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獨家專訪張上淳:公費後醫系真能成為偏鄉醫療人力、跨域人才的雙重

看板AfterPhD作者 (逍遙山水憶秋年)時間1年前 (2022/08/05 20:31), 編輯推噓1(323)
留言8則, 6人參與, 1年前最新討論串1/1
理事長講堂EP3/獨家專訪張上淳:公費後醫系真能成為偏鄉醫療人力、跨域人才的雙重 解方? 2022-08-05 12:30:00 聯合報 / 記者林琮恩/專訪 「成立公費學士後醫學系並無不可,只要招收學生是為了培育他們將來到偏鄉服務;如果 是為了跨域培育智慧醫療人才,這跟偏鄉服務的精神,不是背道而馳嗎?」 今年3月,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及國立中山大學「4年制公費學士後醫學系」(後 簡稱公費後醫系)開始招生。台灣內科醫學會理事長張上淳,同時擔任台灣醫學會評鑑委 員會主任委員,以及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向來給人溫文儒雅印象的他,面對三所大學藉 衛生福利部「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成立後醫系,卻打著跨域人才、發展智慧 醫療的旗幟招攬學生,在接受「元氣醫聲」Podcast節目專訪時,忍不住說了重話。 難得的慍色,反映了張上淳對台灣醫學教育及醫療環境的深切關心。事實上,擔任臺大教 授期間,張上淳曾獲臺大教學傑出教師獎、優良教學獎等,更曾在擔任醫學系主任期間, 推動國內醫學院制度改革,將原本7年制的醫學系,藉由調整原先不連貫的教學內容精實 課程,成為現行6年制醫學系,對台灣醫學教育的貢獻有目共睹。 「這三所學校成立的是『新設公費後醫系』,有三個重點:新設、公費、後醫系。」張 上淳認為,三者應明確區分。他說明,問題其實不在後醫系,而是「新設」及「公費」兩 件事,背後各有隱憂:新設醫學系需要投入大量教學資源及師資;公費制度則有學生畢業 後須至偏鄉服務的規定,與部分學校強調跨域人才、投入智慧醫療研發的主張,存在矛盾 。 40年前曾設後醫系 竟成大學生求職備案 在美國,要成為醫師的唯一管道,就是在大學畢業後進入學士後醫學系就讀。張上淳指出 ,除了因為美國教育風氣強調通識教育,也為避免學生在高中畢業後,還未確立志向就一 頭栽進需要付出極大心力及時間的醫學教育。 為接軌國際,1982年起臺大、1982年,國立陽明大學(現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高雄醫 學大學、國立成功大學曾陸續開設5年制學士後醫學系,結果除了碩果僅存的高醫,其餘 三所皆已停招。至於停招的原因為何?張上淳說,當年各校未如預期,找到比一般醫學系 更有學習動機的學生,反而有不少人把後醫系當作失業或追求更高薪資的「求職備案」; 此外,進入後醫系就讀的學生多已成家,需要兼顧家庭及孩子教育,無法專心上學,故學 習成效不佳。 無大體老師可用 新設後醫系教學資源面臨挑戰 時隔40餘年,學士後醫學系在今年「復活」。然而,日前卻傳出某校公費後醫系因為無大 體老師可用,學生須遠赴花蓮慈濟大學,才能上解剖課程。張上淳說,這三所大學皆屬「 新設」後醫系,首先要面對的,就是教學資源的挑戰。 張上淳解釋,一般醫學系前2年是通識課程,第3年進入「基礎醫學」課程,後醫系則是一 入學就開始基礎醫學課程。也就是說,三校沒有緩衝時間,本就稀缺的大體老師及解剖學 師資,只好與他校共用,或與醫學機構簽訂合約以補足缺口,遑論需要特別設計打造的解 剖學教室,「我們在審查評估的時候,就看出他們的軟、硬體其實還沒有完全準備好。」 張上淳感嘆。 跨域人才卻下鄉? 張上淳:不應以公費後醫培養智慧醫療人才 這次三校設立公費後醫系的重點訴求之一,是培育「跨領域」醫學人才,發展智慧醫療, 以清大為例,該校後醫系特別設有「智慧資訊科技組」,在入學考試時須加考資訊科學科 目。然而,因採取衛福部公費醫學生一途,有「綁約」規定,學生畢業後需到偏鄉衛生所 任職滿6年。然而,把跨域研發人才安排到偏鄉,是否真能讓其發揮所長? 張上淳直言,如果設立後醫系的目的不是讓學生畢業後到偏鄉服務,「就不該利用衛福部 的公費醫學生名額。」他擔任召集人的「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院長會議」日前也發表聲明 ,表示「發展智慧醫療不應以設立公費後醫系解決」。張上淳指出,公費醫學生的本質應 是要培養學生的愛心及熱忱,投入偏鄉醫療服務。 為達此目的,衛福部除了設有偏鄉醫師留任獎勵,也特別規劃輔導計畫,讓後醫系學生在 學期間,親自下鄉了解偏鄉醫療現況,增加偏鄉服務意願;同時,在學生畢業下鄉任職後 ,也設有回校進修及出國深造的機制。在協助三校規劃招生事宜時,張上淳也提醒,應讓 學生清楚明白,公費後醫系的義務與使命,就是要投入偏鄉服務。 然而張上淳認為,這三所大學設系目標並不明確,「一方面用公費醫學生名額,一方面又 說要招收跨域人才,還特別設立相關組別。」 產業界期望資通訊、生技產業與醫學強強聯手,擴大台灣醫療產業、發展智慧醫療,甚 至創造另一座「護國神山」,因而產生跨域人才需求。張上淳說,透過醫學系學生在校內 修讀雙主修、輔系,是培育跨域醫學人才較好的途徑,同樣可以結合醫療專業,與資通訊 等跨域專長。他指出,以臺大醫學系為例,因為是綜合大學,學生利用既有機制申請雙主 修、輔系的比例很高。 衛福部公費醫師計畫有年限 三所後醫系期滿後恐收攤 衛福部設有每年培育1300名醫學生的總額限制,分別配給現有的13所醫學系,若要新成立 醫學系招收自費學生,就必須透過繁複的流程,修改現行制度、放寬限額。三所大學透過 「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取得醫學生員額,被質疑是為了突破醫學生總額天花 板「偷吃步」。 「利用公費醫學系的名額,設系的目標就應該是為了幫國家培育去偏鄉服務的畢業生,如 果要培育其他的,就不該用公費醫學生。」張上淳直言,除了偏鄉、跨域的矛盾,另一大 問題,是公費醫師計畫有年限存在,該計畫共分兩期,本次三校設系適用第二期,根據衛 福部資料,計畫期間為民國110年到114年,共計招收750位醫學生。張上淳說,到114年期 滿後,若沒有新一期計畫通過,三校的公費後醫系就只能被迫收場。他認為,在此前提下 ,大學不太可能大量投注教學資源,如此一來,恐將犧牲學生受教權益。 設後醫系或為追求國際排名 張上淳盼公費醫回歸服務人群本質 針對三校積極爭取成立後醫系的原因,張上淳說,三校都是國立大學,理應不必擔心招生 不利,較可能的原因之一,是為了爭取大學排名,「因為台灣的醫學研究人才很優秀,研 究質量高、發表的數量也多。」大學可以藉此提升國際排名。 「台灣的醫師人力,大家常說,不是患寡,是患不均。」張上淳說,要長久留在偏鄉服務 ,需要有很大的愛心,除了生活不便,也因為偏鄉人口少、醫療服務量少連帶導致醫師收 入偏低。他希望公費醫學生回歸服務人群的本質,「期待日後有更多醫師,抱持服務的心 態,可以幫國家多做一點事情的時候,就去做。」 張上淳小檔案 學歷: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系學士 國立臺灣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 現職: 台灣內科醫學會理事長 行政院首席防疫顧問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 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 台灣醫學會評鑑委員會主任委員 全國公私立醫學院校院長會議召集人 Podcast工作人員 聯合報健康事業部 製作人:韋麗文 主持人:蔡怡真、林琮恩 音訊剪輯:滾宬瑋 腳本撰寫:蔡怡真、林琮恩 音訊錄製:滾宬瑋 特別感謝:國立臺灣大學副校長室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2460/6508216?from=udn-catenewnews_ch100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0.112.87.24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fterPhD/M.1659702691.A.67F.html

08/06 10:01, 1年前 , 1F
聽起來像是在說偏鄉不配跨領域人才,或是跨領域人才
08/06 10:01, 1F

08/06 10:01, 1年前 , 2F
不配去偏鄉?
08/06 10:01, 2F

08/06 12:04, 1年前 , 3F
立意良善,但執行起來漏洞一堆
08/06 12:04, 3F

08/06 17:46, 1年前 , 4F
醫工跨域人才主要工作場域在學研創業,與偏鄉臨床矛盾
08/06 17:46, 4F

08/06 18:42, 1年前 , 5F
叫你們蔡ee出來面對阿笑你他媽不敢
08/06 18:42, 5F

08/07 01:33, 1年前 , 6F
不是配不配的問題阿!而是有沒有在最適合的位置上。
08/07 01:33, 6F

08/08 15:07, 1年前 , 7F
公費醫師的目的是去偏鄉、山地部落實施衛教宣傳和巡迴醫療
08/08 15:07, 7F

08/08 15:08, 1年前 , 8F
不是大學為了衝高名聲和排名
08/08 15:08, 8F
文章代碼(AID): #1YxGsZP_ (After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