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史前中國最大石城發掘 20餘塊人面石塊保存完好

看板Ancient作者 (匡國軍節度使)時間11年前 (2013/01/27 17:07), 編輯推噓4(400)
留言4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史前中國最大石城發掘 20餘塊人面石塊保存完好 http://big5.chinanews.com:89/cul/2013/01-24/4518095.shtml 2013年01月24日 15:53 來源:中國文化報 1929年深秋,風塵僕僕的薩爾蒙尼(Salmony)作為德國科隆遠東美術館的代表來到了 中國。他此行的目的除了參加常規的學術交流外,還想對這個擁有幾千年文明史的國度 做一次真切的探訪。沒想到的是,這一次旅程讓他有了意外的收穫。 在當時的北平,他遇到了幾位來自陜西神木縣高家堡鎮石峁村的農民。別看他們穿著普 普通通,可手裏的物件卻不一般。36件墨玉器和6件綠玉器,大小不一、形狀各異。薩 爾蒙尼有種預感,眼前的“寶貝”極有可能是一種珍貴的玉器。為了進一步研究,他買 了其中最大的一個刀形端刃器(後藏于德國科隆遠東美術館)。這件長53.4釐米的墨玉 質玉器就是後來被收藏界廣泛關注的石峁玉器。據悉,不僅在德國科隆遠東美術館,其 他一些機構如大英博物館、美國哈佛大學賽克勒博物館、波士頓美術館、芝加哥美術館 等都藏有出土于石峁遺址的玉器。據不完全統計,流失海內外的石峁玉器多達4000餘件。    儘管石峁以出玉器而聞名,不過,由於當地從未開展過大規模考古挖掘,石峁玉器一 直未能得以“正本清源”。    2012年,石峁迎來了一次系統區域性的考古發掘,這一次的發掘雖然只開了個頭,但成 果已令人十分震驚。上千件石峁玉器不僅因此得以“正名”,而且這一次發掘使一座史 前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城址嶄露頭角。    玉器藏于石牆中    在此次發掘之前,考古人員不止一次聽說有關石峁玉器的傳聞——流失的石峁玉器發現 於石牆之中,可他們都表示難以相信而一笑了之,“玉器怎麼能承受石牆的重量?而且 石頭與石頭之間的縫隙最薄只有幾毫米,玉器怎麼能放得進去?”可沒成想,這些傳聞 卻真切地出現在了他們的面前。在整理石牆時,考古人員驚訝地發現6件保存完好的玉 器,種類有玉鏟、玉璜、石雕人頭像等。這是石峁遺址考古中首次發掘出的玉器,而且 玉器就在石牆中。參與發掘的考古人員說:“出土的玉器一種是在傾斜的石牆裏,一種 是在倒塌的石牆堆積裏,距離地面都比較低。”這使考古人員感到十分驚奇。有意埋藏 的玉器到底有什麼用意?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助理、研究員孫周勇說:“具體原因目 前還不能解釋,但可以推測,可能與祭祀、禮儀、宗教活動有關。”    石峁遺址首次發掘的6件完整玉器珍貴之處還在於,它證明了石峁玉器確實存在。孫周 勇說:“之前因為沒有在考古發掘中發現過石峁玉器,使聞名於世的石峁玉器缺乏強有 力的證據,此次考證足以為此‘正名’。”    史前中國的最大石城    還處於原始社會的人類在新石器時代能建多大的城?神木縣的石峁遺址給了我們充分的 想像空間。    上世紀70年代,西北大學考古系教授戴應新隨著人們提供的線索開始關注石峁遺址,開 啟了石峁的首次考古發掘。時隔30多年,2011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和榆林市、神木縣 有關部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石峁遺址進行了再一次的系統區域考古調查,全面了解了 石峁遺址的分佈範圍和保存現狀,發現了保存相當完整、基本可以閉合的石砌城牆及城 門、角樓和疑似“馬面”等附屬設施。調查表明,石峁石城分為外城、內城,內城牆體 殘長2000米,內城城內面積約210餘萬平方米;外城牆體殘長2.84千米,外城城內面積 約190餘萬平方米。結合新石器時代晚期內蒙古中南部及陜北地區石城修建的傳統,考 慮到城牆範圍及遺址主要文化遺存分佈範圍的高度一致性,考古人員初步判斷石牆與石 峁遺址屬於龍山晚期至夏代早期遺存,其規模遠大於年代相近的良渚遺址(300多萬平 方米)、陶寺遺址(270萬平方米)等,是目前所知我國規模最大的新石器時代城址。 結合地層關係及出土遺物,還初步認定石峁城址當始建於龍山中期,延續至龍山晚期至 二里頭早期階段,屬於龍山晚期至夏代早期之間的一個超大型中心聚落。    2012年,為了進一步了解石峁遺址的結構及主體內涵,特別是石砌城牆的年代及構築方 式,考古隊對外城東門址進行了重點發掘。結果同樣令人振奮。外城東門址發掘出我國 迄今考古發掘的最早石城門,結構異常複雜,主要由“外甕城”、兩座包石夯土墩臺、 曲尺形“內甕城”“門塾”等部分組成,這些設施以寬約9米的“『”形門道連接,總 面積約2500平方米。東門遺址屬於整座城的地勢最高處。石牆牆體寬約2.5米,保存最 好處高出龍山晚期地面4米。整個外城的東南角與其相連,地勢開闊,位置險要,堪稱 整個古城的樞紐地帶。    孫周勇說,石峁古城打破了中國夯土築城的傳統認知,其東門遺址無疑是目前考古發掘 所見最早的石城門,其功能和結構的複雜性尚待探討,其在黃河文明史甚至人類文明史 上的意義都是難以估量的。    發現人面石塊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當地村民在遺址的石牆裏還零星發現有類似人面的石塊。這些石塊 起先並沒有人注意,貴賤沒人要,一直到近年才受到關注,逐漸進入收藏領域。據不完 全統計,遺址內共發現20餘塊。在該遺址出土的石雕像中,有一件石雕人頭應是當時的 祖先崇拜物。砂石料、黃褐色、單面高浮雕、品相完好。高50釐米、寬60釐米、厚25釐 米。人頭的臉部形象上至眉骨,下巴齊平,隆鼻、半張口,呈微笑狀,兩頰顴骨稍凸出 ,扁方臉和大眼睛較為誇張。其雕刻手法簡單、樸拙,體現出陜北先民對自身力量的初 步認識和對祖先的敬畏、祈求祖先神靈護佑的原始樸素觀念,以及當時雕塑技術已有的 一定基礎。這件難得的高浮雕藝術品,在我國石雕藝術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2009 年被徵集到榆林學院陜北歷史文化博物館。    “石峁遺址的邊緣,周圍有非常多的由碎石堆砌而成的石人,這是典型的山地草原民族 文化,追求死後靈魂不滅。”有研究者稱,碎石堆砌而成的石人與新疆的阿勒泰草原、 伊犁昭蘇草原分佈著的200多尊草原石人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僅僅是新疆,在整個歐亞 草原,都可以見到草原石人的蹤跡。這些石人都是用整塊的岩石雕鑿而成的,大小不等, 從幾十釐米到幾米。從外形來看,大都是直立的全身像,造型非常粗礪、簡練、稚拙。    雖然石峁遺址考古發掘只剛剛開始,但後續工作還應提前規劃。為此,專家建議,應儘 快制定遺址長期的考古規劃,像殷墟、二里頭等重要遺址一樣建立工作站,成立長期的 工作機構,三年規劃,十年設想,百年謀略。同時,加強對石峁玉器的研究,對流散在 社會上的石峁遺址出土文物進行調查、整理及建檔。    奇特發現    城墻:石頭裏有夯土、木頭    據考古專家介紹,在目前我國的考古發現中,城牆要麼是石頭建造,要麼是夯土建造。 然而令人驚奇的是,該石城的城牆竟然是夯土與石頭相結合而建造的,石頭裏面有夯土 ,還有木頭,如同今天水泥裏的鋼筋,使得城牆堅固無比。這種結構還是首次發現。    皇城臺:城牆20餘米高    “皇城臺”是當地人的稱呼,也是該石城的核心區,位於內城偏西的中心部位,大致呈 方形。與內、外兩城不同的是,“皇城臺”沒有明顯石牆,均係斬山砌築的護坡牆體, 斜收趨勢明顯,有層階。有的高達20余米,令人吃驚。    壁畫:繪幾何形圖案    這4000多年前的壁畫上都畫些什麼?在城牆牆根底部的地面上,發現了成層、成片分佈 的壁畫殘塊100餘塊,部分壁畫還附著在晚期石牆的牆面上,這也是目前發現該時期最 多的壁畫。這些壁畫以白灰麵為底,用紅、黃、黑、橙等顏色繪出幾何形圖案。顏料來 自當時的鐵礦材料。    頭骨:擺放似乎有規律    最令人吃驚的是,在東門遺址的下層地面的兩處遺跡。分別在外甕城外側和東門門道入 口處,發現集中埋置人頭骨,兩處均為24個人頭骨。擺放上似乎也有一定規律,但沒有 明顯的挖坑放置跡象。外甕城外側的呈南北向橢圓形,門道入口處的遺跡略呈南北向長 方形,緣何擺成此造型,令人不解。經初步鑒定,這些頭骨以年輕女性居多,部分有明 顯砍斫、灼燒跡象。專家推測,可能與奠基或祭祀有關。    玉器:緣何藏在牆體內    此次考古人員發現的玉器均出土於牆體內,有的在倒塌的牆體內。玉器在牆內起著何作 用?還是個謎。 圖// 石峁城址外城東門正射影像(上為東) http://www.chinanews.com/cr/2013/0124/1203949934.jpg
石峁遺址發現的人面石塊 http://www.chinanews.com/cr/2013/0124/3726724780.jpg
考古工作人員在遺址現場清理人頭骨 http://www.chinanews.com/cr/2013/0124/3111695082.jpg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6.143

01/27 17:35, , 1F
懺罪之牆?
01/27 17:35, 1F

01/28 21:21, , 2F
玉器置於牆內可能與巫術有關,商代中晚期遺址牆面常出骨器
01/28 21:21, 2F

01/29 00:26, , 3F
石鬼面!
01/29 00:26, 3F

01/30 20:54, , 4F
用漢代的大銅鼎炒漢代的菜
01/30 20:54, 4F
文章代碼(AID): #1H1EvCtd (Anci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