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轉基因棉花造成盲蝽大爆發 (大陸)

看板Agriculture作者 (小王加油)時間14年前 (2010/05/18 15:02),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http://www.nature.com/news/2010/100513/full/news.2010.242.html?s=news_rss GM crop use makes minor pests major problem Published online 13 May 2010 | Nature | doi:10.1038/news.2010.242 大陸農科院植保所在《科學》發表報告稱中國大面積種植轉基因棉花造成盲蝽大爆發 盲蝽已經添充由於殺滅棉鈴蟲而留下的生態位。 在中國北方一項長達十年的研究中發現種植轉基因棉花來殺死它的主要害蟲棉鈴蟲,可能導 致其它昆蟲的大量爆發。 1997年,中國政府大力推廣種植轉基因經濟作物棉花,它能產生一種來自蘇雲金芽孢桿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Bt)的毒素,可以殺死棉鈴蟲(Helicoverpa armigera)。上世 紀90年代初期,棉鈴蟲爆發嚴重打擊了棉花的產量和經濟效益,並且使用殺蟲劑控制棉鈴蟲 會對環境造成危害,造成每年數千例的中毒死亡事件。 現在有超過400萬公頃的Bt轉基因棉花在中國種植。自從這種轉基因作物推廣以來,中國農 業科學院的昆蟲學家吳孔明就帶領一個團隊對中國北方38個地方的害蟲種群進行監控,監控 面積覆蓋了300萬公頃棉花和2600萬公頃其它各種農作物。 盲蝽是盲蝽科(Miridae)一些昆蟲的統稱,以前在中國北方只是一種數量較少、危害並不 嚴重的害蟲。但是,研究人員發現自從1997年以來它們的數量增加了12倍。「現在盲蝽成了 北方地區的主要害蟲。」吳孔明說,「它們的數量大量增加與大規模種植Bt轉基因棉花有很 大的關係。」 吳孔明和他的同事推測盲蝽種群數量的激增與引進Bt轉基因棉花之後農田裡使用廣譜殺蟲劑 減少有關。「盲蝽對Bt毒素並不敏感,因此當農民不再使用殺蟲劑後它們就開始興盛蔓延。 」吳孔明說。他們的研究成果發表在這周的《科學》雜誌上。 「盲蝽和棉鈴蟲一樣,如果不加控制可以使棉花減產高達50%。」吳孔明補充說。這些昆蟲 同樣也會對其他農作物形成威脅,例如青豆、穀物、蔬菜和各種水果。 盲蝽爆發 盲蝽的爆發迫使農民重新使用殺蟲劑,目前他們使用殺蟲劑的數量已經達到引進Bt轉基因棉 花前的2/3。吳孔明估計一旦盲蝽產生抗藥性,農民很快就會像以前一樣噴灑農藥了。 兩年以前,紐約科奈爾大學的經濟學家大衛·賈斯特(David Just)領導的一項研究認為中 國種植物Bt轉基因棉花的經濟效益已經被損壞了。他們把原因歸結於為了對付次要害蟲而大 量使用殺蟲劑。 這個結論還存在爭議,批評者的觀點主要集中在該研究採用了相對較小的樣本空間和經濟模 型的應用。美國聖·保羅明尼蘇達大學的經濟學家大衛·安多(David Andow)指出,現在 吳孔明的發現支持了這個早期的研究結果。 「這項調查結果再次提醒我們,轉基因農作物並不是控制農業害蟲百發百中的神奇子彈。」 安多表示,「他們只能作為一個整體害蟲管理系統的一部分,才能保證長期的經濟效益。」 硝煙背後 每當把主要害蟲作為目標加以控制的時候,在同一地點其它物種就有可能迅速增加。例如, 棉鈴象甲曾經是世界範圍內棉花的主要威脅。當農民針對棉鈴象甲噴灑殺蟲劑時,棉鈴蟲卻 產生了抗藥性,迅速增加成為了新主要害蟲。同樣的道理,自從Bt轉基因棉花引進之後,在 美國南部臭椿象代替棉鈴蟲成為了主要害蟲。 隨著轉基因作物的大量推廣,安多表示,農民需要反應害蟲種群數量變化的有效系統。這需 要基於對殺蟲劑使用的時機、劑量和頻率的研究,來應付新發生的害蟲。「當讓農民來決定 如何控制害蟲的時候,他們更傾向於過度使用殺蟲劑。」安多說。 吳孔明和他的同事正在尋找利用殺蟲劑的最有效的方式,並且他們在棉田附近種植害蟲喜歡 吃的普通作物來減少盲蝽對棉花的損害。同時中國研究人員也在試圖開發能夠同時殺死棉鈴 蟲和盲蝽的轉基因棉花品種。 然而,吳孔明強調害蟲防控必須保持整個生態系統的視野。「轉基因作物的影響必須在環境 水平上進行評估,考慮到不同生物物種的生態環境上的投入。」他說,「這是確保它們的可 持續性應用的唯一方法。」 -- 人類扮演萬能造物主的嘗試必將砸到自己的腳。收之桑榆,失之東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81.151.26.230

05/18 15:55, , 1F
那個盲蝽是啥字啊?
05/18 15:55, 1F

05/19 13:35, , 2F
應該是指盲(虫春)科 吧 Miridae是科名
05/19 13:35, 2F
文章代碼(AID): #1ByZkOnY (Agricul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