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台大碩士赴美攻讀 感嘆台灣未善待土博士

看板AfterPhD作者 (逍遙山水憶秋年)時間4年前 (2019/08/01 15:49), 4年前編輯推噓4(4033)
留言37則, 9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1/1
台大碩士赴美攻讀 感嘆「台灣未善待土博士」 2019-08-01 14:22聯合晚報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 「整體來說,我認為台灣沒有好好善待本土博士生。」台大電信所碩士畢業生許瑞福,明 年將前往美國讀博士班。他說,留在台灣讀博班並不是吸引人的選項,因為除了少數領域 ,多數博士的基本待遇不如人,收入相當不穩定,發展機會也容易受限。 他表示,在某些研究領域,在美國參與先進主題研究的機會比在台灣多很多,且拿到美國 學歷後相對較能至世界各地發展;且美國匯聚世界人才,結交各國人脈未來也有助台灣發 展外交及國際合作。 他說,博士生應有穩定及合理生活費,才能確保學術研究及品質。有些博士生可能完全沒 有計畫補助,只能接助教賺取微薄生活費,甚至還要負擔學費、承擔家計,半工半讀情形 下,很難專注做好研究,「博士生應該要有最低薪資」。 台大社會所博士候選人林凱衡說,國內博士生最大困境,就是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除非教授有經費能養博士生,否則就要自己找收入謀生,同時又要兼顧發表壓力,在生計 與研究夾殺下,讓博士生成家立業時間更晚。終於畢業,教職市場土博士難與洋博士競爭 ,但政府資源卻是拚命送人出國,缺乏支持本土國家隊。 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3963400 台大生赴美攻博道辛酸:台灣捧洋博、不善待「土博」 2019-08-01 10:48聯合報 記者馮靖惠╱即時報導 「整體來說,我認為台灣並沒有好好善待本土博士生。」台大電信所碩士生許瑞福今年畢 業,他決定明年前往美國讀博士班。許瑞福感慨地說,目前留在台灣就讀博班,不是一個 很吸引人的選項,「除了少數領域之外,多數博士的基本待遇並不如人,且收入相當不穩 定,而舞台與發展機會也容易受限」。 為何選擇前往美國的大學念博士班?許瑞福表示,在某些研究領域上,美國公司與研究單 位,參與先進主題的機會比在台灣多很多。另外,若是要做特定主題,前往發展最成熟的 地區才能夠學習到最新的技術。 許瑞福另外考量的是「發展性」。他說,獲得美國的學歷後相對較能至世界各地延續發展 ,而美國匯聚世界人才,結交各國的人脈,未來也能幫助台灣發展外交及國際合作。 「最重要的是,台灣本國對於本土人才的重視程度,據我的聽聞及實際感受,其實並不如 國際人才。」許瑞福說,希望政府對於本土與國際人才,應根據研究所長有不同定位,才 是長期經營的正道。例如有些研究領域,就應該交由本土人才大力發展,可能是國家安全 相關,或者是本土環境生態與語言文化研究等等。 「博士生應該要有最低薪資。」許瑞福表示,博士生應有穩定及合理的生活費,才能確保 學術研究及人才培育基礎品質。現有的博士生各所生態不一,在極端的情形下,有些博士 生可能完全沒有計畫補助,只能接助教賺取微薄的生活費,甚至還要負擔學費,更辛苦的 人還得承擔家計。半工半讀的情形下,博士生幾乎不可能很難專注做好研究,這是相當不 合理的。 他認為,若以台北市基礎生活開銷來說,學費每學期3萬元每月攤提6000、生活費1萬、住 宿費1萬,至少提供2萬5000至3萬元維持獨立生計的基本薪資,以維持正常的研究品質是 合理的。 「博士生並不只是純粹學習的學生,更接近學術專業工作養成。」許瑞福說,一般來說博 士生入學已經是24歲(或以上),是人生職涯衝刺的時期,博士生的角色不只是單純學習 ,也要有學術產出並協助教授處理不同大小事項,是教授產出研究成果的關鍵角色。若單 純以學生來學校「學習」因此需要繳交學費並不合理,定位其實更接近一份契約關係的工 作。 許瑞福說,「博士生基本收入早已是國外普遍作法。」在歐美國家博士生入學即有基本收 入(涵蓋學費)早已相當普遍,甚至對岸中國大陸也是。台灣即便連台灣大學,相關制度 仍然缺乏保障。他問,在高喊人才外流的同時,台灣是不是該回過頭來,認真檢視整體制 度的不足與缺失呢? 「台灣產業也需要博士人才以提升轉型。」許瑞福表示,特別是理工博士的研究與創新更 是產業提升的關鍵。就他所知,台積電、聯發科等單位都有積極招聘博士,並非如外傳的 博士生似乎都關在學術象牙塔裡或是賣雞排。 許瑞福表示,博士基本收入也應該務實地與博士就業問題一併檢視考量,各部會不應該各 自為政,高教人才培育、高教市場供需、學生權益保障、國家產業轉型等議題,應一併做 好整體性的方向規畫以積極因應。 他說,教育部常常東出一個方案西出一個方案,卻容易流於換湯不換藥或是治標不治本。 台大社會所博士候選人林凱衡說,目前國內博士生最大的困境就是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 不吃草,除非教授有經費能養博士生,否則台灣的博士生就要自己找收入謀生,又要顧到 現在的發表壓力。終於畢業出來教職市場,「土博」仍然有汙名而不利與「洋博」競爭, 許多土博要再去國外讀博士後來「洗」國際資歷,「政府的資源卻只是拚命送人出國,而 缺乏支持資源讓本土國家隊打國際賽」。 林凱衡向政府喊話,他說,教學助理制度應該立刻固定預算編列而且加薪,這不僅讓碩博 士生能有穩定收入,也能強化教學。他說,本土博士生的生涯需要更有制度支持,還包括 穩定的合作鼓勵發表,博士生的心理諮商,甚至應該考慮降低博士生的成家壓力。 他說,博士生其實等於是研究職工作,不是學生;現階段只有獎優特定博士生,杯水車薪 ,根本缺乏誘因能夠留住國內人才,或支持本土學者出國打國際賽。 台大國發所博士班學生王宗偉也覺得政府應給博士生最低薪資,且至少要是同年紀、同產 業的半薪以上才合理。王宗偉說,很多博士生有妻有子,家庭壓力大,且一個好的博士生 恐怕要至少有一兩年時間專心做研究。他舉例,5年資歷在半導體產業若月薪是60K,博士 生的薪資至少要30K。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3963003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2.113.200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fterPhD/M.1564645763.A.E25.html ※ 編輯: zkow (123.192.113.200 臺灣), 08/01/2019 15:50:19

08/01 15:56, 4年前 , 1F
以我的觀察 台灣之前讀博的很多是大專在職老師
08/01 15:56, 1F

08/01 15:57, 4年前 , 2F
這部分的人應該都消化完了 所以沒有人替補上來
08/01 15:57, 2F

08/01 16:25, 4年前 , 3F
這種人出國回來不也歧視土博?龜笑鱉無尾啦。
08/01 16:25, 3F

08/01 16:38, 4年前 , 4F
國外博士生也不見得保證有薪水可以領
08/01 16:38, 4F

08/01 16:53, 4年前 , 5F
前幾禮拜才有中國在美讀博士自殺, 還有人出來講自費讀
08/01 16:53, 5F

08/01 16:54, 4年前 , 6F
多辛苦, 現在新聞又講的好像國外博士都多沒壓力一樣..
08/01 16:54, 6F

08/01 18:08, 4年前 , 7F
樓上沒注意嗎? 不只大專教育領域,我國其他領域要主張
08/01 18:08, 7F

08/01 18:08, 4年前 , 8F
自己待遇應提高的時候,不都是舉國外待遇好的例子為證?
08/01 18:08, 8F

08/01 18:09, 4年前 , 9F
但是國外那些好待遇的位子,被要求的工作責任與其他負擔
08/01 18:09, 9F

08/01 18:09, 4年前 , 10F
往往被有意無意忽略?
08/01 18:09, 10F

08/01 18:10, 4年前 , 11F
比方說,常常引美國某類職位待遇多好,但是美國老闆
08/01 18:10, 11F

08/01 18:10, 4年前 , 12F
一但不賺錢,整個部門迅速裁掉或者賣給他公司,該部門
08/01 18:10, 12F

08/01 18:11, 4年前 , 13F
員工得趕緊另找工作等事情,常常被忽略。
08/01 18:11, 13F

08/01 18:12, 4年前 , 14F
一般而言,"先進"國家各種勞工權益常被我國勞工提及,
08/01 18:12, 14F

08/01 18:12, 4年前 , 15F
問題是各種勞工權益在那些國家落實,是經過勞工團體
08/01 18:12, 15F

08/01 18:13, 4年前 , 16F
多少年來積極抗爭才取得的。勞工抗爭中例如工會等組織,
08/01 18:13, 16F

08/01 18:14, 4年前 , 17F
在勞工罷工過程中補助罷工勞工生活費用的經費,又是哪來
08/01 18:14, 17F

08/01 18:14, 4年前 , 18F
? 以為罷工資方就會立刻妥協? 資方不會分化罷工者?
08/01 18:14, 18F

08/01 18:15, 4年前 , 19F
總之,福利不會天上掉下來。拿工資的人與發工資的人本質
08/01 18:15, 19F

08/01 18:15, 4年前 , 20F
上本就有對立之處。想抗爭或談判,自己要有準備。而且
08/01 18:15, 20F

08/01 18:16, 4年前 , 21F
要預想談判或抗爭失敗後果能否承擔
08/01 18:16, 21F

08/01 19:14, 4年前 , 22F
我們最常見的報導高教崩潰論的馮靖惠記者終於姍姍來遲
08/01 19:14, 22F

08/01 19:15, 4年前 , 23F
現在就搜尋,您最可靠的教育線記者,馮靖惠女士。
08/01 19:15, 23F

08/01 20:15, 4年前 , 24F
記者就是要報有衝突點 往好方面想 記者是在訓練台灣人民
08/01 20:15, 24F

08/01 20:16, 4年前 , 25F
明辨事情的能力 得感謝記者的反串阿...
08/01 20:16, 25F

08/02 06:35, 4年前 , 26F
好奇那台灣老闆不賺錢的時候是怎麼做的?
08/02 06:35, 26F

08/02 07:12, 4年前 , 27F
東拉西扯一大堆,第二跟第三段才是重點。本土環境生態語言
08/02 07:12, 27F

08/02 07:12, 4年前 , 28F
文化讓本土人才發揮,全世界那個國家不是這樣?難道臺灣有
08/02 07:12, 28F

08/02 07:12, 4年前 , 29F
哪間大學的中文系是以洋博為主?還是政治系裡,研究台灣地
08/02 07:12, 29F

08/02 07:12, 4年前 , 30F
方選舉的師資,是開缺給洋博的?這種本土文化的研究,除了
08/02 07:12, 30F

08/02 07:12, 4年前 , 31F
當地人以外,外國學界根本就不在乎好嘛...多得是搞本土文
08/02 07:12, 31F

08/02 07:12, 4年前 , 32F
化研究的老師因為研究搞得太本土,發表文章被外國期刊拒收
08/02 07:12, 32F

08/02 07:12, 4年前 , 33F
,達不到現在台灣學界要求的[國際化]標準而沮喪的...
08/02 07:12, 33F

08/02 13:53, 4年前 , 34F
上面有兩則新聞....另外,文史法除了本土研究也有國外
08/02 13:53, 34F

08/02 13:53, 4年前 , 35F
研究和比較研究。"純"本土研究要說不好或無法發國際期刊
08/02 13:53, 35F

08/02 13:54, 4年前 , 36F
還有斟酌餘地,做國際研究獲國內外比較研究卻不能發國際
08/02 13:54, 36F

08/02 13:54, 4年前 , 37F
期刊的時候,要抗辯是因為研究"太"本土之故,沒道理
08/02 13:54, 37F
文章代碼(AID): #1TGfc3ub (After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