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 從鴻海的崛起與戰國策看台灣的產業與學 …

看板AfterPhD作者 (ggg)時間13年前 (2011/05/10 00:26), 編輯推噓3(302)
留言5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 引述《nonname (荒唐)》之銘言: : http://mhperng.blogspot.com/2011/05/blog-post_9018.html#more : 希望能讓多一點人看到 也可以得到多一點的批評與看法 : : → francej:一直都是這樣啊. 看到美國paper一堆,所以我們也拼命產 05/08 22:41 : → francej:paper. 看到美國PhD一堆,我們也拼命產PhD. 現在paper數 05/08 22:42 : → francej:PhD數按人均來算我們已經把美國甩在後面了. 但奇怪的是 05/08 22:43 : → francej:你去看GDP, 國力, 人民生活品質..卻都還輸人家一截.. 05/08 22:44 : → francej:反正立委、監委沒意見..教育部就繼續悶著頭亂搞一通囉 05/08 22:45 : → dos792:關鍵技術本來就該自已拿來賺,會賠錢的才會拿去給對手用 05/08 23:02 : → MasterChang:這些教育的火車頭一直沒搞清楚我們自己有幾兩重。哪有 05/08 23:40 : → MasterChang:人打架時一直暴露自己的弱點的。 05/08 23:40 .... : 推 insert66:老實他文章裡提到幾個技術,我也有一些瞭解,文章有點太 05/09 10:43 : → insert66:主觀了 05/09 10:44 : 推 RungTai:哪篇文章不是主觀的?說主觀的至少應該指出哪裡有問題 05/09 14:54 : 推 os32:我也一直覺得這個是個盲點 工程學系的教授 跟業界合作的 05/09 23:36 : → os32:很多東西根本不給發paper, 就算發了 太工業導向的paper點數 05/09 23:37 : → os32:通常都非常低 大部分大教授現在都去拼五年五百億了 05/09 23:38 : → os32:大家都嫌業界難應付 錢難拿 請問久而久之 台灣的工業界要怎辦 05/09 23:38 ============== 抄一段 彭教授 blog 可以討論的清楚一點: 歷經一系列跟本土脫節的研究經驗後,我重新調整研究方向。首先,學鴻海,利 用台灣半導體產業代工的產業聚叢優勢,鎖定資本額能跟國外一拼的產業。我找 到的是半導體產業的自動光學檢驗技術。我去日本參觀好幾次相關商展,利用教 授的頭銜跟他們的工程師討論,發現:(1)東京帝大畢業的都在超級大廠工作, 生產高精度、高單價的晶圓廠設備;(2)PCB板的檢驗技術層級較低,單價低, 在日本屬規模較小的廠,只能聘到日本的三流人才。我就開始投入這技術的研究 ,因為:(1)國內外產業規模相近,我自認為是一流人才,絕對打得過日本的 三流人才(戰國策最猛的應用:上駟直接對下駟)。我跟一個廠合作,發揮搜尋 與分析既有文獻的技巧,半年內就找到現成的關鍵學理;當年冬天又去日本看商 展,幾個日本大廠發展方向全錯了(因為他們聘不起日本的一流人才)。兩年後 我協助這個國內大廠推出一台機器,次年打敗壟斷市場30年的全球最大廠,三年 內(從無到有)變成世界第一。 說起來勝之不武:用一流人才打三流人才,加上遠低於美日的成本優勢,台灣團 的勝算當然遠大過輸的機率。只有一個問題:這樣的研究成果無法發表論文── 能賺錢的技術是公司的秘密,誰願意發表? 假如台灣每一個中小企業跟一個大學研究團隊長期合作,專門跟歐、美、日資本 額相當的中小企業爭市場,一定是十之八九會勝利──這些國外廠只能吸收到他 們國內的三流人才,當然會輸台灣的一流人才與成本優勢;這些市場的利潤與規 模小到跨國企業不想吃,但是對台灣卻利潤與市場都夠肥,何樂不為? 其實,利用台灣的一流人才,很容易可以把先進國的三流產業擠下去,佔據他們 的市場,提昇自己的利潤。Arthur D. Little 公司替台灣寫的 「The Opportunities for Taiwan in the Year of 2000」,主要地就是利用這 個策略。 但是現行的五年五百億與正教授分級制卻是施行這策略的最大阻礙。 ====================================================================== 1. 這個例子與策略顯然是幫到了台灣某些欠 R&D 能力的公司. 但是, 這個幫助面是否能讓這個公司變得更壯大, 以致能容納更多的工作機會. 或者促成更多的這類型公司都變成世界一流? 也就是擴張面有多大. 2. 這事比較像工研院早期在做的事, 但這類事能容納更多海外想歸國的人才嗎? 換言之, 此事有本地性. 但工研院為何做不好, 或者說難以為繼? 往日工研院的 人才都來自學校, 但大學有這麼多肯幹實事懂實際問題的教授, 能教導做實事的 學生出來配合業界研發的需求嗎? 業界能容納這樣的博士畢業生進入嗎? 3.做理論的會不會說這些能做實務的教授去跟業界要錢, 國科會補助就留給光說 不練的吧! 4.孫臏賽馬是多贏少輸, 但會不會上駟的局, 賭盤較大勝過下駟中駟的總和, 所 以贏一盤是雞頭勝過一堆牛後. 此時, 在上位的會不動心這個大盤局? 上駟局何 時能知勝負? 只要窟窿越大的, 已投入很多的, 在上位的敢拉這種局下馬? 那是 不見棺材不流淚, 臘盡成灰淚始乾. 彭教授的實例與建議很實效, 但要如何被接受與實現? 如何頂過畫大餅的院士?

05/10 01:21, , 1F
那個日本大廠的例子真想讓人知道是哪家公司...
05/10 01:21, 1F

05/11 12:37, , 2F
推第四點,孫臏賽馬的前提是每注彩金一樣(可惜實況不是
05/11 12:37, 2F

05/11 14:47, , 3F
同感
05/11 14:47, 3F
孫臏賽馬是 二千年前的典故. 近代人毛澤東喊的口訣叫: "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 後面有一句是林彪延伸的: "世界的鄉村包圍世界的都市", 暗示: 量變引發質變. 可是最終實際執行的是小鄧, 說的是: 生產總收入每年翻兩翻, 直奔小康. 更質白 的話就是: 能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 把近代人的這三樣合起來碰到孫臏的賽馬局依舊會適用. 我的上駟是對不過你的上 駟, 雖然此賭局數目超大, 也贏不了, 但可以力爭平手不輸. 其他兩局能贏就是能 賺, 賺的比你多又輸不了, 再累積就能量變, 只要能倍數成長, 就能快速追上, 終 就能超越. 對超大數目賽局平手不輸, 或達成輸賠的少, 這是一種努力與節制, 若不小心陷進 去, 大賭局就很難自拔.

05/13 01:46, , 4F
但是人家一流人才做高毛利的, 低毛利給你三流做. 符合分工
05/13 01:46, 4F

05/13 01:46, , 5F
台灣一流做人家三流低毛利的工作, 那台灣三流的要吃啥?
05/13 01:46, 5F
所謂上駟局平手不輸, 就是在最高毛利的部份不給你好處佔, 最明顯的高毛利 是國防軍火. 老共的軍火多數自製, 引進時也會同時自製. 少買或不買外國軍 火就不會送高毛利給洋人. 世界的鄉村包圍世界的都市, 就是用三流人力與武 器併著一流的戰略, 就頂個平手不輸. 台灣一流的當然是對洋人的二流猛進, 積小勝為大勝, 相關的儀器工具當然要 能掌握在自己手上. ※ 編輯: ggg12345 來自: 140.115.5.14 (05/13 13:32)
文章代碼(AID): #1Do1Mu5E (AfterPhD)