排,日後王佳芝陷入任務泥淖,情緒激動的表達自己被易先生這條蛇, 鑽入身子、鑽入心裡的痛苦時,鄺裕民深感同情,且情不自禁的擁吻王佳芝, 卻被她推開,冷冷的投下一句:「三年前,你本來可以的,為什麼不?」 對王佳芝而言,她對鄺的感情已在三年前結束了。 3.時代造就的愛國情操 嶺南大學生在學校裏演出慷慨激昂的愛國歷史劇, 原著僅花了一小段描述賣座成功,以及下了戲後王佳芝的興奮情狀。 導演補上相當完整的一段愛國舞台劇,原因有三,第一可以重現當時的時代氛圍, 第二是交代王佳芝在大學即展露演戲的才能(因此被選為美人計的主角), 第三恐怕有導演自己學生時代的演戲經驗投射吧。 全場呼喊的那句「中國不能亡」,或許看在某些政治意識強烈的人眼裡不是滋味, 但那畢竟是曾經發生過的一段歷史,導演想把那個戰亂殘破的時局呈現在電影裡, 人民對國事的慷慨激昂、對國家興亡的強烈感受,一一搬上大螢幕。 看小說之前,我一直有個疑問,是什麼樣的時代背景,能讓一名文弱的女大學生 冒著生命危險、願意犧牲身子,化身特務,只為了除掉漢奸? 看完小說之後,還是無法體認到這一點(張愛玲才不寫這些)。 而導演的電影無疑可以幫助更多人觸及到那個時代,導演自己也說他想拍出 「這一代人對中國情懷的追念。」因此,30年代的場景搭設、愛國舞台劇的演出、 甚至糧食管制的幾幕戲,在在都是導演的苦心設計,也令人相信在這樣的時代下, 確實會造就出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青年。 (待續) --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儂知是誰?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5.8.183

09/27 00:43,
看完原著 看這部片 會更有感覺
09/27 00:43

09/27 00:45,
大推 借轉Ang_Lee李安板 :)
09/27 00:4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57.132.148
文章代碼(AID): #16-epdvh (Ang_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